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金戰爭中,南宋各地都興造車船。如紹興二年(1132年),無為軍守臣王彥恢造4輪8楫戰船,“四人旋幹,日行千裏”,號稱“飛虎”。(《龍江船廠誌》卷八)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兩浙轉運副使打造5車、9車、13車戰艦42艘。乾道八年(1172年),建康水軍造1車12槳四百料戰船。淳熙八年(1181年),荊鄂都統嶽壽健造5車、6車、7車、8車戰船10艘。翌年,建康府統製官陳鏜造車船等90艘。
西方有人認為,以人力蹈水的輪船始於15世紀,而中國水軍早在8世紀就裝備了兩輪車船,到12世紀,車船已成為中國水軍主要船種之一,而且在質量數量上都居世界的前列。中國是輪船的誕生地。
多槳船乾道四年(1169年)由南宋水軍統製馮湛創製。據《宋會要輯稿·食貨》記載,這種船是“湖船底,戰船蓋,海船頭尾;通長八丈三尺,闊二丈,並淮尺,計八百料(一料即一石,一石為92.5斤),用槳四十二支,江海淮河無往不可。載甲軍二百人,往來極輕便”,是一種平底快速江海兩用的戰船。
魚刀魚船亦名釣槽,原為浙江的海上漁船,後改裝成戰船。長5丈,寬1丈2尺,頭方而小,尾闊,麵敞,底尖。“頭方小,俗謂蕩浪鬥,尾闊可分水,麵敞可容人兵,底狹尖如刀刃狀,可破浪”。(《宋會要輯稿·食貨》)可見魚刀魚船是一種小型的海上戰船。
海鷗船海鷗船有400料和1000料兩種。400料船長1.5丈,設有4櫓。1000料船長10丈,有11艙,梁頭闊1.8丈,中艙深8.5尺,船底板闊4尺,舵1具,櫓5支,是一種尖底海船。船兩舷設闊3.5尺的小板棚,裝1尺高護膝板,上安高2.4尺的女牆。可載水兵108人,水手42人。(《宋會要輯稿·食貨》)
海魚酋(鰍)船這是一種江河戰船,輕捷而堅固,船首尖硬,利於高速撞擊敵船。宋·楊萬裏《誠齋集》有《海魚酋賦》雲:“采石戰艦曰朦衝,大而雄;曰海魚酋,小而駛”。在采石水戰中,宋軍雖用海魚酋撞沉過許多敵船。楊麼起義軍也在洞庭湖水戰中使用過海魚酋。
鐵壁鏵嘴船這是一種江河戰船。據《宋會要輯稿·食貨》上記載,這種船是由秦世輔在池州主持設計製造的,載重量400料,兩舷各設3槳2車;船長9.2丈,寬1.5丈,深5尺,座寬8.5尺;結構堅固,底板厚6寸,縱通龍骨厚9寸。船首舷部裝有防護鐵板,甲板兩舷設有女牆。船首水線下裝有犀利的鐵製“鏵嘴”,用以在戰鬥中衝犁敵船。後來,秦世輔又創製了“鐵壁鏵嘴平麵海鶻戰船”,長10丈,寬1.8丈,深8.5尺。兩舷各有櫓5支,能載士兵108人,水手42人,共150人。
馬船淳熙六年(1179年),馬定遠在江西造馬船100艘,船上按作戰要求安裝了女牆、輪槳,既可用以運馬,又可進行水戰,平時還可作渡船用。
無底戰船鹹淳八年(1272年),張貴製造“無底戰船”百餘艘,用於襄陽之役。這是一種當中無底,兩舷有站板的特殊戰船。中間樹旗幟,並加以偽裝,軍士立於兩舷,引誘敵人跳幫,進入船中溺死。
海船宋代有一種專門適用於東海和南海海域的戰船,稱為“海船”,分大、中、小三型。大型的麵闊2.4丈以上,麵闊而底尖,麵寬與底寬之比約為10:1.船上配置有望鬥、箭隔、鐵撞、硬彈、石炮、火炮、火箭等。
兵器
除上麵列舉的以外,宋朝水軍還有名為水哨馬、得勝、十棹、大飛、旗捷、防沙、水飛馬等多種戰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