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這一奪橋行動在雙方的統帥部都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布萊德雷聞知欣喜若狂,並前往蘭斯晉見艾森豪威爾。最高司令雖然考慮到以後鞏固橋頭堡的行動將需要大量支援從而影響其它方麵的作戰,但他還是批準了布萊德雷擬將美第1集團軍可利用的一切力量投入到萊茵河對岸以擴張橋頭堡的部署,同時又調撥給他幾個師的預備隊。希特勒的反應更為強烈,他一麵命令嚴懲失職者,一麵調集空軍和遠程火炮盡全力摧毀“魯登道夫”大橋。3月10日,龍德施泰特因此被革職,由凱瑟林接替西線指揮權。雖然承擔責任者受到了嚴懲,但大橋並未被如期摧毀。待3月17日橋墩終於坍塌時,美軍已在萊茵河上架起一座便橋,並在東岸站穩了腳跟。
3月15日,在盟軍第12戰術空軍司令部的支援下,帕奇的美第7集團軍從阿爾薩斯北部地區開始了薩爾河地區的作戰。在北麵的美第3集團軍所發動的進攻支援下,美第7集團軍的右翼在進攻的前5日內推進了30多公裏,且未遇到重大抵抗,但中央和左翼則由於當麵“齊格菲”防禦工事所阻,進展緩慢。與此同時,巴頓的裝甲部隊強渡摩澤爾河後長驅直入到帕拉蒂納特三角地帶的敵人後方,一部占領了科布倫茨,另一些部隊則衝過巴特克羅伊茨納赫向美因茨挺進。至3月18日,美第3集團軍已逼近美因茨與沃爾姆斯之間的法蘭克福走廊,而右翼部隊則已插至德軍薩爾河防禦工事後方的聖文德爾,並支援美第7集團軍於3月19日開進薩爾布呂肯。隨後,帕奇將軍的部隊攻勢越來越猛,並於3月20日突破了“齊格菲”防禦陣地。次日,該部與美第3集團軍部隊會合。至3月25日,薩爾河——帕拉蒂納特三角地帶已被占領,美第7集團軍抵進萊茵河西岸。與此同時,巴頓的進攻仍勢頭不減。3月21日,他的3個軍已進抵萊茵河岸。22日,所部占領了蘭道和美因茨。瀕臨午夜時分,巴頓出人預料地命令第5師在奧彭海姆附近強渡萊茵河。23日黎明前,美第5師的6個步兵營以僅傷亡34人的微小代價抵達東岸。48小時後,他們的第一座浮橋已經建成且4個師已從橋上過河,裝甲車輛也正開始過橋。此外,在距此以北65公裏處的博波德,該集團軍的另一座浮橋也在架設之中。
法國第1集團軍在美第7集團軍進攻期間執行防禦任務,對帕奇將軍部隊的作戰做出了重大貢獻。根據德弗斯將軍3月10日的命令,法軍把裝甲部隊和炮兵部隊調給了美第7集團軍,並把其他裝甲部隊留作第6集團軍群的預備隊。在此期間,德拉特爾將軍的部隊擔負了防守德昌瑟內姆以南一段萊茵河的任務,這對於僅剩4個師的法國第1集團軍來說,任務相當艱巨。
至此,西線盟軍徹底肅清了位於萊茵河西岸的德軍,遠征軍已從荷蘭到瑞士邊境的漫長戰線上抵達萊茵河岸。此役,德軍共傷亡6萬餘人,被俘達25萬人,另有大批作戰物資落入盟軍手中,而盟軍傷亡還不到2萬人。
在西線,盡管霍奇斯的第1集團軍和巴頓的第3集團軍後來居上,出乎意料地搶先渡過了萊茵河,但蒙哥馬利並不為之所動,仍按原計劃紮實地進行著渡河準備。自3月10日結束下萊茵河地區作戰行動後,第21集團軍一直秣馬厲兵。由於得到統帥部從意大利經馬賽海運來的5個師的加強,蒙哥馬利的實力已擴增至29個師。
3月23日晚9時整,第21集團軍群強渡萊茵河的戰鬥打響,英國第2集團軍率先渡河。在雷斯附近,英軍幾個突擊營僅用7分鍾就抵達了萊茵河對岸,1小時後,又一批英軍在韋瑟爾地域渡過該河。由於盟軍在發起進攻前進行了猛烈的空中和地麵炮火襲擊,守河德軍陣地遭到嚴重破壞,故英軍在突擊上岸時隻遇到微弱抵抗。次日晨2時,美第9集團軍在萊茵貝格地域開始強渡萊茵河,並順利上岸。辛普森的部隊在第一天僅付出了亡41人、傷450人、失蹤7人的代價。這點損失對於這樣大規模的作戰行動來說,無疑是微不足道的。但隨著德軍預備隊的投入,抵抗隨之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