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唐宋的造船(2 / 2)

唐宋兩代所造船舶的噸位和質量均超越了前代。唐代建造的內河船,長20餘丈,能載六七百人的已很普遍。“大者受萬斛也”,(唐·玄應:《一切經音義》)相當於載重量500餘噸。唐代還有一種萬石船。據《唐國史補》記載:“江湖語雲,水不載萬,言大船不超過八九千石(一石約150斤)。”大曆、貞元年間,有“俞大娘船最大,居者養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間,開巷為圃,操駕之工數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歲一往來,其利甚博,此則不啻載萬也。”

唐代的海船以形體高大、性能良好著稱於世。例如,意大利人菲勒斯著的《中世紀的中國與非洲》上記載:“中國大約從公元600年開始,就建造具有五層甲板大噸位的帆船。中國帆船的體積很大,抗風浪的能力很強。”一位名叫蘇萊曼的阿拉伯商人,在公元851年寫成了《印度一中國遊記》裏說:“中國唐代的海船特別巨大,抗風浪的能力強,能夠在波濤險惡的波斯灣暢行無阻。”又說:“唐代中國帆船由於體積很大,吃水太深,不能直接進入幼發拉底河口。”唐代海船之大,可見一斑。

唐代船舶的種類,據史書記載,光戰船主要有樓船、艨衝、鬥艦、走舸、遊艇、海鶻6種。

宋代的造船能力,比唐代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船舶種類繁多,能適應遠海和內河航運的需要。有一種遠洋巨舶,叫木蘭舟,“浮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雲,(舵)長數丈,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因其“舟大體重,不憂巨浪而憂淺水”。(宋·周去非《嶺外代答》)

宋代還有一種專供外交使臣乘坐的座船,稱為神舟,其隨員乘坐的船,叫做客舟。據徐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記載,客舟“長十餘丈,深三丈,闊二丈五尺,可載二千斛粟(約120噸左右),以整木巨枋製成,甲板寬平,底尖如刃……每船十櫓,大桅高十丈,頭桅高八丈。後有正拖(舵),大小二等。碇石用絞車升降……每船有水手六十人左右。”“神舟之長寬高大、什物器用、人數,皆三倍於客舟”。在這以前,還有宋人張師正寫的《倦邀錄》一書,記載了北宋元豐元年(1078年)宋朝廷為安壽出使朝鮮,“敕令明州造萬斛船兩艘,乃賜號,一為淩波致遠安濟神舟,一為靈飛順濟神舟”。由此得知,神舟是萬石船,載重量在600噸左右。徐兢在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出使朝鮮時,宋朝廷也照例建造兩艘神舟,一艘叫鼎新利涉懷遠康濟神舟,另一艘稱循流安逸通濟神舟。這兩艘神舟“巍如山嶽,浮動波上,錦帆益鳥首,屈服蛟螭”,在駛抵朝鮮時,出現了“傾國聳觀而歡呼嘉歎”的熱烈場景。

綜上所述,可見唐宋兩代造航技術先進,造船規模宏大,能造出體積大,適航性好的各種內河和遠洋船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