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將帥之魂(5)(2 / 3)

經過三大戰役的勝利,人民解放軍以渡江戰役為起點,一路勢如破竹向全國進軍。在這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中,一連串的軍事進攻構成了勝利凱歌的高昂基調,而其中也有悲壯沉痛的音符,像金門失利。

進攻金門的部隊是剛剛占領廈門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所屬第十兵團。該兵團自1949年3月組建後立即投入渡江戰役,一舉突破國民黨軍江防重地江陰要塞,參加了解放上海的戰鬥,接著一路入閩,解放福州,占領廈門後,立即準備攻取金門。當時兵團指揮員認為金門沒有什麼工事,金門守敵名義上是一個兵團,實際隻有2萬多人,而且都是殘兵敗將。所以,僅以第二十八、第二十九軍各一部共7個團的兵力擔任攻金任務。當時我軍已獲悉蔣軍第十二兵團(胡璉兵團)有增援金門跡象,但未知確實進展情況,想趁胡璉尚未到達金門之時,發起登陸,攻取金門。

1949年10月24日夜,我軍發起金門戰鬥。當時隻搜集到一次可運送三個團的船隻,於是由第二十八軍兩個團、第二十九軍一個團組成第一梯隊率先登島,奪取了古寧頭灘頭陣地。登陸部隊中沒有一名師的指揮員統一行動,僅留一個營兵力控製古寧頭灘頭陸地,其餘各部在"有幾個人打幾個人的仗,不等待,不猶豫,向裏猛插"的戰術要求下,分頭向敵勇猛攻擊,擊潰守軍李良榮兵團,一直向料羅灣方向追擊。而此時,胡璉兵團已有兩個團在料羅灣登陸,其餘部隊正下船向料羅灣集結中。

胡璉兵團主力十八軍立即來了個反包圍,派迂回部隊占領了我軍古寧頭灘頭陣地,切斷了我軍後路。由於我軍登陸時已是退潮時間,所乘船隻全部擱淺,進而被敵飛機及地麵火炮炸毀,致使後續部隊無船可渡,登島部隊處於敵眾我寡、孤立無援境地。我兵團部為解登陸部隊之危,下令緊急征船,僅弄到送兩個營的船隻,26日3時送四個連登陸,立即遭敵包圍於灘頭陣地,苦戰終夜。至此,我軍手頭已無一條船,眼睜睜看著部隊在眾寡懸殊中浴血鏖戰,痛心疾首。

我登陸部隊臨危不懼,英勇頑強,連續向敵人猛烈反擊。激戰至27日,兩批登島部隊共三個多團9086人(內有船工、民%等350人)一部英勇犧牲,一部被俘。敵軍也付出傷亡9000人的代價。蔣經國戰後上金門"勞軍",不禁哀歎"俯瞰金島,觸目淒涼,車至湯總部途中,屍橫遍野,血肉模糊。"金門失利,全軍震動。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在10月28日致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參謀長陳慶先的電報中說。"你們以三個團登陸金門島,與敵三個軍激戰兩晝夜,後援不繼,致全部壯烈犧牲,甚為痛惜。查此次損失,為解放戰爭以來之最大者。其主要原因,為輕敵與急躁所致。"毛澤東親自為中央軍委起草了"關於攻擊金門島失利的教訓的通知"。通報轉發了粟裕28日電,並指出":當此整個解放戰爭結束之期已不在遠的時候,各級領導幹部中主要是軍以上領導幹部中容易發生輕敵思想及急躁情緒,必須以金門島事件引為深戒。"葉飛將軍後來在回憶錄中沉痛地總結了金門失利的經驗教訓:攻金失利戰鬥組織的第一個教訓是船隻不夠,隻能一次運載三個團,而這麼少的寶貴船隻又在第一批登陸後擱淺在海灘上,全部喪失,以致後續的第二梯隊完全無法登陸。渡海登陸作戰沒有船隻,就意味著喪失戰鬥力。其次,戰鬥指揮上的重要教訓,就是違背了渡海登陸作戰的規律。渡海登陸作戰,無論你兵力多大,首先要奪取和鞏固登陸灘頭陣地,然後才可以向縱深發展。金門失利恰恰是違背了這個規律,犯了兵家之大忌。第三個教訓就是,第一梯隊三個團的兵力登陸,竟然沒有一名師指揮員隨同登陸統一指揮,這也是我完全沒有料到的。參加金門之戰的國民黨第十二兵團司令官胡璉則吹噓說":這一仗打得幹淨利落,把敵人的錯誤都捉到手,把我們的長處發揮到極點。"金門失利後,葉飛曾多次打電報給中央,請求處分。毛澤東說":金門失利,不是處分的問題,而是要接受教訓的問題。"此後,毛澤東在指揮作戰中曾多次提及金門失利,引為深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