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通海夷道”將東亞、東南亞、南亞、波斯灣聯結起來了,其航程之長,航區之廣,在當時的世界上是少見的。
到了宋代,南航線又有了發展。據《諸蕃誌》記載,宋代遠洋海船從泉州、廣州兩港出發,基本上是沿著唐代“通海夷道”的走向到達波斯灣各地,但向西卻比唐代海船活動的範圍更廣,沿著阿拉伯半島沿岸航行,向西遠到紅海和非洲東岸。
唐代通往日本的航線共有4條,即北路北線,北路南線,南路南線,南路北線。
1.北路北線(黃海北線)
這條航線基本上是沿襲前代的傳統航法,其基本走向是由山東半島的登州(今蓬萊)出發,經廟島東北行,橫渡渤海灣峽至遼東半島南端;然後沿黃海北岸東行,過鴨綠江口,轉向東南人西朝鮮灣;再循朝鮮半島西海岸南下,到達朝鮮半島南端。從這裏,或者穿越濟州海峽,直航日本九州北部的築紫大津浦(今博多);或者先沿半島南岸東航至巨濟島與奎山一帶,再經對馬橫渡朝鮮海峽,抵築紫大津浦。最後由此東航,經關門海峽入瀨戶內海,到達日本政治中心奈良附近的難波的三津浦(今大阪市南區三津寺町)。
2.北路南線(黃海南線)
這條航線基本走向是,由登州登縣赤山莫邪口(今山東省靖海衛附近)啟航,正東渡黃海,直取朝鮮半島西岸甕津半島西端的長山串、白翎島一帶;然後再沿岸南下,駛向日本。其後段航線與北路北線大體相同。
3.南路南線(東海南線)
這條航線是唐代中期開辟的,其走向是:由明州(今浙江寧波)、越州(今浙江紹興)的沿海港口啟航,揚帆東駛,橫渡東海,到達日本南方的奄美大島附近;然後由此逐島北航,經吐火羅(今寶七島)、夜久、多禰等,越大隅海峽而至九州西南薩摩(今鹿兒島縣西部海岸),再沿肥後(今熊本、長崎兩縣西海岸)、肥前(今佐賀縣)抵築紫大津浦;最後入關門海峽,由瀨戶內海抵達難波的三津浦。唐代高僧鑒真東渡日本,走的就是這條航線。
4.南路北線(東海北線)
由於南路南線到日本要繞一個大圈,航程依然太遠,到唐代後期,又開辟了一條直航日本的新航線,這就是南路北線。其基本走向是:從揚州、明州、溫州等港口啟航,向東偏北橫越東海,直抵日本肥前鬆浦郡的值嘉島(今平戶島與五島列島);再轉航駛向築紫的大津浦和難波。這條航線與南路南線相比,航程最短,中途沒有停靠口岸,一路順風隻需10天左右便可到達值嘉島唐代通日本的主要航線略圖。所以被後代一直沿用。宋代通往日本的航線與唐代的南路北線完全相同,但全程航期縮短到了7天左右。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唐宋兩代航海技術精湛先進,不僅遠遠超出了前代,在當時世界上也處於領先地位。這就促進了與世界各國的交往,繁榮了貿易,也為海軍的發展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