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太平軍水營(1 / 3)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爆發了。在同清軍的戰爭中,太平軍逐步建立起一支強大的水營(也曾稱為水師)。這支水營規模之大、編製之正規、作戰之頻繁、活動範圍之廣大,超過了中國曆史上任何一支農民起義軍。在10多年的水上征戰中,太平軍水營健兒馳騁江河湖海,給予清軍以沉重打擊,為太平天國的創建和鞏固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水營的興衰

太平軍建立時,僅有陸營,而無水營。鹹豐二年(1852年)十月,太平軍轉戰湖南益陽、臨資口一帶時,征集到洞庭湖上的一批民船,許多水手和漁民加入太平軍,初步組建了水營。十一月初,太平軍攻克嶽州,繳獲了大量的炮械,擁有了更多的船隻,便以8000餘艘船正式編成水營,水手出身的唐正財(湖南祁陽人)被任命為典水匠(職同將軍),負責指揮水營的建設和作戰。

太平軍水營成立後不久,就參加了進攻武漢三鎮的戰役。“千船健將,兩岸雄兵,鞭敲金鐙響,沿路凱歌聲”。(李汝昭:《鏡山野史》)浩浩蕩蕩的水營船隊順江而下,第一次與陸營配合作戰,展示了自己的雄姿。水營封鎖了江麵,隔斷了武漢三鎮守軍的聯係,並在一夜間造起了2座橫江浮橋,保障了已攻占漢陽、漢口的太平軍陸營主力過江進攻武昌,為太平軍奪取武漢三鎮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唐正財也因功升為指揮。

鹹豐三年(1853年)正月初二,太平軍水陸大軍沿江而下,直逼江寧(今南京)。江麵上,太平軍水營的萬艘船舶,“舳艫銜接,百餘裏聯絡不絕”。(汪堃:《盾鼻隨聞錄》)沿途的清軍水師和江防守軍一觸即潰,望風披靡。二月初,從新洲大勝關到下關七裏洲的江寧江麵上布滿了太平軍的船隻,水陸連營長達60裏。二月初十,太平軍發動總攻,一舉攻克江寧。

太平天國在江寧定都,改稱天京,此後,太平軍水營力量進一步壯大。在西征、粉碎清軍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等重大戰役中,水營官兵屢建戰功。同時,太平軍水營還控製了長江中下遊千裏江麵,保證了天京所需糧草的水上運輸。

鹹豐六年(1856年)秋,天京發生內亂,太平軍力量遭到削弱,水營也是如此。與此同時,湘軍水師卻吸取了以往清軍水師同太平軍作戰失敗的教訓,購買“洋炮”,大造戰船,兵力迅速擴充,成為太平軍水營最凶惡的敵人。

太平天國後期,太平軍水營同外國海軍和湘、淮軍水師進行了多次殊死的戰鬥。由於太平天國領導人對水營建設重視不夠,水營的訓練和武器裝備一直沒有多大改善,因此在同湘、淮牢水師作戰中屢屢受挫。到同治二年(1863年)底,太平軍水營各部已基本上覆沒。次年六月,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也因沒有水營控製江麵,水上運輸線被敵人切斷,城內彈盡糧絕,終於失陷。

由此可見,是否擁有一支強大的水上武裝,對於江河地區的農民起義軍的興衰成敗具有何等重大的意義。

戰船和兵器

太平軍水營的戰船為木質槳船和帆船,主要是從民間征用的和在作戰中繳獲的。在天京、安慶等地的船廠,也製造了一部分。後期,還曾有過2艘蒸汽炮艇。

太平軍水營擁有的船隻數量是很大的。據清軍江南大營統帥向榮稱:定都天京之後,太平軍水營各類船舶共有1.3萬~1.4萬艘之多。(《向榮疏稿》卷四)後來,湘軍水師采取了火攻戰術,使太平軍水營船數銳減。

水營船舶的種類多達幾十種,其中有大鳥船、拖罟船、快蟹船、長龍船、紅單船、巴鬥船、波山艇、廣艇、炭船、簰等。以下介紹幾種主要的:

湖南炭船又稱小撥。船身長而窄,棚矮而堅,首尾船板斜聳,高與棚齊,衝風破浪,駛迅如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