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政府內部的爭鬥,給後金帶來了組建水師的有利條件。毛文龍被殺後,其部屬孔有德、耿仲明受到排斥,在登州舉兵反叛明政府,帶領一支水師衝破明軍堵截,於明崇禎六年(後金天聰七年,1633年)五月到鎮江堡投奔後金,成為後金外海水師的基礎。
孔、耿軍從登州奪取了300餘門炮,其中12門為紅夷炮。紅夷炮是當時西方研製的新型火炮,身管長,管壁厚,彈道低伸,射程遠,命中率高,威力大。努爾哈赤就是在寧遠之戰中被這種炮擊傷後不治身亡的。
孔、耿軍水師歸順後金僅1個月,就配合後金陸軍向旅順發動猛攻。當時,東江鎮明軍水師奉命赴鴨綠江口執行任務,旅順空虛。七月,萬餘名後金軍步、騎兵直撲旅順,從陸上正麵強攻。另有一支後金部隊乘船、筏渡海,抄襲旅順後路。黃龍督部拚死抵抗,擊斃了大量後金官兵。由於力量對比懸殊,黃龍終於兵敗自刎,旅順失守。後金軍控製旅順這個海防重地後,又獲得了一批船隻,既解除了後顧之憂,又可威脅登、萊,戰略上更為主動。孔有德、耿仲明分別被皇太極任命為都元帥和總兵。
次年,明軍廣鹿島水師副將尚可喜又率部叛明,攻占長山島等島嶼後,歸順後金,更增加了後金水師的力量。尚可喜也被授予總兵。皇太極還將孔、耿、尚等部的官兵編為漢軍八旗,提高他們的地位。
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1636年)冬,清軍(從四月起,後金改稱清)10萬兵馬由皇太極親自率領,從盛京出發,大舉入朝。孔有德等人指揮的清軍水師奉命配合陸師進攻朝鮮近海的皮島、雲從島、大花島及渤海的鐵山等島。
次年二月,清軍水師集中水師主力,以及新近歸順的朝鮮水軍,一起向皮島進攻。明軍總兵沈世奎率部抵禦。血戰月餘,清軍始終未能得手。皇太極又命十二弟、武英郡王阿濟格統領水陸大軍再次進攻皮島。
四月八日夜,部分清軍及助戰的朝鮮兵分乘70餘艘戰船列陣於身彌島海麵,擊鼓進兵,吸引住皮島守軍的注意力。八旗護軍則在水師掩護下,乘船繞到皮島西北海岸登陸。由於該處守軍疏於防備,清軍順利上岸,並向皮島縱深挺進。在前後兩路清軍的夾擊下,皮島明軍萬餘人大部戰死,一部被俘,沈世奎被擒斬首。
明崇禎十一年(清崇德三年,1638年)二月,在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沈誌祥率駐石城島明軍2500多人向清軍投降。至此,遼東和朝鮮近海島嶼上的明軍蕩然無存,長達17年之久的遼東沿海爭奪戰終於結束。清軍消除了後顧之憂,便可集中全力向西進攻了。6年後,八旗鐵騎進入山海關,橫掃全國。
在進攻朝鮮前後,清軍內河水師還配合騎,步兵征服了散居在烏蘇裏江、鬆花江上遊、綏芬河流域及濱海地區(今俄羅斯境內)的瓦爾喀各部落。從而使清軍有了更加安定的後方。
清朝軍隊打天下主要是依靠騎兵。但水師也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遼東半島及近海島嶼的爭奪戰中,水師的作用更加明顯。在征服東北各部落的作戰中,水師的作用也不容忽視。在戰鬥中創建起來的清軍水師,是人關前清軍的重要組成部分,隸屬於八旗各部,構成了八旗水師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