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水軍兵器(1 / 3)

水軍的建置三國水軍

三國時期,北方的曹魏政權以陸軍見長,但也注意發展水軍。曹操統一北方後,為進軍江南,創建了水軍。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正月,曹操在鄴(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鄴鎮附近)“作玄武池,以肄舟師”。當年秋,曹操南攻荊州,劉琮不戰而降,荊州水軍悉歸曹操所有。赤壁一戰,曹操潰敗,焚舟逃遁,水軍無存。次年春,返軍至淮(安徽亳縣),即“作輕舟,治水軍”。魏國建立之後,文帝曹丕也重視水軍的建設。黃初五年和六年(公元224~225年),“為水軍,親禦龍舟,循蔡、穎,浮淮”,又“為舟師東征”,至廣陵(今江蘇揚州),曹丕兩次“臨江觀兵”。景初元年(公元237年),還曾“詔青、兗、幽、冀四州大作海船”。(轉引自《中國軍事史》第三卷·兵製)但由於造船能力的不足和北方不善於舟楫等條件的限製,曹魏的水軍與東吳相比,始終處於劣勢。

劉備在荊州時,曾建有一支水軍,由關羽統率。蜀國建立後,因居長江上遊,具備擴建水軍的條件,曾努力發展造船業,但受人力、物力和技術條件的限製,所造船隻的數量和質量都不如東吳,而且以運輸船居多,缺少主力戰船。蜀國沒有水戰傳統,缺少治水軍的人才。所以蜀國水軍的兵力和戰鬥力遠遜於東吳,和魏國不相上下。

吳國濱江臨海,東吳水軍實力最強。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孫策在廬江之戰中擊敗黃射,繳船千艘,從而創立了東吳水軍。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孫權在政權初步鞏固後,開始實施全據長江的方針。他以為父報仇為名,對江夏發起攻擊,企圖首先殲滅黃祖軍,奪取江夏郡,爾後奪取荊州。十月,他率水、步軍沿長江西上,大破黃祖水軍。但攻城未克,而且山越再次叛亂,被迫回兵進行鎮壓,以安定後方。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孫權再次西攻黃祖,掠奪其人民而回。

次年正月,孫權第三次進攻江夏。黃祖以兩艘艨衝挾守沔口(即夏口,今湖北漢口),以艨衝上的千名弩手發射弩箭封鎖水麵,阻擊吳軍前進,以步兵在後,堅守沔口城。吳將董襲、淩統為了突破黃祖水軍的封鎖,各率百名敢死隊,每人披兩重鎧,乘大舸船,衝人陣中。董襲親自拿刀砍斷固定艨衝的鏈繩,艨衝橫流,吳軍才得以前進。吳將呂蒙大破黃祖水軍,斬其都督陳就,水陸齊攻,攻克沔口。隨後,在追擊中又殺死黃祖,取得東吳第一次水、陸軍聯合作戰的大捷。

吳國有發達的傳統造船工業,造船工場遍布全國,如沿江的秣陵(今南京)、京口(今鎮江)、豫章(今南昌)等地,沿海的永寧(今浙江省溫州)、橫陽(今浙江省平陽縣)、溫麻(今福建省連江縣)等地都設有造船工場,稱為“船屯”。在建安(今福建省福州),還設置了典船都尉的官職,以統管造船事務。

吳國依靠發達的造船業,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水軍,“泛舟舉帆,朝發夕到,土風勁勇,所向無敵。”(《三國誌·吳誌·周瑜傳》)吳國水軍戰船數量大,種類多。據史籍記載,直到孫皓降晉時,被王浚收編的戰船尚有5000餘艘,船種除繼承了漢代的樓船、朦艨、鬥艦、赤馬、先登、斥侯之外,還出現了以“勇力精銳”者充當棹夫,“往來如飛鷗”的走舸;雙船連接,履波濤如平地的舫船;用於潛渡的“油船”等。吳國的樓船,形體更加高大。據《三國會要》記載,孫權的“長安”、“飛雲”、“蓋海”,可載“坐直之士三千人”,蔚為壯觀,但實戰價值不大。正如《吳誌·江表傳》所說,“船樓裝高,邂逅顛危”。此外,吳國還有一種“舟句舟鹿”船。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吳將呂蒙曾晝伏精兵於舟句舟鹿中,“使白衣搖稽作商賈販”,(《三國誌·吳誌·呂蒙傳》)掩襲江陵成功。

兩晉及十六國水軍

兩晉時期,造船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據《晉書·王浚傳》記載,西晉滅吳時,在四川造“大船連舫,方百二十步(約170米),受二千餘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門,其上皆得馳馬往來”,可謂“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此外,還有飛雲船、蒼隼船、金舡、飛鳥舡等。(《太平禦覽》卷七百七十·舟部)西晉用上述戰船在益州(今成都地區)編練了一支強大的水軍,沿長江東下,一直打到吳都建業(今南京),對滅亡吳國,統一南方的作戰,起了重大作用。滅吳後,由於收編了吳國水軍,西晉水軍更加強大。

東晉地處江南,造船業發達,水軍也很多。桓玄據荊州時,有一支強大的水軍,在與劉毅戰於崢嶸洲水域時,曾出動戰船200艘。據《晉書·成帝紀》記載,陶侃、溫嶠、庾亮、魏該等率有水軍4萬人。東晉末年,孫恩、盧循海上起義,擁有戰船千艘,其中“八槽艦九枚,起四層,高十餘丈”。(《太平禦覽》卷七百七十·舟部)東晉王朝為鎮壓孫恩、盧循起義軍,也大量編練水軍。據《宋書·武帝紀》記載,劉裕為南攻番禺盧循起義軍,“大治水軍,皆大艦重樓,高者十餘丈”。當時,在成都割據的蜀漢王劉壽也征集士卒7萬餘人為舟師,準備順江東下,進攻東晉。東晉水軍不僅在江南活動,而且還北入黃河,如公元369年,桓溫引舟師自清水入黃河,舳艫百裏。

在北方的十六國,由於地理條件及民族傳統等原因,多數隻有陸軍。地處黃淮的各國則有較多的船隻和相當規模的水軍。如後趙國君石虎攻段遼時,“以桃豹為橫海將軍,王華為渡遼將軍,統舟師十萬出飄渝津”。準備攻前燕國時,“具船萬艘,自河通海,運穀豆千百萬斛於樂安城(今河北樂亭北),以備征軍之調”。但由於缺乏懂得海運的人才,“船夫十七萬人,為水所沒,猛獸所害,三分而一”。(《晉書·石秀龍上》)前秦苻堅準備伐晉時,也曾在益州組建水軍,命“蜀漢之軍順流而下”,以形成“東西萬裏,水陸並進”之勢。這些都說明後趙、前秦皆擁有水軍,在擴大其勢力範圍時,並曾著力於水軍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