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鴉片戰爭中的清軍水師(2 / 3)

清軍水師的巡海戰船雖有890艘之多。但船質低劣,多為單桅小船,火力也差。最大的戰船長11丈2尺、寬2丈餘,火炮10餘門,一般戰船僅有2~4門火炮。多數戰船航速慢,比不上民船,而且沒有銅片包裹船底,“薄板舊釘,遇擊即破”。(黃爵滋:《敬陳六事疏》)不少戰船長期擱置沙灘,無人過問,任憑日曬水蝕,以致“實堪駕駛者競屬無幾”。江蘇水師“額定之兵尚有萬餘人無船可載,有水師之名,無舟楫之實”。(《皇朝續文獻通考·兵考》)

清軍水師的武器裝備也很差,冷兵器還占相當的比重,火炮不僅數量少,質量也低,很難適應近代海戰的需要。一般水師戰船隻能裝備幾百斤至千餘斤重的中、小型的鐵鑄火炮,最大的不超過3000斤,射程約為100丈,110丈(330~360米)。這些炮用泥模鑄成,炮身多有蜂眼,極易炸膛。炮彈基本上是實心彈丸,威力有限。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清軍水師戰船和岸上大炮雖多次命中敵艦,但始終未能擊沉敵1艘正規軍艦,對敵登陸兵的殺傷效果也不佳。

清軍海岸炮台的構築十分簡陋。高台長牆,沒有頂蓋和隱蔽工事,防護能力很差,而且火炮多數固定在木架上,隻能直射,不能俯仰旋轉,死角很大。

更為嚴重的是清政府的腐敗風氣也同樣在清軍水師中蔓延。水師的造船銀領到後,“該防營弁及州縣官員,通同作弊,將所領帑銀,侵蝕入己。”已造出的戰船常有被“不肖官員,令子弟親屬,截販外省,或賃與商人,前往安南(今越南)、日本貿易取利”。(《道光重纂福建通誌》、《福建通記》)“道光六年,兩廣總督李鴻賓設巡船之後,巡船每月受規銀三萬六千兩,放私入口。於是,藩籬潰決”。“水師副將韓肇慶專以護私漁利,與夷船約,每萬箱(鴉片)許送數百箱與水師報功,甚或以水師船代運進口。於是,韓肇慶以獲煙功擢總兵,賞戴孔雀翎。水師兵丁,人人充橐,而鴉片遂歲至四五萬箱矣”。(《防海紀略》上卷)

如此既落後又腐敗的清軍水師,怎麼能抵擋得了外國近代海軍艦隊的海上入侵呢?中國的海防力量已到了非徹底變革不可的時候了。

改革清軍水師的努力

隨著西方殖民主義者對中國海洋主權侵略活動的日益猖狂,特別是英國海軍艦艇多次掩護走私商船對中國進行非法的鴉片貿易,引起了中國愛國誌士的警覺。這些具有遠見卓識的中國人從民族的長遠利益出發,提出了改造舊式水師,建造新型艦船,加強海防力量的建議,並在部分水師部隊和沿海要地付諸實施。他們的主張和行動,在中國古代海軍曆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使清軍水師在後來抗擊外國海軍的作戰中尚能發揮一定的作用。改革中國舊式水師和加強海防建設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林則徐,他主要從以下5個方麵著手改革的:

首先,林則徐非常注意學習和研究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在林則徐囑托魏源編纂的《海國圖誌》一書中,明確地提出了“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可貴思想。林則徐請人收集了許多國外戰船圖書,其中有《花旗船圖》、《安南大師船圖》等多種,準備加以仿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