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遼寧明長城保存狀況調研報告(1 / 3)

結合國家文物局、國家測繪局部署的明長城資源調查工作,我們組織人員對遼寧明長城保存狀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第一部分:遼寧明長城現狀和特點

一、曆史記載的遼寧省明長城基本情況

遼寧省是長城資源十分豐富的省區之一,曆史上,燕秦、漢、北齊、遼、明均在我省境內修築過長城,已知長城總長約2350公裏。其中,明長城長度為1000多公裏。

根據史料記載及前人工作,明長城在遼寧省境內分布區域廣、線路較長,現已掌握的明長城有二段。

1、原薊鎮長城東部一小部分。我省境內的原薊鎮長城,東起九門口,向西至義院口,這段長城與河北交界,是遼寧與河北的長城出入口。此段長城為磚牆,長度約40公裏。

2、原遼東鎮長城全境。原遼東鎮長城(又稱遼東邊牆)從西向東貫穿遼寧全省。西起綏中縣李家堡鄉錐子山(即與薊鎮長城相接的吾名口台),東至丹東寬甸縣虎山鄉虎山。

二、調研了解到的遼寧明長城保存現狀和特點

(一)明長城本體及相關遺存的保存現狀和特點

經過明長城資源調查,初步確認明長城牆體約1075公裏,由於自然和人為的破壞,許多長城牆體已經消失或損壞嚴重。經調查,確認有效牆體約695公裏,調查消失牆體約380公裏。調查中還發現了1049處單體建築,關、堡104座,相關遺存71處。

1、牆體保存現狀和特點

經調查,遼寧現存長城牆體695公裏,其中土牆約218公裏、石牆約272公裏、山險牆約48公裏、山險約132公裏、河險約25公裏。另外約380公裏長城牆體遭各種因素破壞而消失。此次遼東明長城調查,在普遍發現明長城牆體中幾種常見的結構,如夯土牆、包石牆等以外,還發現了幾種具有地域特點的牆體結構,加深了對明遼東長城類型的認識。如多種形式的山險牆和木柞牆及河險(河塹)段落的發現。

2、單體建築保存現狀和特點

調查中還發現了多處單體建築,其中敵台508座、烽火台556座、其他單體建築3座(見表一)。但是保存情況比較差,破壞較嚴重。在遼西地區調查時發現,遼東鎮長城敵台與石築的主牆體相鄰數米,在險要處傍牆體用石圍牆圍築的“敵台”(烽火台)。與薊鎮明長城的最大區別,是這類敵台不直接建在牆體上,而靠近牆體內側單獨存在,其距離又與遠離長城線的腹裏接火台有明顯區別,可以看作是遼東鎮長城牆體與敵台結合的特殊形式。對於了解明遼東鎮長城的結構和防禦體係,具有典型意義。如綏中縣永安堡鄉長城段和淩海市台子溝段長城等處。

3、關、堡保存現狀和特點

這次調查關、堡共104座,其中大部分損毀嚴重,有的僅見有門額,有的已蕩然無存。保存較好的錦州淩海市的大茂堡,其建築結構特殊,特別是圓角城台的建築,在該地區發現的堡城中罕見。

4、相關遺存保存現狀和特點

調查出與長城有關的相關遺存如居住址、采石場、摩崖石刻等相關遺存71處。這些相關遺存的發現,豐富了長城內涵。如新發現的將軍石摩崖石刻,為研究明代遼東鎮長城從正統至隆慶年間的曆史沿革和巡邊事略,提供了全新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二)明長城保護管理現狀

1、保護機構。目前我省長城中世界文化遺產地1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8處。全省有1處設專門保護管理機構(九門口長城)。此外別的區域內的長城一般都實行屬地管理。

2、保護標誌。按照文物法的要求,對已經劃定保護級別的的長城,各級政府都按相應級別設立了保護標誌。在全省87處長城區段中,已樹立保護標誌的共86處,標誌數量86個。

3、保護範圍及建設控製地帶。遼寧省人民政府先後公布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同時公布了保護範圍和建設控製地帶。對已劃定的長城保護級別,按照相應的保護級別劃定了相應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製地帶。

4、記錄檔案。我省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檔案2卷,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檔案6卷,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檔案78卷。這次明長城調查結束之後,所有的明長城資料將全部建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