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元代海軍的建立和發展(1 / 2)

元代海軍的建立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以驍悍精騎著稱於世的蒙古軍進入中原和進兵西域,碰到了江河障礙。為了克服江河障礙,開始建造少量小型船隻(如筏、革舟等)和進行一些小規模的水戰。

蒙古滅金後,蒙古軍與宋軍的作戰日趨頻繁。宋軍依靠水軍,控製江淮防線,抵禦蒙古軍南下。為了適應戰爭形勢的發展,蒙古軍開始著手建立水軍。在此前的太宗四年(1232年),信安(今河北霸州以東)的張進率水軍降,蒙軍才有了水軍。2年後,張進戰死,這支水軍由其子張榮實統領,但實力還不大。蒙古太宗十年(1238年),蒙古軍將領解誠在與宋軍作戰中,奪得宋船千餘艘,以功被授水軍萬戶兼都水監使,建立起第一支較大規模的蒙古水軍。(《元史·解誠傳》)正如近代史學家屠寄所說:“蒙兀(即蒙古)之有水軍自誠始。”(《蒙兀兒史記·解汝輯傳》)

蒙古水軍建立後,在戰鬥中逐漸成長壯大。先後進行巢湖水戰(1238年)、瞿塘水戰(1239年)、夔門水戰(1240年)、淮水水戰(1250年)、馬湖江水戰(1258年)、黑石峽水戰(1259年)等,多數取得勝利,俘獲戰船少則數十艘、多則數百艘。蒙古憲宗八年(1258年),史天澤指揮的嘉陵江水戰,出動戰船千餘艘,三戰三捷,大敗宋將呂文德,繳獲戰船百餘艘。可見當時蒙古水軍已初具規模,戰鬥力已日漸增強。

元代水軍的大發展,是在忽必烈即汗位以後。蒙滅金後,與南宋接壤對峙,雙方的形勢大體與以前金宋對峙時相仿。南宋根據當前形勢,采取了以漢中保巴蜀,以襄樊保武漢,以兩淮衛長江的戰略方針,依靠水軍優勢抵禦元軍的進攻。文天祥於寶佑四年(公元1256年)曾上書進言:蒙軍“未必不朝夕為趨漸之計,然而未能焉,短於舟,疏於水,懼吾有李寶在耳……夫東南之計,莫若舟師,我之勝兀術於金山者以此,我之斃亮於采石者以此。”某種意義上說,金朝之所以未能吞滅南宋,是因為水軍力量薄弱。有鑒於此,忽必烈十分重視水軍的建設,在他即位當年的七月,任命張榮實為水軍萬戶,統領駐河陰、孟州、濱州、棣州、滄州海口等地的水軍1700餘人。(《元史·兵誌一》)加上水軍萬戶解誠所部1760人,(《元史·兵誌·鎮戍》)蒙古水軍已達3400餘人。隨後,忽必烈命部將董文炳造戰船500艘,訓練水兵,又命其他圍困襄陽的部隊利用戰隙教習水戰,擴充水軍。

蒙古至元五年(1268年),蒙軍進圍南宋北部重鎮襄樊,揭開了大規模攻宋戰爭的序幕。在分析戰爭形勢時,忽必烈及其武將文臣都認為,“宋之所恃者江,無江則國亦無矣”,(劉敏中:《平宋錄》)而要突破宋軍江防,非有足夠的水軍力量不可。當時的監察禦史王惲寫了《論大作水軍事狀》,認為“征進舟師固未尚闕,然可大作一軍,召募黃河上下等人,並南人歸順者,兼用其力,舡艦,一依宋法,精選大將,使之專習水戰。”(《秋潤先生大全文集》卷八十六)南宋降將劉整也獻策說:“我精兵突騎,所當者破,惟水戰不如宋耳。奪彼所長,造戰艦,習水軍,則事濟矣。”(《元史·劉整傳》)這些建議,都得到忽必烈的讚同。於是,蒙古水軍的發展速度大大加快。

蒙古至元七年(1270年),劉整等奉命建造戰船5000艘,訓練水軍7萬人。三年後,又在漢水流域的興元(今陝西漢中)、金州(今安康)、洋州(今洋縣)和汴梁造船2000艘,編練水軍5萬餘人。第二年,又在汴梁造戰船800艘。根據史料統計,當時的元水軍,除襄樊前線有劉整和失裏伯所部水軍16萬人左右、戰船萬餘艘外,還有四川也速解兒、按敦、膠州灣蔣德及淄、萊張馬哥等部的水軍。隨著水軍實力的發展,忽必烈調整和加強了前線水軍的指揮機構,把襄樊前線的蒙古4萬戶府辟為水軍鎮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