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苗之戰是一個有趣的戰例,它表明了一支利用有利地勢和非常規戰術的軍隊是如何逆轉戰鬥進程並形成指揮和機動優勢。這場戰役發生在中國對緬甸地區的多次戰爭中的一次。15~19世紀的東南亞軍事曆史極為複雜。當他們與中國人和日本人糾纏時,葡萄牙航海者在16世紀時帶來了火藥武器,而葡萄牙雇傭軍經常既充當精銳部隊(主要是護衛部隊),也充當炮兵教練。至於步兵,情況基本上和中國與日本相似。步兵軍隊都是由臨時抽調集中起來的人組成的,他們隨身帶來各種武器,有時候也有正式配發的劍、盾牌、長矛、戰斧和短劍。其軍事思想則帶有深刻的印度烙印,步兵起著消耗敵人的傳統作用,而騎兵(騎馬或乘大象)則負責衝鋒和機動。在15~17世紀,士兵們的任務非常繁重,主要由於曆代緬甸統治者具有擴張野心,暹羅(今泰國)和緬甸長期處於衝突狀態。但在18世紀時,緬甸吸引了中國人特別是乾隆皇帝的眼光,他在1767~1771年發動了對緬甸的4次入侵,但全都遭到了抵抗。其中,1767年的入侵行動更是在眉苗戰役中遭到了慘敗。
中國皇帝召集了一支5萬人的軍隊,其中絕大部分是步兵。由於緬甸大部分為叢山密林覆蓋,難以部署騎兵部隊,所以進攻的主要任務都必須由步兵來完成。中國軍隊的統帥是皇帝的女婿明瑞。他把龐大的軍隊分為兩路向東南進軍,一路經伊洛瓦底江上遊的八莫進攻,而另一路則經興威繼續向南深入大山土司領地。最後的目標是兩路大軍以鉗形攻勢合圍緬甸首都阿瓦(靠近今曼德裏)。明瑞則親自率領南路軍。
緬軍的優勢在於可以輕易獲得補給且熟悉地形。中國軍隊也很快發現自己的補給線拉長,還要在諸如茂密叢林植被和未知的沼澤等障礙上耗盡體力。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諸如瘧疾等疾病讓他們投入戰鬥前就開始減員。而中國步兵的醫療條件極其簡陋,基本上隻有從本國帶來的草藥,那些病情嚴重的人要麼繼續前進,要麼就地死掉。更為糟糕的是,戰場態勢很快就變得對中國不利。
清朝的北路軍在前進中遇到了老官屯這個堡壘,緬甸人頑強抵抗,讓這一路中國軍隊停滯不前。步兵反複發動進攻,結果是傷亡更多。因此,北路軍統帥決定停止前進,撤回中國。這顯然違背了明瑞的命令,使南路軍處於孤立境地。然而,明瑞仍驅趕自己的部隊猛烈進攻,一路殺到距離阿瓦48公裏的地方。這時,形勢對於緬甸國王孟駁來說似乎已經絕望了。此時,他的大部分軍力都深陷對暹羅的征戰,而中國人現在就在城門外,他已經準備放棄都城。可是戰局很快就變得對他有利了。
包圍和殲滅
現在隻有一路中國軍隊,而不是兩路,這給孟駁王帶來一個實施包圍作戰的機會。一支1.2萬人的部隊被派出前去正麵迎擊明瑞軍,這支部隊的編成恰恰反映出了步兵戰鬥力對於緬甸軍隊的核心意義:部隊中步兵為1萬人,而騎兵隻有2000人。緬軍與中國部隊短兵相接,但中國人占據了人數的優勢,迫使緬軍後撤。
但中國軍隊的這種勝利隻是表麵現象,緬軍士兵並不僅僅是撤退,他們掩身於叢林之中,並從那裏開始持續襲擾中國人的側翼。弓箭手和火槍手在其中更體現出他們的優勢,因為他們可以向中國部隊射擊後立刻消失在莽莽叢林中。
對中國軍隊來說,更糟糕的是緬軍步兵設法迂回到了自己後方,開始襲擾並切斷了補給線。當中國步兵和騎兵冒險出來運送糧草時,緬軍步兵就埋伏在那裏。很快,中國人的補給情況變得很糟糕,整支龐大的軍隊開始陷入饑餓狀態。
也正是在此時,緬軍在瑪哈·底哈都亞的率領下,實施了一次巧妙的進攻。當明瑞仍在和緬軍第一路軍糾纏不休時,另一路更龐大的部隊繞道山路出現在中國軍隊的正後方。緬軍隱蔽機動,完成了對中國這一路軍隊的包圍。在3天血戰後,包圍圈越來越縮小。緬甸步兵證明了自己在進攻與防禦方麵一樣熟練。中國士兵的傷亡不斷增加,最後,幸存部隊沒有別的選擇隻好投降。大約2500人被關押起來並被遭到殘酷奴役。其他約3萬人,要麼陣亡,要麼就因疾病死亡,要麼在投降後被處死。
對於中國人而言,眉苗戰役是一次慘敗,明瑞也在絕望中自殺。這場戰役清楚地表明,機動性要比單純的人數眾多更重要。更為關鍵的是,盡管雙方都嚴重地依賴於步兵,但緬軍卻能利用對當地地形的熟悉而占據了優勢地位。在必要時避免正麵戰鬥,以及在適當的時機投入激烈戰鬥,緬軍證明了戰場上正麵戰鬥並非是贏得戰爭勝利的唯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