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毛澤東在寫給中共中央的報告中深刻分析了"八月失敗"的原因:(1)一部分官兵動搖思家,失掉戰鬥力;一部官兵不願往湘南,缺乏積極性。(2)盛暑遠征,兵力疲憊。(3)從酃縣冒進數百裏,和邊界失去聯係,成了孤軍。(4)湘南群眾未起來,成了單純的軍事冒險。(5)敵情不明。(6)準備不好,官兵不了解作戰的意義。在分析失敗原因的同時,毛澤東就深入闡述了井岡山鬥爭的勝利前景。他認為:其一,紅軍不走,以現在的基礎可以逐漸向四周發展,前途的希望是很大的。為紅軍計,欲求擴大,隻有在有群眾基礎的井岡山四周即寧岡、永新、酃縣、遂川四縣,利用湘贛兩敵利害不一致,四麵防守,無法集中的情況,和敵人作長期的鬥爭。其二,利用正確的戰術,不戰則已,戰則必勝,必有俘獲,如此可以逐漸擴大紅軍。其三,雖然犯了一次錯誤,紅軍已卷土重來此地利人和之邊界,前途希望還是不惡。紅軍必須在邊界這等地方,下鬥爭的決心,有耐戰的勇氣,才能增加武器,練出好兵。邊界的紅旗子,業已打了一年,雖然一方麵引起了湘鄂贛三省乃至全國豪紳階級的痛恨,另一方麵卻漸漸引起了附近省份工農士兵群眾的希望。在革命遭受挫折,革命潮流處於低落的時候,毛澤東也曾感到過深刻的痛苦。他在給中央的信中就曾描述過這種革命潮流低落時的情景":紅軍每到一地,群眾冷冷清清,經過宣傳之後,才慢慢地起來。和敵軍打仗,不論哪一軍都要硬打,沒有什麼敵軍內部的倒戈或暴動。""我們深深感覺寂寞,我們時刻盼望這種寂寞生活的終了。"但是,當林彪對於井岡山的艱苦生活感覺厭倦,對於革前途表示悲觀失望,詢問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時候,毛澤東就深刻分析了中國武裝鬥爭的基本特點和發展規律,深入揭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一閃光的革命真理。
毛澤東從不在失敗和挫折麵前灰心失望,悲觀氣餒,他總是能從失敗和錯誤中總結出再度成功的經驗,總是能從失敗的陰影中看到光明的前途。這種不屈不撓,頑強執著的風格正是毛澤東能夠率領紅軍由弱而強,由小到大的精神力量。
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是我軍曆史上最大的一次慘痛教訓。長征到達陝北以後,毛澤東寫下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這篇光輝著作,對於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教訓作了全麵的總結。在這篇著作中,毛澤東深刻揭示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根本規律。他分析了中國革命戰爭的四個特點,即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國;敵人的強大;紅軍的弱小;共產黨的領導與土地革命。他說,第一和第四個特點規定了中國紅軍可能發展和戰勝敵人;第二和第三個特點規定了戰爭的持久性,弄得不好,還可能失敗。這就是中國革命戰爭的根本規律。誰要是不了解這個規律就不能指導中國革命戰爭,就不能使紅軍打勝仗。
毛澤東痛斥"左"傾軍事路線的領導者們,在第五次反"圍剿"中"畏敵如虎,處處設防,節節抵禦,不敢舉行本來有利的向敵人後方打去的進攻,也不敢大膽放手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結果喪失了整個根據地,使紅軍做了一萬二千多公裏的長征"在批評"左"傾路線錯誤的戰略、戰術基礎上,毛澤東全麵論述了紅軍的戰略戰術原則,其中包括積極防禦、戰略準備與戰略退卻,戰略反攻以及慎重初戰,集中兵力、運動戰、速決戰、殲滅戰等等。這些符合中國革命戰爭實際的戰略戰術原則,指導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一係列輝煌勝利。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正是毛澤東寓勝於敗的理論傑作。
毛澤東不僅善於總結軍事路線、軍事戰略這些大方向問題上的失敗教訓,對於戰術方麵的失敗教訓也不放過,經常用以訓導部隊。
1948年10月28日,毛澤東向各部隊首長轉發了林彪、羅榮桓給部隊的指示電。這個指示電批評了東北野戰軍部隊在進攻沙後所、王道屯時的錯誤做法,即進攻部隊在未偵察地形狀況,未等部隊大部到齊,未將兵力火力很好配備,未將敵人退路截斷,就倉促地亂打亂衝,因而未能達到預期戰鬥目標。
毛澤東在轉發指示電時指出":關於作戰在以迅速動作將敵分割包圍之後,然後舉行攻擊一項問題,請你們加以注意。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注意,請你們在全軍幹部中進行教育,引證不良戰例以為鑒戒。"1949年10月,毛澤東對於金門戰鬥失利事件的處理,更加突出地反映出他的"引證不良戰例以為鑒戒"的指揮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