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康熙倡廉肅貪(1 / 1)

名言提示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左丘明

清代初期,官場上一時盛行送禮受賄之風,這股風越刮越嚴重,普天下老百姓怨聲載道,人人憎恨。剛剛登基不久的康熙皇帝,為了保持和鞏固大清王朝的統治,安定民心,下決心要刹一刹這股不正之風。

有一天,一位大臣雙手捧著一塊極為稀有而昂貴的“如意寶玉”,要獻給康熙,以表忠心。康熙見了非常氣憤,當即怒斥道:“我看這塊“如意寶玉”,很不“如意”,拿回去吧!”那位大臣隻好狼狽退下。

過去皇帝壽辰,送寶獻禮者絡繹不絕,而康熙五十大壽前夕,一改舊規陋習,堅決禁止獻禮。他告誡群臣:“如果你們按照規矩進獻,別的督撫官員一定會跟著學。我素來喜歡文學,你們送點詩文,倒可以留下來看看。”

又有一次,一位官員應詔入宮,他準備了許多珠寶、玉器要送給君王。康熙得知後,立即下令要那位官員將珠寶、玉器一律棄之途中,不準帶入京城。

他經常教導群臣說:“治天下以懲貪獎廉為要。”以當時江南提督伍新命為首的一些官員,在南京鼓樓頂上,立下一塊“戒牌”,刻上了康熙的這句名言,以此約束群臣。

康熙反對行賄受賄,力主倡廉肅貪,決心大、力度大、範圍大,故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他處處以身作則,上行下效,文武百官大多數也懾於法紀,一時清正廉潔蔚然成風。因此,老百姓安定搞生產,生活也有了保障。

由於康熙積極采取了這些治國安邦之舉,後來就出現了大清帝國長達數十年國泰民安的“康熙之治”。

言行導航

康熙帝貴為天子,擁四海之財,管萬姓之民。按理說,權力他最大;錢財他最多。但他喜歡的卻是文學史書;而尤為反對的是行賄受賄、貪汙腐敗。這足以說明他對研究曆代王朝興盛的原因很感興趣,對大清帝國政權的鞏固極為重視。

康熙帝的反腐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抑製了宮廷的腐敗墮落,避免了許多勞民傷財問題的發生,對於遏製和改良不良社會風氣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可見,反腐肅貪、倡導節儉,不僅是為了改變朝廷中奢侈腐敗的風氣,同時也是為了減輕人民的負擔,是安邦治國、穩定社會的重大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