然而,李承晚拒絕停戰的條款,說:“按照目前的條款,停戰對我們意味著死亡。我們一貫要求應該把中共軍隊趕出我們的國土,即使在這樣做時,我們不得不單獨作戰也在所不惜。”與此同時,南朝鮮國民議會表決“一致反對停戰條款”,同時漢城和其他南朝鮮城市到處爆發了所謂“反對停戰的示威”。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助理國務卿羅伯遜奉命於6月26日會見了李承晚,耐心地向他說明了美國的立場,並許諾戰後美國幫助南朝鮮重新建設。並使李承晚明白,“在任何情況下美國都要實行停戰”。
經過兩周的會談和施加壓力,李承晚讓步了,並且書麵答應使他的軍隊處於“聯合國軍的指揮之下”。7月11日,他寫信給艾森豪威爾說,為了尊重艾森豪威爾的意誌,他將不以任何方式阻撓停戰的實施。在同一天,李承晚寫信給杜勒斯說,雖然他對於停戰條款心存疑慮,但是他將放棄他的信念而對美國的政策讓步。李向杜勒斯提出保證,雖然南朝鮮不同停戰發生關係,但是南朝鮮政府將遵守停戰,以便“給聯合國一個通過政治協議來統一朝鮮的機會”。杜勒斯在7月17日對內閣說,由於羅伯遜“耐心而堅定”地同李承晚進行交涉的結果,羅伯遜的任務完成了。
7月26日下午9時38分(美國時間),白宮接到板門店關於朝鮮停戰協議簽字的消息。艾森豪威爾準備在10點鍾發表廣播講話。他坐在廣播室內維多利亞女王贈給白宮的那張雕花橡木大寫字台前等候廣播的時候,一個攝影記者問道:“你有些什麼感想?”
艾森豪威爾微笑著答道:“戰爭過去了,我希望我的兒子不久就能回家來(艾森豪威爾的兒子曾赴朝參戰)。”
他對美國聽眾的演說並不長,他表示對戰鬥和傷亡的結束非常高興。然而,他仍認為,有必要提醒美國人民,“我們僅在一個戰場上贏得了停戰——而不是世界和平。我們現在不能放鬆警惕,也不能停止我們對和平的追求。”他引用林肯的話來結束他這次低調的演說:“不與人交惡,而與人為善。”
13、朝中人民取得最後勝利
1950年“聯合國軍”接近鴨綠江邊的時候,氣焰是何等囂張。而中國人民誌願軍出國時,國內經濟困難,工業落後,新解放區土匪未肅清,國家百廢待興。部隊的裝備處於劣勢,沒有製空權、沒有製海權,火力弱,後勤供應極度困難,在一把炒麵一把雪的情況下,和世界上高度現代化,具有第一流武器裝備的、以美帝國主義為首的由17個國家組成的軍隊作戰。首戰,殲敵1.58萬餘人,迫敵退守清川江以南,初步穩定了戰局。再戰,殲敵3.6萬餘人,給了美、英軍以沉重打擊,迫使敵人向“三八線”倉皇撤退,扭轉了朝鮮戰局。
經過五次戰役,誌願軍殲敵19萬餘人,其中美軍8萬多人,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1951年6月以後,全軍轉入戰略防禦,實行“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在250公裏的正麵上構築了以坑道為骨幹的堅固陣地防禦體係,在陣地戰中,積極反擊和依托陣地消滅敵人。同時粉碎了敵人的細菌戰、絞殺戰。談判開始以後,中、朝談判代表團堅持公平合理的和平解決朝鮮問題,打談結合,以打促談,最終使停戰協定得以簽字。朝中人民取得了戰役的最後勝利。
中國人民誌願軍自1950年10月25日參戰,至1953年7月27日止,共殲敵71萬餘人,其中美軍28.9萬餘人,英、澳軍2萬餘名,法軍365名,加拿大軍2660名,土耳其軍2208名,菲律賓軍418名,荷蘭軍110名,泰國軍406名,希臘軍89名,比利時軍344名,哥倫比亞軍448名,南朝鮮軍38.7萬餘名。美軍的傷亡數字比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區傷亡18.1萬餘人多約一倍。誌願軍繳獲各種炮4037門,各種槍73262支(挺),火焰噴射器109具,槍彈1896萬餘發,炮彈38萬餘發,繳獲坦克245輛,裝甲車51輛,汽車5256台,船12艘,飛機11架。擊毀敵人坦克1247輛,汽車2693台,裝甲車41輛,飛機4257架。擊傷敵人坦克759輛,汽車472台,裝甲車1輛,飛機6372架。
彭德懷司令員1953年9月12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24次會議報告了抗美援朝戰爭的情況。他認為,朝、中人民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鬥爭的偉大勝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對遠東及世界局勢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這一勝利證明,在目前的國際形勢下,隻有有關國家彼此進行和平協商,才是解決國際爭端的唯一可能和正確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