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元代的造船和航運(2 / 2)

元代的遠洋航海活動,其範圍比宋代有所擴大,但總的格局仍如前代,分作東西兩條主要航線。

東航線通往日本,走向與宋代大體相同。從慶元橫渡東海,航期仍在10天左右。從日本來中國多在春夏之交的三四月份,但也有在秋季的。從中國去日本,則多在五六月間。這一航區,三四月稱大泛,九月稱小泛,約在清明、重陽兩節前後,海上風平浪靜,最宜航行。明代倭寇侵擾我國東南沿海,大體也是在這個季節。

西航線所到的地區,元代以前統稱為“海外諸國”,或元代海上漕運航線稱為“海南諸國”。到了元代,隨著航海貿易往來地區的增多,形成了新的地理概念,如把航行區域分為西洋和東洋。東西洋大致以馬六甲海峽的南巫裏(亞齊)為分界,在南巫裏以東的海域稱為東洋,以西的海域稱為西洋。這一概念一直沿用到近代。

為了發展同西洋各國的航海貿易,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二日,忽必烈派廣東招討司、達魯花赤楊庭壁出使具藍(宋代稱故臨,即今印度西海岸的奎隆),恢複了同具藍的海上貿易關係;以後,楊庭壁又兩次出使具藍。經過楊庭壁2次出使西洋的積極活動,到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與中國建立航海貿易關係的,已有馬八兒(今斯裏蘭卡與印度半島之間的渡頭,即番班島)、須門那(今印度卡提阿瓦半島南部的鬆納特)、僧急裏(今印度西岸科欽西北之克蘭加努兒港)、南無力(今蘇門答臘島北端班達亞齊)、馬蘭丹(今蘇門答臘島上一古國)、那旺(今尼科巴群島中的一島)、丁嗬兒(同登牙依,今馬來半島東海岸瓜拉丁家奴)、來來(今印度卡堤何瓦半島)、急蘭亦(同吉蘭丹,今馬來半島東南吉蘭丹河下遊的哥打巴魯)、蘇木都刺(今蘇門答臘島薩馬郎伽)等國。這就是說,此時元代近則與南洋,遠則與印度及阿拉伯半島已經通航。

元朝廷在遣使溝通西洋航路的同時,還派人加強了同鄰近國家真臘(今柬埔寨)和占城(越南中部)的海上聯係。貞元二年(1296年),周達觀隨使臣出使真臘,回國後據其所見所聞寫成《真臘風土記》一書,該書詳細記載了到真臘的航線:“二十日自溫州港開洋,行丁未針曆閩、廣海外諸州港口,過七州洋(今南海北部水域),經交趾洋(北部灣)到占城。又自占城順風可半月到真蒲(今越南巴地或頭頓),乃其境也。又自真蒲行坤申針過昆侖洋(今越南南方近海)入港……自港口西北行,順水可半月,抵其地日查南(今柬埔寨的磅清揚),乃其屬郡也,又自查南換小舟,順水可十餘日,過半路村(今柬埔寨的巴保爾)、佛村(今柬埔寨的菩薩)、渡淡洋(今柬埔寨的洞裏薩湖),可抵其地日幹傍(今柬埔寨暹粒河入洞裏薩湖處堤岸碼頭),取城五十裏”,到達真臘王城(今柬埔寨吳哥)。

周達觀出使真臘30多年後,又有汪大淵兩下西洋之舉。根據這兩次經曆,汪大淵寫成《島夷誌略》一書,記載了他所到之地有200餘處,幾乎包括現在的越南、柬埔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緬甸、印度、斯裏蘭卡、馬爾代夫、沙特阿拉伯、伊拉克、民主也門、埃及、索馬裏、坦桑尼亞、肯尼亞等國家的廣大地區。可見元代航海事業之發達,已超過以前的各個朝代,也為以後明代航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