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不香,飯量減少時,吃上幾片泡子薑,或者在菜裏放上一點嫩薑,都能改善食欲,增加飯量,所以俗話說:“飯不香,吃生薑”。薑原產於東南亞。本品入本草專書首見於《神農本草經》,稱現名。由於生薑有具獨特香辣味,是許多菜肴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品,在燜、燉、燒、煨、煮、扒等烹調方法中經常使用。烹調用薑時,宜用老薑,其味更濃。
生薑中含豐富的蛋白質、糖類、粗纖維、胡蘿卜素、維生素、鈣、磷、鐵等成分,此外還含有較多的揮發油、薑辣素、α-薑烯、錢牛兒醛、攏牛兒醇、β-甜沒藥烯、龍腦、β-水芹烯、芳樟醇、樟烯、天門冬素、穀氨酸、絲氨酸、甘氨酸等營養成分。生薑一般很少有人把它作為蔬菜單獨食用,不過它卻是一味重要的中藥材,有生發的作用,民間有這樣的諺語:“晚吃蘿卜早吃薑,不需醫生開藥方。”“朝含三片薑,賽過喝參湯”。“冬有生薑,不怕風霜”。生薑的殺菌作用不亞於蔥和蒜。可見薑對人體所起的保健作用。
中醫認為,生薑性溫,味辛,有通經,行氣,止嘔,去痰,破血,止痛,解毒,消腫,去臭氣,通神明等功效。生薑具有很好的解毒作用,金代的張元素在《醫學啟源》中說:“生薑,製半夏、厚樸毒。”生薑能解半夏、天南星、厚樸及魚、蟹、禽、獸肉毒。《日用本草》言其:“治傷寒,傷風,頭痛,九竅不利。”天寒身冷時,喝上一碗紅糖生薑湯即可去寒暖身並預防感胃。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生薑中含有的生薑醇、薑油酮、薑烯酚、萜、酚等化學成分具有抗癌作用。生薑的辣味成分生薑醇和香氣成分薑油酮和薑烯酚,能在癌變的初期階段,即遺傳因子尚未受到活性氧損傷的階段,它們能使活性氧失去毒性。
生薑也是傳統的治療惡心、嘔吐的中藥,有“嘔家聖藥”之譽。生薑中分離出來薑烯、薑酮的混合物均有明顯的止嘔吐作用。《名醫別錄》言其:“味辛,微溫。除風邪寒熱,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去痰下氣。”
薑中的揮發油,可以抑製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防止肝髒和血清膽固醇的蓄積。薑還是助陽之品,自古以來中醫素有“男子不可百日無薑”之語。冬天手足生凍瘡用薑摩擦患處,可起活血化瘀作用(未潰瘍之前)。外出旅遊,出發前口嚼生薑服下、或貼一片在肚臍上,也可以放在鼻旁嗅聞,有防暈車暈船之效。薑還可以去腥解膻,在祛除禽畜類、水產品的腥膻氣味時,可將薑切成塊或片,用刀麵拍鬆使其裂開,讓薑味外溢,浸入菜中。用細薑末與陳醋調合成薑糊,用作蘸食強腥的海鮮如螃蟹等食物,具有特殊顯鮮、解寒、去腥和防病的藥性功用。
一般做醬菜用嫩薑,以肉白芽紅、薑身飽滿為佳;藥用則以老薑為佳,老薑,則以薑身短肥而粗壯、節少的為佳。
生薑忌幹怕冷,喜陰濕溫暖,適宜儲存溫度為12~15℃。
養生食療方
薑醋麵片
幹薑、花椒各15克,白麵粉250克,米醋、麻油、食鹽、蔥各適量。將幹薑、花椒研成細粉,與麵粉、米醋一起,和成軟麵,扡、切成薄片,放沸水中煮沸,然後換水煮熟,調入麻油、食鹽、蔥即成。稍溫後食用。幹薑、花椒係辛熱之品,溫脾胃,祛濕寒,和入麵粉作為附形劑,對腸、脾有助益。適用於下痢白凍,脘腹冷痛者。
生薑粥
幹生薑6克,紅棗15枚,粳米100克。將生薑洗淨切碎,剁成糊;紅棗洗淨,與淘淨的粳米一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煮成稠粥,粥將此時加入薑末,調勻,再煮一二沸即成。早晚用餐時分2次溫服。可散寒止嘔,補血抗癌。
薑韭牛奶湯
韭菜250克,牛奶250毫升,生薑25克。將韭菜、生薑切碎,搗爛,以潔淨紗布絞取汁液,傾入鍋內。再加入牛奶,加熱煮沸即成。溫胃健脾,適用於胃寒型胃潰瘍、慢性胃炎、胃脘痛、嘔吐等。
貼心小叮嚀
患熱性病的病人,應忌食生薑,以免加重病情。生薑不宜久吃,否則易致口幹、喉痛、便秘等症。爛薑中含有黃樟素,可使肝細胞變性,壞死,從而誘發肝癌、食道癌等,因此腐爛的生薑千萬不能食用。
一般是將生薑放在魚、肉、內髒等食品中一起烹調,以減少這些食品的腥味。大多數人隻吃主要部分魚或肉,而不吃薑。結果薑的藥效沒有發揮,所以最好不要把薑剩下,應和魚或肉一起吃掉。如每日食用20克薑就可以攝取200毫克生薑醇,這樣就可以達到防癌的效果。
洗薑時,不要去皮,因為皮掉了,調味功能就差了。洗薑時可把薑掰開洗,用自來水多衝一會,即會幹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