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兩代造船業高度發展,表現在先進的造船技術和巨大的造船能力兩個方麵。由於采用船板鐵釘釘連法、船模造船技術和水密隔艙等先進技術,唐宋兩代已能建造出600噸的遠洋船舶。官辦和民辦的造船工場遍及全國各地,造船的數量相當驚人,有的工場一年的造船量達2000艘之多。這就為航運和水軍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條件。
造船技術
唐宋兩代,我國造船已經采用鐵釘釘連技術,即從以往的搭接船板發展到並接船板,這不僅保證了船的強度和水密性,而且由於表麵光滑,可在航行中減少水的阻力,提高速度。船模造船技術已經出現,即在施工前先造一個小船模,然後加以分解,按一定比例放大製成部件,再組裝成船,這同現代造船中的放樣,原理是一致的。在施工中,宋代還采用了船渠修船法、滑道下水法等先進技術。在船體結構方麵,處於當時世界上的領先地位。為了增強船的縱向強度,底部結構除有粗大的縱向龍骨外,還在舷側頂部設置有縱向的大相當於現代船舶加厚的舷側頂列板。為了增強船的橫向強度,使用了較多的橫倉壁。為了增強船的抗搖性,在“海鶻”船上安裝了披水板。披水板也叫翼板,與現代船舶的舭龍骨相似。為了增強船舶的抗沉性,普遍采用了水密隔艙。
在船的屬具方麵,也有許多發明。出現了在舵杆前也有一部分舵葉的平衡舵,使轉舵省力。還有一種可以升降的舵,深水航行時,將舵降下,既可提高舵效,又可提高抗漂移的能力;淺水航行時,則將舵提起,以保護舵不被水底碰壞。又有一種開孔舵,就是在舵葉上打許多小孔,不僅使轉舵省力,而且由於水的表麵張力的作用,又不影響舵的性能,真是匠心獨具。宋代的錨有很大的改進。宋朝以前,我國的鐵錨的錨齒排列在同一側。投放後,不一定能抓住地,往往起不到碇泊的作用。到了北宋,錨齒改為按圓周均勻排列。這樣的錨,無論怎樣拋擲,總有兩個錨齒抓住地麵。所有這一切發明和發現,都體現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
造船能力
唐宋巨大造船能力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造船數量多,二是造船質量好。
唐代造船的數量相當可觀。為了滿足對船的大量需求,唐代在沿江傍海地區普遍設置了造船工場,僅揚子縣(今江蘇儀征)一縣就有10個之多。據《資治通鑒·唐紀》記載,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秋,曾令將作大匠閻立德在洪州(今江西南昌)、饒州(今江西鄱陽)和江州(今江西九江)造大海船400艘。安史之亂平定後,主持漕運的劉宴(公元715~780年)到江淮督造漕船2000艘。唐代造船數量之多,可見一斑。
宋代的造船地點比唐代還多,據《宋會要輯稿》記載,共有26個,其中贛州、潭州(今長沙)、衡州(今衡陽)等地每年各造船170艘,溫州和明州(今寧波)各造船600艘,楚州(今淮安)、泗州(今盱眙)、真州(今儀征)等各造艘100艘。另據《景定武工誌》記載,宋朝初年,建康一地就造船3550艘。實力如此雄厚的造船業,為宋代海軍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