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建立初期,在南方各省的河流和近海上,活躍著許多抗清水上武裝,有的規模還很大,對清朝統治形成了威脅。為了鞏固新成立的國家政權,清政府比較重視發展清軍水師。在統一全國的曆次作戰中,特別是在同鄭成功水軍的海戰中,清軍水師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實力不斷增強,最終在澎湖海戰中一舉殲滅鄭氏水軍主力,為實現台灣和大陸的統一大業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一時期,是清軍水師發展的鼎盛時期。此後,清軍水師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水師力量的衰退
台灣與大陸統一後,全國出現了安定的局麵。頻繁的戰鬥停止了,水師的作用和地位也隨之降低了。康熙皇帝對此深為憂慮,他曾告誡群臣:“海防乃今日之要務……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國家承平日久,務須安不忘危。”(《康熙政要》卷二二)後來發生的事情不幸被他言中了。
自康熙中期以後,中國承平日久,海防體係逐漸鬆弛。這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清朝多數統治者妄自尊大,故步自封,不注意學習西方的先進思想和科學技術,使具有悠久文明的中國落後了。中國水師也因此喪失了當年叱吒風雲的雄姿。
清政府實行的海防政策對清軍水師產生了消極的影響。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政府開始禁海,不準民眾私自出海,以防止向鄭成功提供物資。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率兵收複台灣後,清政府采取了嚴厲的遷海政策,將福建、山東、江蘇、浙江、廣東等地居民內遷30~50裏,造成了沿海大片無人區。康熙廿三年(1684年),康熙帝解除禁海。後又實行過10年禁海(1717~1727年)。就是在不實行禁海的時期內,清政府對出海的船隻、人員及船上的物品也有嚴格限製。如規定出海民船隻準使用單桅,凡雙桅的船均視為“賊船”。後雖放寬,仍規定桅高不得超過1丈8尺。這本意是控製民船的航速,利於水師巡查,實際上卻阻礙了中國造船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進而又導致水師戰船質量的下降和水兵航海素質的低劣,產生了惡性循環。
鴉片戰爭前,英國已經曆了資本主義革命和工業革命,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英國海軍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的海上力量,共有各種艦艇560艘,其中包括許多稱霸海洋的戰列艦。英國海軍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已開始部分使用蒸汽艦船。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軍侵華艦艇大部分都采用蒸汽動力。英國海軍武器裝備也很先進,艦炮射程遠,威力猛。侵華的英艦最多的裝有74門火炮。主炮發射56~68磅炮彈,舷炮發射32磅炮彈。有效射程為1000~2000米。英國水兵訓練嚴格,射擊精度較高。此外,英國艦隊還配屬了相當數量的陸戰隊,可在艦炮支援下對中國沿海進行機動作戰,迂回清軍水師炮台後路,配合艦隊摧毀中國的海防體係。法國等國的侵華艦隊也實力雄厚,同樣擁有裝備精良的艦艇及陸戰隊,隻是其數量少於英國侵華艦隊,戰鬥力也略遜一籌。
麵對著如此凶猛的海上入侵者,中國水師的狀況又是怎樣的呢?
當時,中國水師官兵總數在6萬人以上,其中有5萬人集中在廣東、福建、浙江和江蘇4省。人數雖然不少,可是“虛冒冗濫,可用者不過數千人。且以常居陸上,巡防會哨等於具文,幾與陸兵無異”。(魏源:《海國圖誌》卷二)水師官兵的訓練水平極低。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在《籌海初集》中痛心地說:水師兵丁進行考核時,絕大多數是“一槍不中”,“五箭全空”或“僅中一箭”“止中一槍”。兩江總督裕謙也談到:“防堵海疆,首重大炮,而浙江水路各營鎮將備弁,能知放炮之法者,惟黃岩鎮標中營遊擊林亮光尚稱諳練,餘則絕少其人。各處海口,所安炮位,幾同虛設。”(《籌辦夷務始末》卷二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