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08-2009年度我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運行情況分析報告(2 / 3)

7、次均住院費用調整值

各縣(市、區)新農合次均住院費用調整值指標的得分差異相對較大。全省有13個縣(市、區)的次均住院費用調整值大於80%,說明這些地區醫療消費水平較高,住院醫療費用占參合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大,患者醫療費用負擔較重。其中,雙塔區、龍城區、彰武縣、調兵山市和鐵西區、太和區、南票區、朝陽縣、黑山縣和義縣次均住院費用調整值大於85%,提示需盡快采取有效措施,控製醫療費用過快增長,緩解參合農民“看病貴”的壓力。

8、鄉鎮衛生院住院補償人次比例

全省有13個縣(市、區)的鄉鎮衛生院住院補償人次比例小於25%,扣除部分縣(市、區)是由於地理位置原因而導致的外轉患者比例較大外,還有調兵山市、淩海市、黑山縣和義縣存在鄉鎮級基層衛生服務體係服務能力弱而導致的參合農民就醫流向比例失調的現象。

9、經辦機構每實有人員管理參合人數

各縣(市、區)經辦機構實有人員管理參合人數指標的得分差異相對較大。目前,全省新農合經辦機構實有工作人員854人,雖然比2007年增加了165人,但新農合工作人員與參合農民的比例達到了1:23000,遠遠落後於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的1:2500比例,且現有的854人中有136人是臨時工作人員,接近工作人員總數的20%。更有甚之,從檢查的實際情況看,法庫縣、康平縣新農合經辦機構人員編製問題還尚未解決,造成隊伍不穩定,嚴重影響工作效果。按照目前參合農民逐年遞增的趨勢,以及全省2萬多個村衛生室逐步納入新農合定點,工作人員的監督管理難度增大,現有工作人員數量不足,難以應對繁重的新農合工作。

10、經辦機構每實有人員年均人員支出

目前,全省新農合經辦機構每實有工作人年人均支出為3.2萬元,其中包括人員工資1.48萬元,業務經費1.72萬元。從檢查情況看,個別縣(市、區)經辦機構每實有人員年均人員支出不足2萬元,很難保障新農合工作的正常運行。

11、住院率與次均費用關係比

住院率與次均費用關係比是通過統計學相關性分析確定的相關方程計算並進行比較而得出的,數據顯示各縣(市、區)住院率與次均費用關係比指標的得分差異很大。全省有19個縣(市、區)的住院率與次均費用關係比指標得分小於10分,其中台安縣、清原縣、撫順縣、金州區和新賓縣得分為0分,說明這些地區次均費用和住院率的變動之間存在不合理因素,提示需盡快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管。

(二)現場7項工作考核指標部分

1、病曆質量

此次考核共隨機抽取304家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的參合農民住院病曆3650份,其中縣級定點醫療機構145份,鄉鎮衛生院3505份。

抽查發現, 縣級定點醫療機構的病曆質量明顯好於鄉鎮衛生院,而鄉鎮衛生院的病曆書寫質量比實施“新農合”之前有較大改善和提高,尤其是一般鄉鎮衛生院從無到有進步明顯。全省抽查的大多數住院病曆都能達到病史詢問清楚,查體全麵,輔助檢查合理,診斷與鑒別診斷分析仔細、依據充分,用藥基本合理。

2、方案設計

在新農合方案設計方麵,全省普遍實行住院統籌加門診統籌的補償模式,擴大了參合農民的受益麵。數據顯示,在2009年考核的52 個縣(市、區)中有43個縣(市、區)實行住院統籌加門診統籌的補償模式,比例達82.7%。在住院統籌方麵,全省普遍采取分級分段按比例加和的模式進行補償和費用控製。在2009年考核的52 個縣(市、區)中有38個縣(市、區)是采取分級分段按比例加和的補償模式,比例達63.1%;隻有7個縣(市、區)采取分級按比例的補償模式。在門診統籌方麵,補償比例達到20~30%,並且全省有60%以上的縣(市、區)實行了村衛生室門診統籌。

總體來看,各地新農合補償方案設計比較合理、執行情況良好,實施效果也較理想。由於各地普遍采取分級分段按比例加和的補償模式,其補償比例是由高到低的梯次設計,有效的起到了對患者合理分流的政策導向作用。評估數據顯示,全省獲得新農合補償的參合農民在鄉、村兩級定點醫療機構就診人次達到60%以上;2009年考核的52 個縣(市、區)中有33個縣(市、區)在鄉、村兩級的補償支出總費用占補償支出總額的30%以上,占考核縣(市、區)總數的63.5%,這對全省恢複和發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功能起到了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