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元代的造船和航運(1 / 2)

元承宋製,深知水運與國計民生的密切關係,於是致力於發展江海航運;另一方麵,窮兵黷武,著眼於擴充水軍。因此造船業和航運業比宋代更為發達。

造船

元代造船業的發達,集中表現在造船能力十分驚人。以戰船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從至元七年(1270年)到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的22年間,共造江船8000艘,海船9800餘艘,合計17800餘艘。至於民用船隻,則數量更多。據《大元海運記》記載,在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二月,為濟州河運糧,一次就造糧船3000艘。又據《元史·兵誌》記載,元朝廷為了加強國內郵遞能力和速度,除陸上開驛道馳馬通郵以外,在江海水陸要衝設置水驛站424處,共有郵船5921艘。

元代建造戰船通常由各地招募軍民、工匠,在武備寺監督下進行。至元二十二年時曾設立江西、江淮、湖廣3個造船提舉司。

船舶的大量建造,促進了造船技術的發展和提高。據《馬可·波羅行記》記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馬可·波羅奉元世祖忽必烈的命令,護送闊闊真公主遠嫁波斯。忽必烈“命備船十三艘,每艘具四桅,可張十二帆”。馬可·波羅在這部著作中,詳細記載了他在泉州見到的元代海船的型製:“船舶用樅木製造,僅具一甲板。各有船房五、六十所,商人皆處其中,頗寬適。船各有一舵,而具四桅,偶亦別具二桅,可以隨意豎倒。船用好鐵釘結合,有二厚板疊加於上,不用鬆香,蓋不知有其物也,然而用麻及樹油摻合塗壁,使之絕不透水。每船舶上,至少有水手二百人,蓋船甚廣大,適載胡椒五、六千擔。無風之時,行船用櫓,櫓甚大,每具須用櫓手四人操之。每大舶各曳二小船於後,每小船各有船夫四五十人,操棹而行,以助大舶。別有小船十數,助理大舶事務,若拋錨、捕魚等事而已。大舶張帆之時,諸小船相連,係於大舟之後而行。然具帆之二小舟,單自行動與大舶同。”

《伊本·白圖泰遊記》也對元代海船作了詳細的描述:“中國船隻共分三大類:大的稱作艟克,複數是朱努克;中者為艚;小者為舸舸姆。大者有十帆,至少是三帆。帆係用藤篾編製,其狀如席,常掛不落,順風調帆。每一大船役使千人:其中海員六百,戰士四百,包括弓箭射手和持盾戰士以及發射石油彈戰士……這種船槳(應譯為櫓)大如桅杆,一槳旁聚集十至十五人,站著劃船。船上造甲板四層,內有房艙、官艙和商人艙……”

綜上所述,及其他史料印證,我們可以看出元代海船的大體輪廓:4桅,桅可隨意起放,可張12帆;船體為3層硬質木板,油麻撚縫,用鐵釘釘合;有13個水密隔艙和1~4層甲板;無風使櫓,櫓大如桅,由10人左右操縱;載重量大約在300噸上下。而當時波斯灣一帶的船舶,仍然停留在縫合船的水平上。縫合船隻“有一桅、一帆、一舵,無甲板,裝貨時則以皮革覆之”,不耐風浪。因此,“乘此船者危險堪虞,沉沒之數甚多”。(《馬可·波羅行記》)兩相對比,可見元代的造船能力和造船技術,在當時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航運

造船業的發達,促進了航運業的興旺。據馬可·波羅留住中國期間所見(在黃河入海口處指黃河改道以前的,在今江蘇宿遷縣以南70公裏處),就泊有1.5萬艘船舶。長江的航運更是繁忙。據《馬可·波羅行記》記載,通過新州港,“每年溯江而上之船舶,至少有二十萬艘,其循江而下者尚未論焉”。

元代海上漕運的規模,超過以往的任何一個朝代,最高年運量達到350多萬石。為此,開辟了從江蘇太倉劉家河到河北直沽(今天津)的海上航線。這條航線經過4次變遷,最後的走向是:從劉家河啟航駛向崇明島,望東駛入黑水洋,然後向北,直駛成山。再轉向西,到達劉家島。在此集合補充淡水後,駛向沙門島,過萊州大洋駛入界河,到達直沽。“當舟行風信有(時),自浙至京師,不過旬日而已”。(《大元海運記·漕運水程》、《元史·食貨誌》)這條航線離岸航行,航路直,航期短,奠定了近代北洋航線的基本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