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大蒜——地裏長出來的青黴素(1 / 2)

蒜,又名蒜頭、大蒜頭、獨蒜、胡蒜。原產亞洲西部,漢朝引入我國。本品入本草專書首見於南朝《本草經集注》,稱現名。大蒜既是蔬菜,又是烹飪調味品。炒茄子加大蒜,可使之發出誘人的香味;燒魚時放入大蒜可起到增鮮、去腥的作用;在涼拌菜中,也常常拌以生大蒜末,既可起殺菌消毒作用;又可增添涼拌菜肴之香味。

現代醫學認為,大蒜除含有蛋白質、脂肪、多種維生素、胡蘿卜素,以及鈣、磷、鐵、鋅、銅、鍺籌重要元素外,還含有大蒜辣素、硫醚、芳樟醇、蒜素等成分。大蒜中還含有蒜酶、過氧化酶、水解酶、果膠脂酶以及胰酶等多種酶類物質。相傳古埃及人在修金字塔的民工飲食中每天必加大蒜,用於增加力氣,預防疾病。有段時間民工們因大蒜供應中斷而罷工,直到法老用重金買回才複工。可見人們對大蒜確實情有獨鍾。而印度醫學的創始人查拉克說:“大蒜除了討厭的氣味之外,其實際價值比黃金還高。”藥用以獨頭紫皮大蒜為佳。

古藉中曾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在東漢末年的一個深秋,魯南山區下著蒙蒙細雨,隨著車輪滾動的聲音,傳出病人一陣陣痛苦的呻吟,一位患病的中年農民正躺在一輛大車上緊捂肚子,翻滾不止。這時,迎麵走來一位叫華佗的名醫,他上前問明情況,並作了一番檢查後,便很有把握地說:“此前有一店鋪,去買三碗加有蒜泥的米醋,讓病人喝下,病即痊愈。”病人聽罷照辦了,果然,沒過多久,病人就一陣惡心,吐出一灘黃色苦水,並嘔出幾條蛔蟲,疼痛即止。所以說,蒜也是一種天然的藥劑。

中醫認為,大蒜性味辛溫,功專溫中健胃,消食理氣,化肉消穀,解毒除濕。《子本草》記載說,大蒜“健脾,治腎氣”;《滇南本草》認為,大蒜“解水毒”。《本草綱目》記載:“大蒜除風邪、殺毒氣、療瘡癬、活腎氣、止霍亂、解瘟疫。”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大蒜特別是紫皮獨頭大蒜含有的抗生素,是已知效力最強的植物抗生素之一。對許多細菌如傷寒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等都有強烈的殺滅作用。如把大蒜壓碎放在一滴含有很多細菌的生水裏,1分鍾內便可殺死全部細菌。把一小瓣大蒜放在口中咀嚼,口腔中的細菌便可全部死亡。所以蒜也被稱為“地裏長出來的青黴素”。

大蒜有降低血糖、減少胰島素用量的作用,並可防治糖尿病多種並發症。從大蒜分離出含硫氨基酸蒜氨酸,經蒜酶等作用後,很容易轉變為大蒜辣素。據藥理研究報告,大蒜辣素具有降糖作用。大蒜辣素的溶液遇熱時很快失去作用,遇堿失效,但不受稀酸影響。因此,應用大蒜降血糖宜搗絞取汁服,口含嚼食大蒜瓣。蒜泥和肉類同食效果佳,它可以與食物中的維生素B1結合成一種新的成分蒜胺,蒜胺能降低血糖提高胰島素水平。

科學家最近發現大蒜還有較強的抗癌作用。大蒜所含的葫油,有消毒作用,能調整腸道,消除腸內的腐物,故有預防腸癌的作用。臨床研究表明,大蒜中的大蒜素對環磷酰胺產生的微核有一定的抑製作用,說明大蒜素有抗誘變作用。亞硝胺的致癌作用已為許多實驗所證實。大蒜提取液能阻斷二甲基亞硝胺、二乙基亞硝胺、二丁基亞硝胺的化學合成,其阻斷機理在於大蒜中的有效成分能消除溶液中的亞硝酸鹽。通常情況下每人一天吃4瓣(約10克)鮮蒜,可預防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