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水軍戰船及兵器(1 / 3)

唐宋水軍的戰船種類齊全,配套發展。在保持傳統船種(如樓船、艨衝、鬥艦等)的同時,注意研製新的船種(如海鰍、鐵壁鏵嘴船等);在製造內河船的同時,努力發展海洋戰船;在生產帆槳船的同時,發展以輪代槳的車船。在武備方麵,雖仍以冷兵器為主,但隨著火藥的發明,火器已開始出現,並逐步裝備戰船。這對水軍的發展和水戰方法的變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戰船

唐代的戰船,據李靖《衛公兵法輯本·攻守戰具》和李筌《太白陰經·水戰具篇》記載有樓船、艨衝、鬥艦、走舸、遊艇、海鶻6種。前4種前代就有,但以前的史籍無詳細記載,上述兩本書則作了較詳細的說明,並附有畫圖,後兩種則是在唐代才開始出現。現分別介紹如下。

艨衝“以犀革蒙覆其背,兩相開掣棹孔,前後左右開弩窗矛穴,敵不能近,矢石不能敗”。這種船形體不大,狹而長,速度快,用於“乘艨衝鬥艦人之不備”,(《武經總要·前集》)“以衝突敵船”。(《釋名·釋船》)

樓船這種船前麵已經說過,“船上建樓三重,列女牆、戰格,樹幡幟,開弩窗、矛穴,置拋車、壘石、針汁,就如城壘”。

鬥艦“船舷上設中牆半身,牆下開掣棹孔,舷五尺又建棚,為女牆,重列戰格,無覆背。前後左右樹牙旗、幡幟、金鼓,此戰舡也”。

走舸也是一種輕捷戰船,“舷上安重牆。棹卒多,戰卒少,皆猛勇及精銳者充,往返如飛。乘人之不及,兼非常救急之用”。

走舸遊艇遊艇是一種用於偵察的小船。“無女牆,舷上槳床,左右隨艇大小長短,四尺一床,計可進止,回軍轉陣,其疾如飛”。

海鶻“頭低尾高,前大後小,如鶻之狀,舷下左右置浮板,形如鶻翅,其船雖風浪漲天,無有傾側,背上左右張生牛皮為城,牙旗金鼓如戰船之製”。這種戰船的外形如同海鶻,頭低尾高,前大後小,便於越浪,“浮板”能在風浪中增加水的阻力,起減輕搖擺的作用,避免傾覆之虞。顯然,這是一種能適應風浪的海洋戰船。另據《宋會要輯稿·食貨》上記載,秦世輔在池州造的一種平麵海鵲戰船,長10丈,寬1丈8尺,深8尺5寸,底窄,僅寬4尺,兩舷設櫓及輪,航行快捷,可載士卒108人,需船工42人。

海鶻宋代的戰船,除上述6種以外,還有以下幾種:

車船車船又叫車輪舟,是在船的兩側裝上可以劃水的轉輪,用人力踏動轉輪,推動船舶進退。車船的出現,是船舶進入機械推動的第一步。車船的推進,受風向和流向的影響較小,與劃槳相比,變間歇推進為連續推進,在船舶發展史上有重要意義。

前麵已經說過,南齊祖衝之發明了“不因風水,施機自運”的“千裏船”,有人稱之為車船的始祖。隨後徐世譜也製造了“水車”船,但這兩種船都未得到推廣使用。到了唐代,曾任江西、荊南節度使、江陵尹的李皋,“嚐運心巧思,為戰艦,挾二輪踏之,翔風鼓浪,疾若掛帆席”。(《舊唐書·李皋傳》)

車船宋以後,車船的製造技術有了進步。北宋下三層,挾以車輪,鼓蹈而進”。(《梁豁文集》卷二九)

南宋時期,車船得到迅速發展,並已裝備南宋水軍。南宋造船工匠高宣,曾任都水監都料匠。紹興元年(1131年),鼎州(今湖南常德)知州程昌寓攻剿楊麼起義軍時,高宣奉命打造8車戰船,用人力踏車行駛,船旁設護車板,船行甚速,不見輪槳,“但見船行如龍,觀者以為神奇”。後來,又造了20車、23車戰船,能載兵二三百人。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湖南洞庭湖地區爆發了楊麼領導的農民起義。楊麼起義軍在與宋官軍的戰鬥中,奪得8車戰船,並俘獲了高宣。從此,起義軍在高宣的幫助下也大造車船,僅2個月內,就建大小車船10多種,共29艘。其中“大德山”、“小德山”、“望三洲”、“混江龍”等,高達10餘丈,起樓2~3層,少者載戰士二三百人,多者可達千餘人。楊麼的坐艦“和州載”號,樹樓5層,裝車輪24個,長30餘丈,“浮舟湖中,以輪激水,其行如飛”。(陸遊:《老學庵筆記》)小型的車船有4車、6車、8車;大型的有10車、20車、32車不等。武備有拍竿、弩子、魚叉、“木老鴉”等。“弩子、魚叉以竹竿為柄,長二、三丈,短兵所不能敵”。南宋官軍為了鎮壓楊麼起義軍,“亦仿賊艦車船而增大,有長三十六丈,廣四丈一尺、高七丈二尺五寸,未及用”,(同上)起義軍就被南宋軍鎮壓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