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初期,隋文帝楊廣為了吞滅陳朝,統一中國,在全國各地大造艦船,編練水軍。僅楊素在永安(今四川奉節)所造的戰船就以千計。其中最大的“名曰‘五牙’,上起樓五層,高百餘尺,左右前後置六拍竿,並高五十尺,容士兵八百人,旗幟加於上”;其次日“黃龍”,可容百人;還有“平乘”、“舴艋”等。在滅陳戰爭中,除楊素率領的水軍外,還有王世積和燕榮率領的水軍,他們都對創立隋朝,統一中國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三國至隋朝的近400年中,水軍的武器沒有多大變化,仍然是清一色的冷兵器,但其中的拋射兵器得到較大的發展。弩是陸軍和水軍通用的一種武器。所謂弩就是安有臂的弓,弓臂上有弩機。弩機外麵有一個通(古代叫郭),匣內前麵安了掛弦的鉤(古代叫牙),鉤的後麵和照門(古代叫規,亦稱望門)相連。照門上刻有定距離的分劃,戰國的銅弩機匣的下麵有板機(古代叫懸刀)。發射時,先將弓弦向後拉,掛在鉤上,對正目標後,一扣板機,箭即射出。漢代水軍就裝備有弩,樓船上開有弩窗,是專門用以發射弩箭的。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了一種新式連弩,稱為“元戎”。弩箭為鐵製,長8寸。這種連弩一次可連續發射10支箭,提高了發射速度,且輕巧靈便。但射程較近,殺傷力較小。
晉代的弩向大型發展,有“萬鈞神弩”之稱。這當然有些誇張,但比小弩射程遠,威力大。據《宋書·武帝紀》記載,晉安帝義熙六年(公元410年),劉裕就是用這種弩連破盧循水師的。
拋車又名發石車或拋石機,也是一種水陸通用武器。相傳周代就有了拋車。《前漢書·甘延壽傳》張宴注,有“範蠡兵法飛石重十二斤,為機發行三百步”的說法,但《範蠡兵法》早已散佚,無法查考。可靠的記載是《三國誌·魏誌》,說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中,曹(操)軍用拋車發石,擊毀袁(紹)軍的櫓樓。因發出的石彈在空中飛行時有聲,被叫做“霹靂車”。
拋車模型拋車是在一個木架上橫設一軸,軸的中間穿有韌性強的長木杆一根作炮杆,杆的一端結上一個用繩索聯係的皮窠,另一端結上幾十條到百多條繩索。在施放時,將石塊放人皮窠裏,用很多人各自握繩一條,聽號令一齊猛拉,利用杠杆原理和離心作用,把石塊拋向敵方。為了移動方便,在架的下麵裝有車輪。
漢代的樓船上“置拋車”。南朝梁元帝時,徐世譜將拋車裝在戰船上,稱為“拍船”。(《陳書·侯真傳》)拍船在水戰中曾發揮過重大作用。如侯木真與王琳作戰時,“眾軍施拍縱火,定州刺史章昭達乘平虜大艦,中江而進,發拍中於敵艦。(《陳書·侯木真傳》)陳朝吳明徹進攻華皎時,“募軍中小艦,多賞金銀,令先出當(抵擋)賊大艦,受其拍,賊艦發拍皆盡,然後官軍以大艦拍之,賊艦皆碎,沒於中流”。(《陳書·華皎傳》)
在這段曆史時期,除弩和拋車有新的發展以外,在水軍武備中,還出現了一種新兵器——拍竿。
東晉初年(公元4世紀),杜弢在四川起義時,曾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水師,並發明了一種叫做“桔槔”的兵器。“桔槔”本是一種原始的提水工具,春秋時代已經應用。它是利用杠杆原理,在一木柱上支著一橫木,橫木一端用繩掛一水桶,另一端係上重物,使兩端上下運動以提取井水。將這種“桔槔”移用到戰船上,橫杆一端係上巨石,橫杆另一端係上人拉的繩索,就成了一種水戰兵器。水戰中,當裝有“桔槔”的戰船接近敵船後,將“桔槔”上的巨石移到敵船上空,然後鬆開人拉的繩索,巨石靠本身的重力猛然砸下,使敵船毀人亡。它比拋石機打得準,且石彈可反複使用,操縱也比較靈便。東晉杜弢起義軍曾用“桔槔”打沉陶侃率領的官軍戰船多艘。為了對付“桔槔”,官軍製造了一種叫“長岐棖”的防禦裝置,(《晉書·周訪傳》)即在船的兩舷伸出一些長木杆使敵船難以接近。
到南北朝時,“桔槔”改稱“拍竿”,普遍裝備戰船。後人明代李盤在《金湯借箸十二籌》中,對拍竿作了如下描述:“其製大如桅,上置巨石,下作轆轤,繩貫其巔……每迎戰,敵船迫逼,則發拍竿擊之,當者立碎。”前麵說到的隋代“五牙艦”,就裝有六具“拍竿”。楊素在滅陳戰爭中,曾用“拍竿”拍毀陳軍戰船10餘艘。可見“拍竿”是我國古代海軍武備中一種威力較大的兵器。
從火燒赤壁之後,在水戰中火攻日益增多。當時還沒有發明火藥,火攻主要是投擲“火炬”和用熔鐵傾灑。
在當時的水軍中,還出現過一種“槍筏”,即在普通的木筏的四周裝上矛頭而成,可用以衝撞敵船。或者在木筏上裝載易燃物,待槍筏快速衝撞,矛頭牢牢紮住敵船後,即用易燃物迅速引燃槍筏與敵船同歸於盡,士兵則泅水而還。
在這一時期的水戰中,還在江河設置水中障礙。三國時期的吳國和南朝的陳國,都在長江設置攔江鐵鎖(鏈)和鐵錐,以阻擋對方水軍的進攻。西晉和隋朝的水軍也采取了一些對付的辦法。這方麵的情況,後麵將要介紹。
總的說來,從三國到隋代,水軍兵器不斷有所提高和發展,但從性能上說,仍然沒有脫離以近距離直接擊殺為主的範圍。因此,水軍的作戰方式也仍然是接舷戰和撞擊戰,直到北宋出現火器以前,沒有根本性的變化。
據傳是諸葛亮撰寫的《心書·戰道》中對水戰有一段精辟論述:“水戰之道,利在舟楫。練習士卒以乘之,多張旗幟以惑之,嚴弓駑以中之,持短兵以捍之,設堅以衛之,順其流而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