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戰陣形
當今世界,對一支大規模軍隊的有效控製仍然是一種挑戰,而在過去的東方步兵軍隊中卻能做到這一點。在日本古代大部分時間裏,騎兵(特別是日本騎兵)認為他們自己是精英,而步兵則經常被歸類為預備力量,所以他們不能獲取戰場上的榮譽。隨著投射武器的改進和運用,以及大規模軍隊的發展,這一點隨之改變,步兵也逐漸地轉移到了戰場的前沿。在日本,諸如織田信長這樣的人開始堅持讓“足輕”在戰鬥技能方麵得到有效的訓練,並且配備合適的盔甲。在中國,軍隊龐大的規模不僅意味著步兵的重要性,而且需要巨大的人力資源來保障,但他們的技能通常卻不如日本步兵。
在戰場混亂出現之前,步兵部隊是可以以最緊湊的方式排列成防禦或是攻擊的陣形。事實上,很多陣形在戰鬥真正開始以後就無法運用了。絕大多數東方的作戰陣形所依據的指導原則包括以下幾點。
(1)應保護側翼免受敵軍步兵和騎兵的攻擊。
(2)應保持一個良好的防禦前沿,前沿通常應由長矛構成堅固壁壘。
(3)在可能的情況下,應誘使敵軍進入到己方控製的、可實施攻擊的路線,讓敵人落入陷阱和埋伏之中。
(4)投射部隊應占據前沿中部受保護的位置,以使他們有開闊的射擊視野,同時能夠獲得長矛部隊的保護。
日本人將其發展並形成了大約22種作戰陣形,而在中國軍隊中則使用很多類似的陣形。實際上,日本人直接從中國人那裏借用了一些陣形。由於篇幅有限,我們不可能考察所有的陣形,但選擇其中一些就可以表明出步兵部署中所蘊含的思想。
鋒矢陣:在這種陣形中,投射部隊被放在軍隊的前沿,以線性隊列交錯部署。他們的目的是使用炮火、火繩槍和弓箭來形成一波一波的火力,以打開敵軍的缺口,讓武士騎兵部隊在步兵長矛兵的支持下保持陣形進行突破。要注意到,包括火繩槍兵和弓箭手在內的“足輕”部隊也被部署在兩個側翼和後方,這樣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全方位保護。
鎖眼陣:鎖眼陣是針對鋒矢陣的陣形,目的是要摧毀敵人鋒矢陣形的攻擊。為了承受敵軍的攻擊點,步兵是以“V”字形部署,而“V”字形的開口部則麵對著進攻方向。在這種陣形中,火繩槍兵和弓箭手可以向敵方的側翼傾瀉火力,打破敵人的進攻,使“足輕”長矛兵和武士能夠接近並消滅敵人。要注意到在鎖眼陣前沿重兵聚集了步兵部隊,這樣側翼就缺少保護。當然聰明的指揮官也可以把強力的步兵部隊部署在後方,這樣在緊急情況下就可以前移。
鶴翼陣:這種陣形之所以如此命名,指的是由騎兵部隊構成的彎曲形前沿。通過采取這種彎曲的陣勢,騎兵就可以快速向外散開,對缺乏警惕性的敵人實施側翼包圍。但是,要注意到,在騎兵部隊的前方陣線中,仍然是常規的步兵投射部隊和長矛兵。他們的任務就是把敵人“釘”在原地,讓敵人糾纏於前沿戰鬥而忽視了本陣形後方曲線部署和即將開展側翼襲擊的騎兵部隊。後麵我們要講述的川中島戰役(1564年)中,有一個鶴翼陣運用的實例。
飛鳥陣:在飛鳥陣中,指揮官可以多方兼顧,把得到良好保護的部隊放在前沿、側翼和後方。陣形的前沿和後方可以得到交錯排列的火繩槍兵、弓箭手和長矛兵的重兵保護,而他們之間則是武士騎兵。一些“足輕”也會部署在側翼的位置。嚴密陣形的整體優勢在於,它不僅有堅固的防禦,而且可以應對諸如側翼被攻擊的緊急情況。
魚鱗陣:在這種陣形中,由是步兵形成強力的對敵前沿防禦陣勢,而武士騎兵則位於其後,采取各種半圓形陣形,這樣可以靈活地進入防禦位置或是發起進攻。步兵要承擔著後方的防禦。
鉗形陣:其本質上是一種防禦陣形。步兵再一次排成強力的前沿橫列,但是他們身後的武士是成大彎曲狀列陣。如果步兵防禦看起來似乎要崩潰時,那麼鉗形陣就可以改變為鎖眼陣,把進攻的敵人誘入陣中並將其打敗。
值得注意是,絕大部分的東方陣形中,步兵的作用基本上是固定的。首先,正如我們證明的那樣,步兵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承擔前沿火力和防禦的任務。有一點很明確,那就是騎兵要依靠步兵的火力或者是長矛部隊衝鋒來打破敵人的隊列,或者至少可以通過抵禦敵人的初期進攻而消耗敵軍數量。從某種意義上講,騎兵就是簡單地在等待,充分利用步兵戰鬥所創造出來的機會。當我們跨入到火藥時代時,這一點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此時,火力已經具有更大的影響力。
眉苗戰役(176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