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中國人民誌願軍彭德懷司令員由北京赴開城,準備辦理停戰協定簽字事宜,途經平壤,給毛澤東主席發了如下一封電報:
“毛主席:20日晨抵安東,南北朝鮮均降雨,故白日乘車至大使館,與克農、鄧華均通電話。根據目前情況,停戰簽字須推遲月底似較有利,為加深敵人內部矛盾,擬再給李承晚南朝鮮軍以打擊,再消滅南朝鮮軍1.5萬人(6月上半月據鄧華說消滅南朝鮮軍1.5萬人),此意已告鄧華妥為布置,擬明21日見金首相,22日去誌司麵商停戰後各項布置,妥否盼示。”
毛澤東主席接到彭德懷司令員電報後,當即複電,表示同意:
“6月20日22時電悉,停戰協定簽字必須推遲,推遲至何時為適宜,要看情況發展才能決定。再殲滅南朝鮮軍萬餘人極為必要。”
誌願軍總部根據毛澤東主席的這一指示,為配合停戰談判,決定狠狠打擊李承晚集團。為此,指示各兵團、各軍,對原預選目標,如已準備就緒者,應即堅決殲滅之;如新選目標,應即抓緊時間進行準備。對美軍及外國幫凶軍仍不作主動攻擊,但對任何向我進犯之敵均必須予以堅決打擊。
6月24日,第20兵團向誌願軍司令部電告,擬以他們現在指揮的第67軍、68軍、60軍、54軍及誌司臨時加強給他們的第21軍,5個軍的強大兵力,在金城以南、北漢江至上所裏間25公裏的地段上實施進攻,並以拉直金城以南戰線,殲滅南朝鮮首都師及第6、第8、第3師為戰役目的。7月上旬完成戰役準備,7月10日前後發起進攻。
5、談判雙方關於戰俘問題展開爭論
關於釋放戰俘的問題,板門店談判時就成為交戰雙方各國人民普遍關心的一個人道主義問題。
1951年12月11日,討論戰俘問題的小組會開始了。會議一開始,我方即提出停戰以後迅速遣返全部戰俘的原則,並書麵提出五點建議:第一,確定雙方釋放現在收容的全部戰俘的原則。第二,確定在停戰協議簽字後最短可能的期間內,雙方分批釋放及遣送完畢其所收容的全部戰俘,並確定重傷、病戰俘應先在第一批內釋放及遣送的原則。第三,建議雙方交接戰俘的地點,定在開城板門店。第四,建議在停戰委員會下,雙方各派同等數目人員組成遣俘委員會,遵照上述協議負責處理戰俘的交接事宜。第五,上述各項一經雙方同意確定後,即行交換雙方現有全部戰俘名單。
然而,美方代表則堅持先交換戰俘材料,並邀請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訪問戰俘營,否則拒絕討論第四項議程,即遣返戰俘問題。據負責戰俘工作的杜平將軍分析,美方有自己的醜惡打算。他們想扣我們的人,但還不知道我們到底收容了他們多少戰俘,所以在第一天的發言中使用了一個模糊的概念,雙方戰俘應在所謂“公平與平等”的基礎上進行交換。如果說美方的發言還隻是向中朝方麵發出了一個信號的話,那麼,“聯合國軍”司令部發言人李維中校在同一天對記者的談話,則把美方在戰俘問題上懷的鬼胎和盤托出來了。他公開招認:“聯合國軍不打算給共軍以很大的人力,不願把戰俘釋放回去。”於是,雙方僵持起來。
美方代表李比在發言中攻擊中朝的建議是“沒有準備好船,就想過河”。李相朝代表立即反駁說:“我們已經準備好船隻,隻是你們不願過河而已。”
表麵上看起來,雙方爭論的隻是個先後程序問題,事實上存在著本質的差別。如按我方的建議,先確定全部遣俘的原則,那麼戰俘問題的討論就將變得簡單、明了。而按美方的建議,先交換資料,還不知道狡詐的敵人又會玩些什麼新名堂,把談判拖到什麼時候。會議僵持了一周,沒有進展。為了不給敵方借口,逼其走下一步,在12月18日上午的小組會上,我方出乎美方意料,宣布:下午雙方即交換全部戰俘材料。李比聽後,愣了好一會。他大概以為我方還會在這個問題上同其僵持下去。我方的讓步,再次顯示了談判的誠意。
當日下午,對方交來13.2474萬人的戰俘名單。其中:朝鮮人民軍11.1754萬人,中國人民誌願軍2.072萬人。經核對,對方移交我方的戰俘名單中列出的姓名數,較對方所稱戰俘總數缺少1456名;對方經過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轉交我方的戰俘名單中有4.4205萬人未列入12月18日提交的戰俘名單。我代表質問對方:這些人到哪裏去了?為什麼不列入移交名單?搞得美方代表李比張口結舌,狼狽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