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居住在中國東北的滿族部落首領努爾哈赤率眾起事時,隻有騎兵和步兵、沒有水兵。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縣永陵)稱汗,定年號“天命”,正式成立了後金政權。同年,努爾哈赤派手下大將扈爾漢領兵2000人攻打薩哈連部落。該部落位於黑龍江、精奇裏江、牛滿河地區,江河縱橫。後金軍隊來到烏勒簡河畔後,被河水擋住去路,遂派出600名士兵到河流上遊的森林裏伐木,“刳舟二百,水陸並進,取河南河北諸寨,凡三十有六”,其後又跨過黑龍江,“取薩哈連部內十一寨”。(《清太祖實錄》卷五)接著,後金的軍隊又乘勝征服了東海(今日本海)沿岸的使犬部落。次年,努爾哈赤再度派遣水陸部隊出征在東海邊散居的各部落。對於那些“島居負險不服者,乘小舟盡取之”。其中,包括庫頁島上的各部落。(《清太祖實錄》卷五)
在上述的各次作戰中,後金軍隊的水師應運而生了。盡管這時的後金水師還是一支裝備、編製等方麵都很不完備的部隊,帶有臨時的性質,但它畢竟標誌著後金軍隊已從陸上打到了水上,已由騎、步兵發展到水陸協同作戰的合成軍隊。明天啟元年(後金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明朝軍隊在沈陽和遼陽失敗之後,後金軍隊乘勝南下,派兵千餘人輕而易舉地奪取了遼東牛島及近海島嶼,從海上對明朝形成了新的威脅。
為了防止後金軍隊渡海南進,明政府任命熊廷弼為遼東經略,策劃收複失地。熊廷弼主張從天津和登州、萊州出兵,渡海進攻遼東半島,配合遼西陸路作戰。僅3個月,已組建水陸師部隊3萬人,征集和新造戰船、運輸船2000艘。然而,熊廷弼的作戰計劃因遼東巡撫王化貞的強烈反對而告破產。工化貞另行派出遊擊毛文龍率領一支由220名壯士組成的精銳部隊潛入遼東牛島,開辟第二戰場。
五月,毛文龍部在三岔河上船,從遼河口出海,沿遼東半島南下,沿途攻克了豬島、廣鹿島、石城島、長山島等島嶼,殲滅或驅逐了島上的後金守軍,最後在彌串堡(今朝鮮境內)登陸,由於得到當地漢民支持,毛文龍部迅速壯大。七月二十日,毛文龍領兵奇襲了鴨綠江畔的後金據點——鎮江堡(今丹東九連城),生俘後金軍遊擊佟養真。鎮江堡的捷報傳到北京後,明政府晉升毛文龍為廣寧都司兼副總兵。王化貞建議朝廷應立即派遣天津、登萊一帶水師前往增援,擴大戰果。但熊廷弼卻不以為然,各地水師按兵不動,從而失去收複遼東的良好戰機。
努爾哈赤得知毛文龍取勝的消息後,十分震怒,立即派皇太極率領精兵3000人直撲鎮江堡。毛文龍寡不敵眾,退往朝鮮境內。後來,毛文龍就以皮島(今椴島)為中心創建了明軍的海上根據地,被明政府授予東江鎮的番號。東江鎮明軍主要是水師,分駐在三山島、廣鹿島、長山島、石城島、小鬆島、鹿島、皮島等島嶼上,不斷襲擊遼東半島上的後金軍隊。
明天啟三年(後金天命八年,1623年),毛文龍派守備張盤、程鴻鳴率水師一部從麻羊島出發,夜襲金州。後金守軍500多猝不及防,倉皇逃遁。明軍水師占領金州,並分兵一部進駐旅順。
次年五月,毛文龍又派出一支部隊乘船溯鴨綠江而上,在珠舍裏(今吉林渾江境內)登陸,奇襲輝發(今吉林樺甸),像一把利刃插入後金腹部。
明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毛文龍的一支部隊突然出現在盛京(今沈陽)以南的鞍山驛。努爾哈赤極為震驚,急令八旗精銳前去討伐。明軍又矛頭一轉,攻擊後金軍隊糧草屯集地薩爾滸(今遼寧撫順以東)、鳳凰城、湯山、險山等地。不久,毛文龍以戰功晉升左都督。
明軍水師以近海島嶼為依托,派出精悍的小部隊頻繁地進行兩棲攻擊。進攻打得後金軍隊防不勝防。退回到海上,令後金鐵騎望洋興歎。後金騎兵隻得在遼東半島上來回堵截,疲於奔命。這種被動挨打的狀況,使努爾哈赤深刻認識到水師的重要,並下決心發展後金水師力量。
明崇禎二年(後金天聰三年,1629年)六月,明政府內部矛盾的激化,嚴重削弱了東江鎮明軍的力量。當時,明政府派督軍袁崇煥赴雙島犒軍和閱兵。毛文龍前來拜見,被袁崇煥以通敵等罪名斬於帳前,毛文龍部官兵2.8萬人和戰船150艘被改編成4協。袁崇煥是明末著名的將領,曾在寧遠之戰中大破後金軍隊。但他誅殺毛文龍的行動,卻導致東江鎮明軍內部人心渙散,士氣衰退。軍事形勢開始逆轉。明崇禎四年(後金天聰五年,1631年)五月,後金軍隊一改以往被動防守的局麵,出動6000多人乘船渡海攻擊皮島。明軍征虜前將軍都督僉事黃龍指揮皮島守軍堅決抵抗,並派副總兵張燾率水師襲擊身彌島上的後金部隊,初戰獲勝。接著,明軍水師出動100餘艘戰船向後金軍在朝鮮西海岸的據點宣川浦大舉進攻。“戰艦蔽海,連日進戰,炮煙四塞,聲振天地。”明軍唬船、舢板裝備有威力“洋炮”和大量的三眼鳥槍,猛烈的火力打得後金軍隊死傷慘重。六七百人當場斃命,負傷的就更多。後金軍隊的船隻全部喪失,殘兵退到離海岸80裏以外的地方。通過此次海戰,後金首領進一步認識到要消滅東江鎮明軍,必須建設強大的後金水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