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水軍的兵器,同前代一樣,仍然是刀、槍、劍、戟、弓、弩、長斧、長鉤矛、拍竿等冷兵器。
從北宋開始,我國兵器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其主要標誌,是火藥應用於軍事以及火器的創製與發展。從此,我國水軍的兵器也隨著發生了質的變化,即不再是清一色的冷兵器,而是冷兵器和火器並存並用。鹹平五年(1000年),宋真宗神衛水師隊長唐福獻火箭、火球、火蒺藜,這說明我國水軍已經裝備火器。到宋仁宗時(1023年~1063年),北宋的火器已有火箭、火炮、火藥鞭箭、引火球、蒺藜火球、鐵嘴火鷂、竹火鷂、霹靂火球、煙球、毒藥煙球等10餘種。(《武經總要》)這些火器,就其性能和使用方法來看,大都是水陸通用的。
到了南宋,水軍裝備的火器越來越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火箭這是一種用弓弩發射的火箭。用紙把火藥包裝成球狀或卷筒形,縛在靠近箭鏃的箭杆上,用時先點火,然後射向目標,引起燃燒。這種火箭在宋金陳家島海戰中曾大量使用,並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火球火球的種類甚多,包括有聲的、有毒的,火炮、火桶和火磚也屬此類。在水戰中,可用拋石機拋射;順風時,亦可居高臨下,用人力投射。有一種火炮叫“萬火飛沙神炮”。其製作方法是用燒酒、炒石灰末、砒霜、硇砂、皂角等14種藥料,製成飛砂藥,並配以火藥盛於磁罐內。水戰中,點燃引信後,居高臨下順風將磁罐投到敵船,火發罐破,煙霧迷漫,遮障和毒害敵人。
毒藥煙球球重5斤,用硝石、硫磺、狼毒、砒霜等13種藥料搗碎混合製成一個圓球,再用舊紙、麻皮、瀝青等六種材料搗碎混合塗在外麵。水戰中,用炭火燒紅的鐵錐將球鑽透發火,順風拋向敵船,使敵人中毒,口鼻流血。
萬火飛沙神炮
毒藥煙球火球類火器形製雖多種多樣,但性質和作用並無多大差別,無非是燃燒、放毒氣、殺傷、迷盲、煙幕等。宋祥興二年(1279年),宋元兩軍在崖山(今廣東省新會以南)海戰中,都使用過這類火器。
霹靂炮這是一種爆炸火器。據宋代楊萬裏《誠齋集·海魚酋賦》記載,這種炮是用紙筒裝生石灰和硫磺製成的,點著後升入空中,降落水內,硫磺石灰得水而火發,再從水內跳出,紙筒裂開,石灰煙霧四散,迷盲敵人。這種霹靂炮曾在采石磯水戰中使用過。
現代科學家馮家升認為,單是石灰和硫磺,點著後不會升入空中,很可能是筒子有兩節,下節裝火藥,上節裝石灰、硫磺,因而點著後,霹靂一聲,升上天空;降落下來,又霹靂一聲,紙筒碎裂,煙霧石灰四散。這種推論是合乎科學的。
突火槍開慶元年(1259年),壽春府(今安徽壽縣)創製了“突火槍”。這種槍“以巨竹為筒,內安子窠,如燒放,焰絕然後子窠發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餘步”。(《宋史·兵誌》)這種“子窠”,據考證可能是瓷片、碎鐵子、碎石子之類的東西。這種竹製管形火器盡管射程近、威力小、管身容易燒毀炸裂,但卻是以後使用彈丸的金屬管形火器的先河。
宋代突火槍宋代火器雖然有很大發展,並在戰爭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水軍作戰仍以冷兵器為主,而且火器還要用冷兵器來發射,所以冷兵器,尤其是拋射冷兵器,還有所發展。例如在長兵器的前端縛上內裝火藥的紙筒或竹筒,戰鬥時先燒後刺,增強了戰鬥效能。又如北宋製造的床弩,射程可達千步,有的一次可發射幾十支箭。拋石機的性能也有提高,最大的拋石機可拋射100斤重的石彈和火器。
金國軍隊對火器也有重要發展,最著名的是鐵火炮——震天雷。紹定四年(1231年),金軍將領板訛可在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濟)被蒙軍擊敗後,率3000餘人乘船逃走,途中用震天雷炸毀了攔截的蒙軍戰船,才得以逃至潼關。(《金史》卷一百十一)這是震天雷用於實戰的第一次記錄。震天雷是用鐵容器內裝火藥,點燃通出容器口外的撚子後引起爆炸。“聲如雷震”,“鐵甲皆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