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蘇東坡這句詩中的“青蒿”,指的就是茼蒿。茼蒿又叫蓬蒿、蒿菜、蒿子杆,由於它的花很像野菊,所以又名菊花菜。茼蒿分為“大葉茼蒿”和“小葉茼蒿”兩種。茼蒿之名始見於唐代孫思邈的《千金·食治》和《唐本草》,元代忽思慧《飲膳正要》則稱“蓬蒿”,明代蘭茂《滇南本草》稱“同蒿菜”,清代吳儀洛《本草從新》稱“蓬蒿菜”。茼蒿食用部分為嫩莖葉,營養豐富,纖維少,品質佳,風味獨特,是蔬菜中的一個調節品種,也是快餐上、火鍋城、自助餐等不可缺少的一道爽口菜。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茼蒿營養豐富,除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粗纖維、多種維生素、尼克酸、鉀、鈣、磷、鐵外,還含有多種氨基酸、揮發油、膽堿等成份。尤為可貴的是,每百克茼蒿中鉀的含量高達450毫克,屬高鉀食物。此外,胡蘿卜素的含量也超過一般蔬菜,為黃瓜、茄子含量的15~30倍。
茼蒿不僅是一種佳蔬,亦是一味良藥。茼蒿性溫,味甘澀,有安心血,平補肝腎,養脾胃,消痰熱,利腸胃等功效。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食治》中說:吃茼蒿可以“安心氣,養脾胃,消痰飲”。明代蘭茂《滇南本草》載茼蒿“行肝氣,治偏墜氣痛,利小便。”清代嚴潔等三人撰《得配本草》說茼蒿“利腸胃,通血脈,除膈中臭氣。”
茼蒿的清香氣味,有開胃健脾的作用,所含的膽堿和腺體等有機物,具有補腦和增強記憶的功效。茼蒿屬高鉀食物,高鉀食物的攝入,嗬促使人體內鈉鹽的排泄,調整細胞內鈉與鉀的比例,對降低血壓、維護心髒功能及預防中風有重要意義。
選購茼蒿時,以鮮脆亮麗,無爛葉、無斷枝、不垂軟、無明顯蟲蛀,葉麵茸毛完整者為優。
茼蒿保存時一定要保持低溫及高濕狀態。在冰點以上,儲存溫度愈低愈好(0℃左右),相對濕度最好為98~100%RH,但不能使凝結水聚於葉上,否則易腐爛。
養生食療方
茼蒿炒豬心
茼蒿、豬心各250克,蔥花、精鹽、味精、料酒、白糖適量。將茼蒿擇淨,洗淨切段,豬心洗淨切片,鍋中放油燒熱,放蔥花煸香,投入心片煸炒至水幹,加入精鹽、料酒、白糖,煸炒至熟,加入茼蒿繼續煸炒至心片熟,茼蒿入味,放入適量味精即可起鍋。可治心悸,煩躁不安,頭昏失眠,神經衰弱等病症。
茼蒿汁
新鮮茼蒿250克,筍、香菇、火腿肉各50克,生豆粉、熟豬油、鹽各適量。茼蒿洗淨剁碎,搗取汁,將汁水拌生豆粉勾稀芡。筍、香菇、火腿肉洗淨,切小丁。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煮沸後下筍丁、香菇丁、火腿丁,改小火燒10分鍾,加鹽,倒入茼蒿汁勾稀的豆粉,使成淺泥狀,再澆上熟精油即成。此菜安心神、養脾胃。
茼蒿蛋白飲
新鮮茼蒿250克,雞蛋3個,油、鹽適量。茼蒿洗淨,雞蛋打破取蛋清。茼蒿加適量水煎煮,快熟時,加入雞蛋清煮片刻,調入油、鹽即可。可降壓,止咳,安神。對高血壓性頭昏腦脹,咳嗽咯痰及睡眠不安者,有輔助治療效果。
貼心小叮嚀
檾蒿雖為佳藥良藥,食之亦當適量,不可過多。陰虛發熱(嘴唇深紅、咽燥而渴、大便幹燥、小便短赤)者不宜食用。胃虛泄瀉者也不不宜多食。
茼蒿中的芳香油遇熱易揮發,這樣會減弱茼篙的健胃作用,所以烹調時應注意旺火快炒。氽湯或涼拌有利於胃腸功能不好的人。與肉、蛋等葷菜共炒可提高其維生素A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