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水營建立後,轉戰在廣闊的江河湖海。清軍經製的八旗水師和綠營水師在太平軍水營的痛擊之下,潰不成軍。長江中下遊的大部分水麵被太平軍控製,水營戰船“行則帆如迭雪,住則檣若叢蘆,炮聲遙震,沿江州邑,無兵無船,莫不望風披靡”。(《賊情彙纂》卷五)麵對這種生死攸關的局麵,清政府不得不下令興辦團練,協助經製部隊作戰。辦團練最積極的是湖南的曾國藩。在他主持之下,一支新式地主武裝——湘軍誕生了。它既不同於業已腐敗不堪的八旗和綠營部隊,也不同於以往僅能輔助作戰的團練。盡管初期它仍打著團練的旗號,但采取的卻是一整套完全嶄新的募兵選將、訓練、籌餉製度和作戰原則。經製軍不頂用了,多數地方的團練也被太平軍消滅了,而湘軍卻越戰越強,成為攻占天京,扼殺太平天國的主要力量。水師是湘軍的重要組成部分。湘軍水師在訓練、作戰等方麵有自己鮮明的特點,是—支戰鬥力很強的水上武裝,其活動範圍主要在長江中遊地區。
淮軍是李鴻章統領的一支地主武裝。淮軍創建初期的基幹部隊調自湘軍,采用的軍製也大部分參照湘軍軍製。淮軍也是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武器裝備方麵則超過了湘軍。淮軍水師本身成立時間短,體製也不完整,因此作戰能力較低。但配屬淮軍指揮的淮揚水師和太湖水師卻不同。它們的骨幹都來自湘軍水師,是完全按照湘軍水師體製新建的水師部隊,戰鬥力很強。淮軍水師活動在長江下遊地區。
湘軍水師
湘軍水師是湘軍中的一支突擊力量,機動性強是它的最大特長。作戰時,湘軍水師通常能夠調動整建製的部隊全力以赴,而不像八旗、綠營水師那樣因擔負許多地區的防務而分散了兵力。
1.湘軍水師的沿革
鹹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西征作戰時,水營發揮了很大作用,促使曾國藩下決心建立湘軍水師。南昌戰役之後,曾國藩到達衡州,開始設廠造船,招募水勇,選拔將領,開始籌建水師。
次年正月,已造成新船241艘,改造戰船120艘,征用民船100餘艘,自造和購買的火炮共570餘門,招到官兵5000人,正式編成湘軍水師10個營,以褚汝航為水師總統。在後來的作戰中,湘軍水師不僅有力地配合了陸師作戰,運輸糧草,轉移兵力,還經常獨當一麵,對太平軍的一些沿江要塞或軍營實施突擊,取得了豐碩戰果。曾國藩對水師的作用極為讚賞。他說:“欲出奇製勝,若非從水軍設法,則陸軍更不能出奇矣”。他還命令陸師必須“與水師處處相依”,“不宜遠離水師”,以收水陸配合之效。(《曾文正公全集·書紮》卷六)
由於曾國藩大力扶植,湘軍水師規模不斷發展,由初建時的10個營發展成外江、內湖、淮揚、太湖等4個水師集團(各轄水師營10個左右)。與此同時,水師官兵經過嚴格訓練,提高了軍事技能,船炮質量也有很大改進。因此,湘軍水師經過長江上的幾大規模水戰之後,從太平軍水營手中奪回了被八旗、綠營水師丟失的長江中下遊流域的控製權,在戰略上占據了主動地位。因此,戰後“朝廷論平寇功,以國藩創立舟師為首”。(王定安:《湘軍記》卷二十)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之後不久,湘軍陸師幾乎全被遣散,隻留下湘軍水師改編成為清軍經製長江水師等部,這在清軍曆史上是僅有的。
2.湘軍水師的戰船和兵器
湘軍水師十分重視改進戰船和兵器。曾國藩說過:“水師事宜,以造船置炮二者為最要。”
湘軍水師的新戰船多由長沙、衡州的船廠製造,主要有長龍船和舢板2種,此外還有少量的快蟹船。
建軍初期,由於新造戰船一時不能滿足需要,湘軍水師曾購買了120艘釣鉤船,稍加改造,成為戰船的一種。待新戰船大批峻工後,這些臨時戰船就逐漸被淘汰了。為了解決輜重水上運輸問題,湘軍水師還征集了不少民船,其船種繁多,經常更換,不列入水師正式編製之內。
下麵著著重介紹湘軍水師的主力戰船——長龍和舢板:
長龍船長4丈1尺,底中寬5尺4寸。長龍船頭裝炮2門,炮重800~1000斤;船兩側共裝炮4門,炮重700斤;船尾裝炮1門,炮重700斤。長龍船同快蟹船一樣,裝有固定的窗木鬲,可供居住。
舢板船底長2丈9尺,底中寬3尺2寸。督陣軍官的大舢板尺寸略大。舢板船頭裝炮1門,炮重700~800斤;船尾裝炮1門,炮重600~700斤;兩側共裝炮2門(腰炮),炮重40~50斤。舢板露載無篷版,隻在停泊時才支起夾帳,供水兵住宿,行船前拆除。
湘軍水師戰船上多用“洋炮”(當時稱作“洋莊”)。這是當時從英、美、法等國商人那裏購回的一種舊式前膛熟鐵炮,比中國土製的鐵炮、銅炮威力要大,並不易炸膛。湘軍水師初建時,共裝備了600門。3年後,擴充到2000門。湘軍水師戰船上還配有“洋槍”及鳥槍、噴筒、大刀、短劍、長矛等兵器,以備近戰。
3.湘軍水師軍製
湘軍水師初建時,每個水師營編製官兵445人,共計10個營。各營名稱分別為:中正、前正、後正、左正、右正、中副、前副、後副、左副、右副。初設總統1人。後來,水師部隊有了很大發展,但水師營仍是基本作戰單位。幾個到10多個水師營組成一個水師集團,擔任一個戰區或作戰方向的作戰,各設統領1人,直接向曾國藩一人負責。
每個水師營設快蟹船1艘,作為營官的指揮船,船上設艙長1人,槳手、槽工、頭篙、舵手、炮手等共44人。每營還設長龍船和舢板船各10艘。每艘長龍船設管駕(即哨官)1人,水兵24人。每艘舢板船設管駕1人,水兵14人。
鹹豐五年(1855年)以後,湘軍水師根據實戰經驗,對營製作了一些變更:在江河行駛不便的快蟹船被裁去,每營的長龍船也減為8艘,而適於江河水戰的舢板增加到22艘。這樣,每營共有戰船30艘,官兵530餘人。後來,湘軍水師營數增加,但營製卻一直沿用到改編為長江水師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