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漢代水軍的戰船(1 / 1)

漢代水軍的戰船,在春秋戰國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見之於漢代文獻的,有樓船、艨衝、先登、赤馬、斥侯、檻等數種。

樓船樓船這種戰船始於春秋,興於漢代,延續使用到宋代。據《史記·南越尉佗傳》集解引應劭說,“時欲擊越,非水不至,故作大船。船上施樓,故號曰樓船也。”《史記·平淮書》也說:“是時,越欲與漢用船戰逐,乃大修昆明池。列觀環之,治樓船,高十餘丈,旗幟加其上,甚壯”。這兩段記載說明:(1)這裏所說的樓船不是民用的樓船,而是用於“戰逐”的戰船;(2)這種船形體高大,上插各種形狀不同,大小各異的彩色旗幟,甚是壯觀。到了東漢,出現了“露橈”和“冒突”兩種樓船,前者因裝有露在舷外的小楫而得名,後者則“取其觸冒而唐突也”,(《後漢書·岑彭傳》)即船首裝有衝角,可以撞擊敵船。另據《後漢書·公孫述傳》記載,東漢還造了“十層赤樓帛蘭船”。據專家考證這些船,也屬樓船。

在曆史文獻中,第一次對樓船作具體描述的,是唐代李靖的《衛公兵法》。後來問世的唐代李筌的《太白陰經》和宋代曾公亮、丁度的《武經總要》也有記述,但內容基本相同,看來都是源於《衛公兵法》。《衛公兵法》說:“船上建樓三重,列女牆、戰格、樹蟠、開弩窗、矛穴、置拋車、壘(檑)石、鐵汁、狀如城壘”。我們從這些記載中可以得知,樓船形體高大,武器和防護設施都很強,可居高臨下地攻擊敵人,又可以自身的重力和慣性撞擊敵船。但穩性和機動件均差,若遇大風浪,難以操縱,有顛覆之虞。

艨衝《釋名·釋船》說,“外狹而長曰艨衝,以衝突敵船也。”由於形體狹長,速度快機動性也好,可乘人之不備,實施攻擊。有人說,這種船因船背蒙有生牛皮,以衝擊敵船,所以叫做艨衝。

先登《釋名·釋船》說,“軍行在前曰先登,登之先向敵陳(陣)也。”可見先登是一種快速衝鋒戰船,水戰中排在隊列的最前麵,搶先衝人敵陣或登上敵船進行白刃格鬥。先登,還可用於偵察。

赤馬《釋名·釋船》說,“輕疾者曰赤馬舟,其體正赤,疾如馬也。”這種船著紅色,猶如一匹棗紅色的駿馬,縱橫馳騁,進退自如,配合艨衝、先登,予敵船以突然襲擊。

檻《釋名·釋船》說,“上下重版(一作床)曰檻,四方施版以禦矢石,其內如牢檻也”。《玉篇》釋檻為“板屋舟”,《廣韻》釋檻為“禦敵船”。是說:“檻”是一種帶有木質“裝甲”戰船,分上下兩層,四周設有木製欄杆,並釘有牆板,以禦矢石。“檻”後來又寫作“艦”(艦)。

斥侯《釋名·釋船》說,“五百斛以上,還有小屋,曰斥侯,以視敵進退也”。這是一種上甲板有小艙室的,載重量約40噸的偵察船。偵察兵藏在艙內,蔭蔽觀察敵軍的動靜。

另據《文獻通考》卷一百五十八記載,“武帝時有樓船,有戈船,有下獺,有橫海。”戈船在春秋末期就已出現,上一章已作了介紹。至於“下瀨”、“橫海”這兩種戰船雖無詳細記載,但因漢代除設有樓船將軍和戈船將軍外,還有橫海將軍、下瀨將軍,就是明證。

漢代的戰船是在春秋戰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為以後的許多朝代所沿用和概進,起了承先啟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