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軍正麵,雖然“齊格菲”防線的原有工事並未向北延展到賴希斯瓦爾德森林,但德軍卻利用間歇的5個月時間大大加強了這個森林地區的防禦。他們掘毀了萊茵河的堤岸,放水淹沒了田地,從而使狹窄的頸部變得更加狹窄。此外,德軍還加強了戈赫和克萊沃兩鎮的防禦力量,並在更南地區布置了1個機動軍,準備迎擊越過魯爾或馬斯河的攻擊。因此,霍羅克斯軍長所麵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在德軍預備隊北調阻塞瓶頸之前,使他的部隊衝過賴希斯瓦爾德森林,直入下萊茵河地區。
戰役發起後,盡管遇到德軍頑抗和泥濘的困擾,霍羅克斯的部隊仍於進攻當日突破德軍多處防禦陣地,不過,隨後卻未能按預計的那樣順利發展進攻。這一方麵是由於為數眾多的地雷場、越來越嚴重的泥濘和德軍的頑抗阻滯了進攻的速度,另一方麵由於道路狹窄所造成的擁塞和混亂也大大影響了部隊的前進。在這期間,德軍大批援軍趕到,從而使戰鬥更加激烈。直到2月13日,加拿大軍隊攻占克萊沃並進至德軍賴希斯瓦爾德防線後方以後,第一階段的突破戰鬥方告結束。這時,德軍已將2個裝甲師和2個傘兵師的援軍調至北冀,為英加軍隊的進一步突破帶來困難。
德軍統帥部之所以能夠厚集兵力於賴希斯瓦爾德地域,是同美第9集團軍的受阻分不開的。按原定計劃,代號為“榴彈”的南翼突破應於加拿大第二集團軍發起進攻後48小時實施。然而,由於德軍在此時炸毀了魯爾河大壩,使河水大漲,從而阻止了美軍定於10日開始的進攻,這才使德軍能夠無所顧忌地調動兵力於北翼。在這種情況下,英加軍必須單獨作戰,以待水位下降後南翼的協同。當然,這種苦戰並非徒勞。在隨後的14天中,他們在德軍1個師的戰線上,一共吸引住了德軍9個師的兵力,這無疑為美第9集團軍爾後的行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2月23日拂曉,推遲了兩個星期之久的“榴彈”行動終於拉開帷幕,美第9集團軍的4個師和第1集團軍的2個師開始橫渡魯爾河。為了阻滯盟軍的推進,希特勒嚴厲命令德軍未經允許禁止一人一槍撤過萊茵河,即使如此,也無法阻止盟軍合圍圈的緊縮。隨後,被美軍逐退的第15集團軍殘部與傘兵第1集團軍被盟軍逼在一起。到3月5日,美軍已攻占諾伊斯到奧爾索伊的萊茵河西岸,並迫使德軍向韋瑟爾方向退卻。3月8日前,德傘兵仍在北翼頑強地扼守著克桑膝,並在韋瑟爾地域掩護留在德軍手裏的最後一個萊茵河渡口。次日,德軍9個師的殘部被逼退在萊茵河大橋附近不大的橋頭堡裏。3月9日夜,德軍逃到了東岸,並炸毀大橋。至此,蒙哥馬利的第21集團軍群肅清了下萊茵河地區的德軍,全線推進到萊茵河西岸。
根據艾森豪威爾的命令,第12集團軍群的任務是以不間斷的衝擊牽製正麵德軍各部並迫其東退,為第21集團軍群的主攻創造有利條件。它應在蒙哥馬利發起戰役後(約2月10日),再向整個萊茵河戰線發動衝擊,並從北向南逐次奪占“齊格菲”防線各段。
3月1日,布萊德的第12集團軍發動了第二階段的攻勢。霍奇斯將軍的第1集團軍重新渡過了埃爾夫特河並快速利用其橋頭堡擴大戰果,很快擊垮了德第15集團軍的右翼,切斷了其與科隆和杜塞爾多夫的聯係。3月4日,該集團軍攻進了奧伊斯基興。5日,其先頭裝甲部隊衝進了科隆,次日全麵控製了這座遍布大教堂的城市。在科隆的南麵,霍奇斯將軍對其集團軍的其他部隊下達的任務是突向萊茵河,爾後折向南麵渡過阿爾河,同此時正放手突擊北進的美第3集團軍一部會合。3月7日,美第1集團軍中央和南翼轉向東南,迅速向波恩和巴特戈德斯貝格推進。位於集團軍最右翼的美第9裝甲師奉命向雷馬根進攻。該師先遣部隊越過屏蔽萊茵河的最後一個高地後,突然發現前麵萊茵河上的“魯登道夫”大橋仍完好無損。該部指揮官霍格準將在獲悉這一情況後立即命令所部奪取這座橋梁。該橋當時未遭摧毀是因為被指定炸橋的守衛部隊正在等待仍在萊茵河以西的德國部隊渡河。當美軍先頭部隊到達橋頭時,守橋德軍點燃了炸藥包,由於炸藥量不足,僅破壞了一個橋墩。隨後,迅速衝上去的美軍巡邏隊切斷了爆破用的電纜,然後冒著德軍火力衝過大橋,到達萊茵河東岸並建立了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