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08-2009年度我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運行情況分析報告(3 / 3)

3、監督審核

在新農合監督審核方麵,各地區均加大監督力度,嚴格規範管理,以維護新農合資金安全,確保農民真正受益,推動新農合工作規範運行、狠抓落實,不斷完善監督製約機製,規範醫療機構診療行為, 有力維護新農合資金安全,取得顯著效果。全省73.1%的縣(市、區)鄉級醫療機構2008年次均費用比2007年下降或增長低於20%。從全省普遍情況來看,鄉級醫療機構次均費用增長幅度控製在有效範圍內,對新農合資金的安全起到關鍵作用。

各地均已建立了較完整的規章製度,在一定程度上規範了從事新農合工作人員和醫療機構醫務人員的執業行為,為看好農民的“錢口袋”,監管人員在監管過程中,克服監督交通工具配置和資金不足的困難,維護參合農民根本利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從而,加強和完善了新農合的運行機製,提高了新農合的管理水平,為新農合工作順利開展起到了保證作用。

4、服務體係建設

在農村衛生服務體係建設方麵,鄉鎮衛生院的基本建設得到加強。各級政府對農村衛生服務體係建設的高度重視,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改善基層醫療機構條件和水平。而新農合製度建立後,各地製定了有利於農民就地就醫的方案,同時農村衛生基礎設施的改善,也吸引更多農民到當地衛生院就醫,鄉鎮衛生院的門診、住院人次都有了大幅度提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有了顯著提高,全省鄉鎮衛生院業務收入一般都增加了40%以上,有相當一部分原來瀕臨解體的鄉鎮衛生院起死回生;除錦州、朝陽等部分困難地區還有少數鄉鎮衛生院尚未恢複外,全省已經解體的鄉鎮衛生院都得到了恢複,鄉鎮衛生院已經開始走向良性發展的軌道。

5、新農合定點管理

為規範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的管理,省衛生廳先後下發了《遼寧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醫療機構管理暫行規定》、《遼寧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診療項目範圍》和《遼寧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藥品目錄》等文件,按照文件要求,各級新農合經辦機構經嚴格審批,認真貫徹執行與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服務協議管理製度,規範定點醫療機構的診療和用藥,對有效控製醫藥費用、加強醫療服務行為監管起到積極的作用。

6、信息化建設

全省按照“四級結構二級平台”的思路構建全省新農合信息網絡。市、縣、鄉三級機構的原始數據實時傳送到市平台,市平台傳送到省平台,進行全省數據分析。目前14個市中有9個市已建成市級平台,有3個市正在籌建中,有2個市未建。

7、財務管理

全省新農合基金全部納入縣(市、區)財政社保專戶存儲,大部分縣(市、區)實現了專戶存儲,專賬核算,但有40%左右的縣(市、區)賬目管理與其它社保資金相混,不符合財政部相關文件規定,已要求這些單位改進。

總體來看,全省新農合經辦機構的基金財務管理工作進步明顯。2007年檢查時,不合格的占60%;2008年通過組織學習財政部下發的新農合基金會計相關文件,並直接到各市進行現場培訓經辦機構財務人員,取得很好的效果,有40%的經辦機構基金財務管理完全合格,50%的基本合格,不合格的僅占10%,主要是經辦機構不設在衛生口的單位,這些單位對文件的學習和培訓缺位。在這次考核過程中,對這10%的單位又著重進行了現場輔導。

四、問題與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新農合監督能力勢在必行。由於認識水平所限和經濟利益驅動,個別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片麵追求經濟利益,隨意放寬入院標準,違規報銷現象時有發生,個別參合農民冒名頂替、弄虛作假等套取合療基金事件仍然存在。目前無論從人員配備、工作經費、信息化管理手段等方麵的監督能力都不足,急需加強。

(二)解決基層醫療機構人才匱乏問題是促進農村衛生工作發展的關鍵。調查顯示,一般鄉鎮衛生院基本沒有醫學院校畢業的本科畢業生,專科畢業生也寥寥無幾。有的鄉鎮衛生院隻有1、2個醫生,醫技科室更是缺乏專業人才,新配置的醫療設備無人會用,造成設備閑置。有些新建的衛生院,由於缺乏人才不能正常運轉。由於人才匱乏,部分鄉鎮衛生院服務功能低下,群眾不信任,就診患者少,慘淡經營,入不敷出,職工收入甚微,依然麵臨生存危機。

解決農村衛生人才匱乏的根本措施是,加大政府對鄉鎮衛生院的經常性投入,落實國家對農村衛生的財政補助政策,實行績效工資,保障農村衛生人員的基本生活待遇;製定有利於醫學院校畢業生到農村工作的鼓勵政策;繼續開展城市醫院對口支援農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