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水軍兵器(2 / 3)

南北朝水軍

從公元420年東晉滅亡到589年隋朝統一的170年間,我國南北分裂對峙,史稱南北朝。南朝從420年劉裕伐晉到589年陳朝滅亡,共曆宋、齊、梁,陳4朝。劉氏宋國繼承東晉,據有長江中下遊地區,仍十分注意水軍建設,其實力從曆次用兵的情況來看,仍不失為強大。如劉裕在晉末幾次北上破燕、破齊和滅秦之戰,都是以水軍為主。以滅後秦之戰為例,劉裕分前軍為四路,自率主力跟進。前軍四路中沈林子、王仲德的兩路和劉裕親統的主力,都是水軍。《南史·宋本紀》說,“義熙十三年(公元417年)正月,帝(劉裕)以舟師進討……率大軍入河”。另外宋文帝劉義隆抗擊北魏軍南進,沿長江建立防線時,“遊邏上持於湖(今安徽當塗南),下至蔡州(今江蘇南京西南江中),陳艦列營,周亙江邊,自采石(今安徽馬鞍山西南采石磯)至於既陽(今江蘇江陰)六七百裏”。(《資治通鑒·元嘉二十七年》)另據《宋書·沈攸之傳》記載,劉宋王朝為平定沈攸之的反叛時,曾動用“舳艫二萬”、“輕牒一萬”參戰。《初學記》卷二十五“舟”說,“宋孝武度六合,龍舟翔風以下,三千四十五艘,舟航之盛,三代兩京無比。”由此可見水軍之興盛。

蕭齊水軍的規模也相當大。永元三年(公元501年),蕭衍率軍東征,有戈船兵七萬人。蕭齊與北魏對峙時,“戰艦塞川”。齊將王敬則舉兵反叛朝庭,驅使百姓10萬餘人為其撐船,其水軍之盛可見一斑。蕭齊末年,雍州刺史蕭衍為奪取政權,除製造大量兵器之外,還砍伐大量竹木,沉於檀溪,以備造船之用。當時機成熟時,蕭衍即“出檀溪竹木裝柯艦,”進攻建康,建立了梁王朝。

梁武帝末年,降將侯景舉兵反叛(史稱侯景之亂),雙方都動用了大量水軍參戰。公元550年,侯景遣舟師8000人攻廣陵,梁湘東王繹遣王僧辯等率舟師1萬人抵抗。承聖元年(公元552年),陳霸先率甲士3萬、強弩5000、舟艦2000,由廣州入援建康。侯景命侯子鑒率舟鳥舟了千艘阻擊,戰於江上。陳霸先擊敗侯景,進入建康,後又廢梁敬帝蕭方智,即位稱帝,建立了陳朝。

陳朝水軍的數量仍相當可觀。永定元年(公元557年),陳霸先攻王琳,出動舟師2萬人。光大元年(公元567年)攻華皎時,吳明徹率舟師3萬進擊郢州,征南大將軍淳於量,又領舟師5萬人繼之,二者共有舟師8萬人。禎明二年(公元588年),為了抵禦隋軍的進攻,陳朝“出金翅戰艦二百艘,緣江上下,以為防備”(《南史·施文慶傳》)。陳水軍都督周羅喉與郢州刺史荀法率水軍守江夏,與東進的十餘萬隋軍相持月餘。

綜上所述,南朝各國都有一支數量可觀的水軍,戰船少則近千,多則近萬,人員則從幾萬到十數萬不等,而且在各次戰爭中都發揮了自己的作用。

南朝水軍的戰船較前有所發展,不僅種類多,而且性能好。名稱有“飛龍”、“翔鳳”、“金翅”、“青雀”、“舴艋”、“舟鳥舟了”、“拍艦”、“火舫”、“水車”等。“舟鳥舟了”是一種形體狹長的輕舟。據《梁書·王僧辯傳》記載,侯景據建康與王僧辯作戰時,“以舟鳥舟了千艘,並載土,兩邊悉八十棹,棹手皆越人,去來趣襲,捷過風電”。這是我國曆史上槳數最多的一種快速戰船。“火舫”和“水車”都是徐世譜建造的。前者是一種火攻船,後者有人認為是車船。徐世譜在梁元帝時領水軍,有勇力,善水戰,所造器械,“隨機損益,妙思出人”。也有人認為南齊大科學家祖衝之發明的“日行百餘裏”(《南齊·祖衝之傳》)的“千裏船”才是車船的始祖。因為千裏船“不因風水,施機自運”。(《猗覺寨雜記》)據史籍記載,陸納曾造過幾種大型戰船,稱為“三王艦”、“青龍艦”和“白虎艦”,皆裹以牛皮,高15丈。這些船比前代的樓船更高,防護力也更強。

北朝從太延元年(公元439年)北魏統一北方開始,到永熙元年(公元534年)分裂為東魏、西魏。後來東魏、西魏分別為北齊、北周所取代,北周又滅北齊。公元581年隋取代北周,統一了北方。

五牙艦北朝的第一個朝代北魏,除步、騎兵外,還有相當數量的水軍。當其勢力進入中原地區後,為了在江淮地區作戰和準備渡江,已開始注意建設水軍。北魏曾詔令燕、定、相三州造船3000千艘,以防劉宋軍北進。以後又陸續降俘了不少南朝水軍。但終因水軍非其所長,在數量和戰鬥力上均敵不過南朝。

東魏因南接南朝,且有南伐的打算,所以也相當重視水軍的建設。如天保四年(公元553年)曾令郭元建治水軍2萬人於合肥。此外,江淮間各軍經常與南朝征戰,也各備水軍並收降了部分南朝水軍。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東魏派兵10萬人攻南朝梁國,部分軍隊曾渡江圍攻建康。此次作戰雖以失敗告終,但說明東魏水軍已有渡江作戰能力。

西魏同北魏一樣,仍以騎兵為骨幹,以步兵為主力,但在與南朝相鄰的江漢地區,也有相當數量的水軍,北周同樣如此。北周宇文邕攻北齊時,其中一路就是楊堅等率領舟師3萬人,從渭水進入黃河的。

隋代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