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將帥之魂(4)(1 / 3)

因此,毛澤東的一個重要指揮特點是,在戰爭的開始和戰爭的每一重要階段,提出與之相適應的戰略方針,並且要求各級將領真正領會和執行中央的戰略方針,從思想上高度統一到這一戰略方針上來。這樣,才能做到戰場上目標一致,人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全國走活一盤棋,配合默契,協調發展。

抗日戰爭爆發後,毛澤東立即鮮明地提出了紅軍的戰略方針。

1937年8月1日,毛澤東致電在南京談判的周恩來,提出紅軍改編後的兩個原則:(1)在整個戰略方針下執行獨立自主的分散作戰的遊擊戰爭,不是陣地戰,也不是集中作戰。(2)在開始階段,紅軍以出三分之一的兵力為適宜,兵力過大,不能發揮遊擊戰,而易受敵人的集中打擊。這兩個原則實際上初步提出了紅軍在抗日戰爭中的戰略方針是遊擊戰爭。

8月22日,中共中央在陝北洛川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會上,毛澤東指出,全國抗戰的戰略總方針是持久戰,而不是速決戰;紅軍應以創建根據地,鉗製與消耗敵人,配合友軍作戰,保存和擴大紅軍為基本任務;紅軍的戰略方針是: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

會上,一些軍事將領對於毛澤東提出的戰略方針有不同看法。有人提出要以運動遊擊戰為主,要配合國民黨軍隊多打大仗,以擴大影響,兵力不能分散,要比較集中;在八路軍出兵問題上,有的同誌提出要早出兵,而且要全部開出去。

毛澤東對於將領們在戰略方針問題上的分歧極為焦慮。為了統一分歧意見,洛川會議以後,毛澤東向各方麵發出一係列指示,反複強調了我軍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不能采取運動戰的方針,認為以我黨目前領導的軍事力量決不可與日軍打陣地戰、運動戰,應該把工作重心放在放手發動群眾,通過山地遊擊戰,深入敵後,建立根據地,獨立自主地發展和壯大革命勢力等工作上麵。毛澤東指出,一方麵要向國民黨著重解釋我們的戰略方針",取得他們的徹底了解與同意";另一方麵,對於黨內"個別同誌不妥當的觀點給予深刻的解釋",使戰略方針歸於一致"。

戰爭第二年,為了進一步統一全黨思想,加深對於抗日遊擊戰爭戰略方針的認識,1938年5月,毛澤東發表了《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文章以偉大戰略家的眼光,分析了抗日戰爭的基本特點,從戰略全局的高度,揭示了抗日遊擊戰爭的重要戰略地位,批駁了輕視和反對遊擊戰爭的錯誤思想。同月,毛澤東又發表《論持久戰》,對於中國抗日戰爭的前途和發展規律作了深刻的分析與論述,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的決心。在這篇文章中,毛澤東進一步將我軍的戰略方針概括為":下的運動戰。"並指出":基本的是遊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這個方針是完全正確的,反對這個方針的人們的觀點是不正確的。"毛澤東對於抗日戰爭戰略方針的深刻分析,大大提高了全軍將士對於戰爭和戰略問題的認識,加上抗日遊擊戰爭已在戰爭的初期日益顯示出重要作用,各級將領在軍事戰略問題上認識趨於一致。

縱觀整個抗日戰爭,我八路軍、新四軍在毛澤東的正確指揮下,開辟敵後抗日根據地,在敵後廣闊的戰場上與日軍展開了各種形式的遊擊戰爭,不斷地消耗敵人,打擊敵人。在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的幾年中,抗日根據地軍民抗擊著侵華日軍的64%和偽軍的95消滅了大量敵軍。在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指導下,我軍由戰爭開始時的5萬餘人發展到120餘萬人,民兵達260餘萬人,成為戰勝日本侵略者的一個決定性因素。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的尖銳對立和鬥爭日益突出,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磨刀霍霍,把國共之間潛伏已久的戰爭危機推向了高峰。

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應該怎麼辦?毛澤東及時提出了解放戰爭初期的戰略方針。這就是針鋒相對,寸土必爭。

他說":蔣介石對於人民是寸權必奪,寸利必得。我們呢?我們的方針是針鋒相對,寸土必爭。我們是按照蔣介石的辦法辦事。蔣介石總是要強迫人民接受戰爭,他左手拿著刀,右手也拿著刀。我們就按照他的辦法,也拿起刀來。""現在蔣介石已經在磨刀了,因此,我們也要磨刀。人民得到的權利,絕不允許輕易喪失,必須用戰鬥來保衛。我們是不要內戰的。如果蔣介石一定要強迫中國人民接受內戰,為了自衛,為了保衛解放區人民的生命、財產、權利和幸福,我們就隻好拿起武器和他作戰。"在針鋒相對,寸土必爭戰略思想的指導下,解放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進行了尖銳的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在這一方針指導下,人民軍隊積極開展練兵活動,為對付蔣介石突然發動的全麵內戰作好了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