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蝦米不宜直接煮湯喝
家庭主婦們在做冬瓜湯、紫菜湯時,習慣往裏麵添加一些蝦米,這樣可以使湯喝起來更加鮮美。通常的做法都是,在湯煮熟的時候,直接在上麵撒上蝦米,然後出鍋。其實,這是一種很不好的習慣。
為醫者說
一般蝦米的加工工序是:將收來的鮮蝦放鍋裏煮熟、曬幹、去殼,即成蝦米。其中,煮蝦是蝦米加工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煮蝦的過程中,加工者為了讓蝦米看起來更紅嫩,一般都會加上一勺粉紅色的染料。一般來說,新鮮煮熟的蝦會變成淡淡的肉紅色,但加了染料煮出來的蝦米的紅色卻鮮紅豔麗,討人喜愛,而且兩三個月都不褪色。經調查研究,這種紅色的染料叫做“亮藏花精”,俗稱“酸性大紅”,主要用於木材的染色,還可用於羊毛、蠶絲織物、紙張、皮革的染色,塑料、香料和水泥的著色,還可製造墨水。該染料溶水後呈紅色,不能用於食品添加劑。這種染料吸附性強,色澤牢靠,有強致癌性。因此,在食用蝦米、蝦皮前最好先用水煮15~20分鍾,然後再撈出烹調食用,湯最好倒掉不要喝。如果喝蝦米湯,可在湯中加1~2片維生素C,可以阻止致癌物在體內合成。
小Tips,大道理
蝦米不宜在晚上吃,由於蝦米的含鈣量高,這些鈣質除了一部分被腸壁吸收利用外,多餘的鈣全部從尿液中排出,晚上吃蝦米容易引發尿道結石。
健康鏈接
慎吃久貯海產品
海產品存放時間過長,就容易腐敗變質。變質後,所含的蛋白質分解,並且產生胺類、可溶性毒蛋白、吲哚、糞臭素等有毒害的物質。這樣的食物經加熱煮熬後並不能徹底破壞其毒害性。人食用後,毒性物質經腸道進入血液,便會危害身體的健康。
2.水果不宜當飯吃
時下不少時髦女性都熱衷於把水果當飯吃,認為水果既能減肥又營養豐富。過量食用水果容易患上“水果病”,若空腹吃更會引起腸胃病甚至引起胃結石症。
為醫者說
健康的身體需要全麵的營養物質來保障。水果中的確含有非常豐富的營養成分。可是,人體所需要的另外一些營養素,如生命必需的蛋白質,在水果中的含量卻很低。同時,水果中的非血紅素鐵難以被人體利用,長期用水果當正餐,會引起蛋白質和鐵的攝入不足,從而引起貧血、免疫功能降低等現象,損害健康。傳統醫學理論認為,各種食物與藥物一樣,都有不同的性味、功效、適宜和禁忌以及副作用。如果一次吃水果過多,它類似藥物的作用乃至副作用就會顯現出來。荔枝味道甜美,在荔枝上市時,有些人就會大吃特吃。但荔枝中含有一種叫作α-次甲基丙環基甘氨酸的物質,食用過多會造成暫時性的血糖下降。雪梨、香蕉等均屬寒涼性的水果,過量食用會對胃功能造成損害,尤其對體質屬虛寒的人更不適合。短時間內一下子吃香蕉過多,會引起血液內鎂、鉀含量驟增,造成體內鎂、鈣、鉀等元素的比例失調,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還有葡萄、菠蘿等,這些水果中含有酪胺、類組胺等物質,會引發偏頭痛,以及過敏性神經痛、皮膚起斑疹、小疙瘩等不適症狀。
小Tips,大道理
水果雖然美味而且有營養,但還是要講究吃法的。不要短時間內吃得過多。而且,吃水果還有一定的時間限製。此外,還要注意:越是外表光豔的水果越不易多吃,因為這種水果所含的有害物質往往大於普通水果。
健康鏈接
吃完水果必須漱口
水果營養豐富,人人喜歡吃,可水果中除含有糖類外,還含有檸檬酸、蘋果酸、酒石酸、草酸等,這些酸類對牙齒有腐蝕作用。因此,吃過水果後應立即漱口,以清除口腔中的水果殘渣,防止齲齒的發生。
3.西瓜不宜久凍
炎炎夏季,天氣悶熱,很多人因氣溫太高而感覺食欲減退,喜歡吃些涼食,如冰鎮西瓜來消暑降溫。認為冰鎮食品更甜,能讓人神清氣爽。可是,雖然一時感覺涼快了,但你知道嗎?冰鎮西瓜富含的營養成分,遠遠低於室溫存放下的西瓜;而且一味貪圖冰涼、甜甜的感覺,會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
為醫者說
西瓜在被采摘後依然可以產生營養成分,但急劇冷會延緩營養成分產生的進程,進而降低營養成分。同時,西瓜屬於生冷性寒的食物,一次吃得過多容易傷到脾胃。如果是冷藏時間過長的冰西瓜,那麼對脾胃的傷害就更大。切開後的西瓜經較長時間的冷藏,瓜瓤表麵會形成一層膜,冷氣被瓜瓤吸收,瓜瓤裏的水分往往結成冰晶。人在咬食這些冰晶時,口腔因受到突然的刺激,使唾液腺、舌部味覺神經和牙周神經幾乎處於麻痹狀態,以致難以“品”出西瓜的甜味和誘人的“沙”味。久凍西瓜還會刺激咽喉,引起咽炎或牙痛等不良反應。多吃冷藏西瓜會損傷脾胃,影響到胃液的分泌,使食欲減退,造成消化不良。尤其是老年人消化機能減退,吃後易引起厭食、腹脹痛、腹瀉等腸道疾病。另外,西瓜中的大量水分,會衝淡胃液,使胃腸道抗病能力下降,容易引發腹脹、腹瀉、消化不良。尤其是在遠行、劇烈運動之後,如果大量吃冰西瓜,胃平滑肌和黏膜血管突然遇到過冷食物的刺激,很容易出現收縮痙攣,引發胃痛或加重胃病。胃腸虛弱的嬰幼兒和平時就有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等腸胃道疾病的人,最好少吃。因此,西瓜最好是現買現吃,不要冷藏後再吃。如果實在覺得西瓜溫度較高,可以冷處理一下。將西瓜放入冰箱,把溫度調至15℃,放置時間不超過兩小時。這樣做才既可防暑降溫,又不傷害脾胃。
小Tips,大道理
水果雖然美味而且有營養,但還是要講究吃法的。不要短時間內吃得過多,而且,吃水果時還有一定的時間限製。此外,還得注意越是外表光豔的水果越不易多吃,因為這種水果所含的有害物質往往大於普通水果。
健康鏈接
巧給冰箱去除異味
橘子皮除味:取新鮮橘子500克,吃完橘子後,把橘子皮洗淨揩幹,分散放入冰箱內,3天後,打開冰箱,清香撲鼻,異味全無。茶葉除味:將50克花茶裝在紗布袋中,放入冰箱,可除去異味。1個月後,將茶葉取出在陽光下暴曬,可反複使用多次,效果很好。
4.飯後不宜馬上睡覺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曆:在吃完一頓大餐之後立即出現昏昏欲睡的感覺。這個時候小睡一會兒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其實這是一種很不好的生活習慣,飯後馬上睡覺容易引發腸胃疾病。
為醫者說
飯後人們會覺得困,主要是因為進食後血液對消化係統的供應增加,對神經係統和運動係統的供應減少,因而人感覺非常困乏,所以非常想臥床休息。所以吃完飯後要休息(坐或站)半小時,等血液供應均衡以後再運動。我國有句養生格言:“飲食而臥,乃生百病。”還有一句俗話:“飯後躺一躺,不長半斤長四兩。”飯後立即上床容易發胖。進餐後,不宜馬上睡覺,可做些輕微的活動,以利血液循環。如果剛吃完飯就午睡,可能會引起食物反流,胃液刺激食道,輕則會讓人感到不舒服,嚴重的則可能產生反流性食管炎。有研究證實,吃飯和睡覺時間間隔越短,患胃食管反流病的危險就越高。飯後馬上睡覺還會導致燒心痛苦。因為進食和上床睡覺的時間間隔過短,很容易在睡覺時感覺燒心、胸痛。飯後3小時之內就上床睡覺者比那些飯後4小時甚至更長時間才上床睡覺的人,受燒心痛苦折磨的幾率要高出7.45倍。因此,人們進餐後,不宜馬上睡覺,至少飯後三個小時之後去睡覺才好。此間可做些輕微的活動,以利於食物消化、血液循環。
小Tips,大道理
如果改成飯前睡覺,先吃點水果或喝杯牛奶後上床午睡半小時到1小時,然後再進午餐,這樣的午休能更有效消除疲勞。
健康鏈接
飯後吸煙對身體傷害極大
飯後吸煙對人體的損害相當於平時的十倍左右,因為飯後人體的各個器官開始興奮、參與消化,這時對煙堿的吸收大於平時。有種說法是“飯後一支煙,勝似活神仙。”飯後吸煙可以給大腦帶來短暫的興奮感,但是對身體卻是非常有害的。最好不要吸煙,因為不利己又有損他人,特別是不要在飯後吸煙。
5.慎吃魚頭和魚子
節日的餐桌上永遠都少不了魚這道菜,很多人尤其喜歡吃魚頭和魚子,認為吃什麼補什麼。魚頭美味鮮嫩,吃了魚頭就等於補了腦。魚頭比魚的其他部位所含的營養價值都高,能讓人更聰明,尤其是對孕婦、兒童更為有益。魚子在魚腹裏,周圍布滿了血管,也有利於進補。事實上,這是個不好的習慣,多吃魚頭和魚子容易引起食物中毒。
為醫者說
魚腦中所含的營養較為全麵、豐富。其中含有一種人體所需的魚油,而魚油中富含高度不飽和脂肪酸,它的主要成分就是我們所說的“腦黃金”。這是一種人類必需的營養素,主要存在於大腦的磷脂中,可以起到維持、提高、改善大腦機能的作用。因此,有“多吃魚頭能使人更加聰明”的說法。但是,隨著近年來整體環境的惡化,水源汙染增加,很多有害物質侵入魚體。在種植業和養殖業方麵,農民們為了提高單位麵積產量,超量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而農田裏的灌溉水、雨水、河水和地下水又將土壤裏的殘留農藥帶到了河裏,被水中的浮遊生物食用後,通過食物鏈進入魚體內逐漸積累起來。由於魚類尤其是食肉或雜食魚類處在水體食物鏈的最上端,所以,這些有害化學物質在其體內堆積得最多。一些農戶在養殖魚時,單純地從經濟角度考慮,隻要有水就放養,無論是水坑、塘、窪、澱等,一般是不化驗水質的。而且,魚頭和魚子裏布滿了血管,是高膽固醇等脂肪物質富集區。由於一些農藥的水溶性較慢、脂溶性較快,在魚頭和魚子處就會殘留很多有毒物質。此外,有些不法養殖者和商販,在飼料裏添加化學物質,更加重了魚體內的有害物質的堆積。所以,奉勸那些喜歡吃魚頭和魚子的朋友,還是改掉這一嗜好為好。
小Tips,大道理
食用時若發現魚頭有煤油味、火藥味、杏仁味以及類似氨水味、農藥味等不正常的氣味時,一定要將其丟棄,不要因為舍不得扔掉而食用。此外,烹製魚頭時,一定要將其煮熟、煮透方可食用,以確保健康。
健康鏈接
燒魚不宜燒太焦
燒焦的魚不能吃。因為,魚在燒焦時會產生較多的苯並芘,它是世界公認的致癌性最強的毒物之一,其毒性超過黃曲黴素。經常食用焦糊食品的人,比一般的人更易患癌症。另外,魚肉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如果魚肉燒焦了,高分子蛋白質就會裂變成低分子的氨基酸,形成致突變的化學物質。所以燒焦的魚是有害的,最好不要吃。
6.雜碎鍋仔要少吃習慣成自然
許多人喜歡吃鍋仔,其中雜碎鍋仔是近年來的新寵。但攝食雜碎鍋仔過多,會給身體健康埋下隱患。
為醫者說
許多商家在製作雜碎鍋仔時,對動物雜碎缺乏嚴格的選擇,致使一些“生理性有害器官”被誤食,而這些器官對人體有著強烈的毒害作用。
1.畜“三腺”:即豬、牛、羊等動物的甲狀腺、腎上腺、病變淋巴腺。人誤食甲狀腺可引起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狀表現為頭昏、頭痛、興奮、狂躁、抽搐、乏力、心悸、脈快、食欲下降、惡心、多汗、發熱等。研究表明,人體攝入18~3毫克上述腺體就會發生中毒。
2.禽“尖翅”:雞、鴨、鵝等禽類的尖翅,即屁股上端長尾毛的部位,學名叫“腔上囊”。這個部位是禽類淋巴腺集中的地方,其淋巴腺中巨噬細胞具有很強的吞噬病菌和病毒的能力,即使是致癌物質(如多環芳烴、黴菌毒素等),也能吞食,貯存於囊內,且不能被分解。人吃了容易感染疾病,所以食用時必須去除。
3.羊“懸筋”:羊懸筋又稱蹄白珠,是羊蹄內發生病變的一種病毒組織,一般為串珠、圓形,食用時必須摘除,以防危害身體健康。
4.魚“黑衣”:大多數魚類體腹內兩側都有一層黑色膜衣,為魚內最腥臭、泥土味較濃烈的部分,而且含有大量組胺、類脂質及深菌酶。誤食組胺會引起惡心、嘔吐、腹痛等症狀,深菌酶則對食欲有抑製作用。
小Tips,大道理
各種動物雜碎都含有較高的膽固醇,長期攝食,會造成高膽固醇血症,增加患心腦血管疾病的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