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新生兒的健康養護(2 / 3)

2.重度窒息表現為無呼吸,或偶爾有呼吸,皮膚呈蒼白色或灰紫,肌肉極度鬆弛,肌體軟弱,刺激無反應,心率為每分鍾60次以下,甚至聽不清心率。

3.如胎兒在子宮內缺氧,稱宮內窘迫或宮內窒息,多半在孕媽媽分娩前數天或數小時出現。開始時,孕媽媽感到胎動增加,胎心加快,嚴重缺氧時胎動減少,胎心跳動減慢。

4.有時胎兒肛門括約肌鬆弛,在宮內排出胎糞,使羊水變混濁,當羊膜破水時會有混濁的羊水流出,有時甚至可流出胎糞。胎兒出生後一般不會啼哭,呼吸微弱,輕者全身青紫,重者全身蒼白,肌肉鬆弛,這就是新生兒窒息的表現。遇到這種情況,要立刻進行搶救。

產生原因

新生兒窒息的本質是缺氧。凡影響母體和胎兒血液循環和氣體交換的原因,都會造成胎兒的缺氧。形成母體與胎兒間血液氣體交換障礙。分娩過程異常、呼吸道、心血管的先天畸形、新生兒溶血病、嚴重貧血、代謝及電解質的紊亂以及肺透明膜病、嚴重感染等,均可造成窒息。

並發症

胎兒和新生兒對缺氧的耐受力比成人強,因此,短期內缺氧對新生兒的生命威脅不是太大,不一定會對智力造成影響。但窒息嚴重的或缺氧時間較長的,可使新生兒的各髒器發生淤血、水腫和出血。腦組織受缺氧的影響最大,可能會出現神經係統症狀,需不斷地觀察寶寶的神態以及對周圍的反應、肢體活動等情況。有的新生兒腦組織甚至可因缺氧發生壞死,纖維增生和萎縮,可以產生不同程度的神經係統的後遺症,如智力低下、癲癇、癱瘓和肢體強直等。因此,在孕期要定期作產前檢查,盡可能預防新生兒窒息情況的發生。

應對方法

新生兒窒息的治療,應該是分秒必爭,以減輕對各髒器的損傷。因此,兒科、產科及麻醉科應緊密配合,熟練掌握心肺複蘇技術。盡量清除呼吸道黏液;增加通氣,保證供氧;保證有足夠的心搏出量;糾正酸中毒;注意保暖,以減少氧耗量。

1.輕度窒息。保暖,吸取口、鼻、咽喉部黏液和分泌物。輕拍足底或用手指沿脊椎上下摩擦,但不宜用力過度。一般用鼻導管和麵罩供氧。人工通氣給氧。注意糾正酸中毒,當pH<7.25時,可給5%碳酸氫鈉溶液,一般3~5毫升/千克,用5%葡萄糖糖溶液按1:1稀釋後緩慢靜脈注射。

2.重度窒息。除保暖,吸取口、鼻分泌物外,如羊水和胎糞吸入,應進行氣管插管吸取。

吸引力應限製在9.81千帕左右,否則可引起喉痙攣、呼吸暫停、心動過緩和心律不齊。

家庭護理

1.護理應得當。因家長護理不當,健康的新生兒,有時也會突然臉色青紫,哭不出聲,甚至呼吸受阻而發生窒息。這種現象往往使家長手足無措,如果搶救不及時,還會造成嚴重後果。

2.獨自睡覺。其實預防寶寶窒息並不難,平時最好讓寶寶養成獨自睡覺的習慣,不要含著奶頭睡覺。

若寶寶同媽媽睡在一個被窩裏,晚上寶寶餓了,媽媽還可以親自喂奶,但喂奶時,如果媽媽獨自睡著後,充盈的乳房會堵住寶寶的口鼻,枕頭和棉被也會阻礙寶寶的呼吸,從而造成窒息。

3.喂奶的姿勢要正確。最好抱起喂,使頭部略抬高,不致使奶溢入氣管。奶瓶的橡皮奶頭孔不宜過大,喂奶時奶瓶的傾斜度以吸不進空氣為宜。喂完後應將寶寶豎抱起,輕拍其背部,待寶寶打嗝後再放回床上,並讓寶寶向右側臥睡,以免溢奶時,乳液吸入氣管。

新生兒肝炎

症狀表現

新生兒肝炎綜合征,是指發生於新生兒期的以結合膽紅素增高性黃疸,大便呈白陶土色,伴肝、脾大,以及肝功能損害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本病預防關鍵是母孕期避免各種疾病感染及患肝炎,可使本病發病率下降。本病有向慢性肝炎、肝硬化發展的趨向,故應早診斷、早治療。

1.生理性黃疸退後又再現,或一直持續不退。

2.起病緩慢、吐奶、厭食、體重不增、腹脹,大便色澤變淡黃,重者可變灰白色,尿色深黃。

3.肝脾腫大,呈中度腫大,以肝大為主。

4.常並發維生素A、維生素D缺乏症。

產生原因

本病多由孕媽媽妊娠時宮內感染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弓形蟲等引起,由孕媽媽直接傳播給胎兒,但孕媽媽可不發病。

並發症

由新生兒肝炎所致的風疹或巨細胞病毒還有可能發展成腦感染,可能導致智力遲鈍或腦癱。

這些寶寶其中有許多也將因為肝病破壞引起的永久性的肝細胞損傷,導致疤痕(肝硬化)。

應對方法

1.加強營養,供給高維生素、高糖飲食。

2.預防和及時控製感染。

3.激素。

4.護肝。

5.重型病例除上述治療外可靜脈使用護肝藥(肌甘、肝太樂、輔酶A等)其他支持療法,黃疸嚴重者加用中藥利膽。

家庭護理

兒童病毒性肝炎,主要以甲型居多,乙型次之,丙肝與混合感染也有所見。

由於兒童的脾胃功能、物質代謝功能均較弱,免疫功能尚不完善,但某些肝病兒童,盡管肝功能已正常,或者僅為乙肝病毒陽性攜帶者,但仍長期食欲不振、麵色萎黃、體重不增反降的寶寶,可以酌情選用以下飲食調養方:

1.綠豆粳米粥進行調養。有補脾和胃,清熱解毒,保肝的功效。適宜於小兒肝炎恢複期治療。

2.給新生兒勤喂一些葡萄糖水。

維生素C,每次5毫克日服三次,強的鬆激素一次2毫克日服二次,服中藥利膽湯。

3.爭取喂哺母乳。注意維持寶寶體溫,避免著涼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經過耐心喂養和護理,需4~6周就會痊愈。

新生兒粉刺

症狀表現

痤瘡俗稱“青春痘”,可以分為普通痤瘡和新生兒痤瘡。多分布於雙頰、額頭,以粉刺、膿皰為主要表現,偶有癢感。大多可自然痊愈,部分患兒留有輕微凹陷性瘢痕。

產生原因

與母體雄激素水平過高、局部皮脂分泌旺盛有關,並可能伴有多毛症。家庭中有痤瘡多發情況:

1.父母中有一方或雙方具有汗腺、皮脂腺發達或有痤瘡瘢痕者。

2.第二性征明顯及毛發分布廣而濃密。

3.伴有入眠障礙。

4.痤瘡嚴重的病例多有家族史,大多數父母年輕的時候亦有較重的痤瘡皮膚疾病史。

並發症

如忽視治療,或用手去擠壓寶寶麵部皮疹,極易繼發細菌感染,引起化膿,使病情加重,形成結節、囊腫,甚至疤痕。

應對方法

1.一般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注意做好寶寶麵部的清潔工作。用溫水及溫和的潔麵乳洗臉,避免過度食用油膩性食物,飲食宜清淡,不要用手擠壓粉刺。

2.對於寶寶的局部及全身皮膚,應該慎用皮質類固醇類藥物,可以使用維甲酸類、過氧化苯甲酰和抗生素類。對於全身的治療,可用抗生素和鋅製劑等。

新生兒痤瘡在寶寶6個月至2歲期間即可自行消退,通常不需特殊治療,嚴重病例為預防瘢痕形成需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家庭護理

1.防止擠捏,適當治療。若發現寶寶麵部長有青春痘時千萬不可用手去擠捏。可外用硫黃製劑,以促使皮脂分泌暢通。出現炎性膿瘡時,點克林黴素痤瘡水液,可減少脂酸形成,消除炎症。如果感染嚴重,應在皮膚科醫生指導下,合理應用抗生素類藥物治療。

2.注意寶寶皮膚衛生。每天給寶寶用溫水洗臉,擦點寶寶香皂,輕輕搓洗後衝淨,用潔淨柔軟幹毛巾吸幹臉上的水。

然後擠點乳液塗在寶寶臉上以滋潤皮膚。

3.多讓寶寶喝白開水。不喂糖水或其他飲料,注意寶寶大便通暢,防止便秘。

4.注意膳食平衡。少給寶寶吃糖果及甜食,不吃高脂肪及辛辣食物,多吃些新鮮蔬菜及水果,這樣有利於增加乳汁的營養,寶寶吃了這樣的乳汁,有利康複。調節母體的雄激素水平,注意新生兒的麵部清潔。新生兒痤瘡與媽媽內分泌有關,一般6個月以後會好轉,如果有炎症,還是要用藥。平時用清水洗臉就可以,用藥在局部塗抹。

新生兒臍炎

症狀表現

在胎兒出生以前,臍帶是孕媽媽供給胎兒營養和胎兒排泄廢物的必經之路,待胎兒娩出後,在新生兒臍根部結紮,剪斷。

一般在新生兒出生後3~7天,臍帶殘端脫落,因為臍帶血管與新生兒血液相連,如果保護不好,會感染而發生臍炎,甚至造成敗血症危及生命,所以要精心護理。

1.當新生兒出現臍帶根部發紅,或脫落後傷口不愈合,臍窩濕潤、流水等現象,這便是新生兒臍帶發炎的最早表現。

以後臍周圍皮膚發生紅腫,臍窩有漿液膿性分泌物,帶臭味,臍周皮膚紅腫加重,或形成局部膿腫,敗血症,病情危重會引起腹膜炎,並有全身中毒症狀:發熱、不吃奶、精神不好、煩躁不安等。

慢性臍炎時局形成臍部肉芽腫,為紅色腫物突出、常常流黏性分泌物,很久都不能治愈。

2.臍帶輕度發炎時,僅在脫落的創麵有少量黏液或膿性分泌物,周圍皮膚發紅。如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病情會迅速發展,出現臍部膿腫,並殃及大部分腹壁,同時可伴有發熱、哭鬧、嘔吐、拒食等表現。

產生原因

新生兒的臍帶殘段,一般約在出生後3~6天即幹燥脫落,在此期間臍帶受到汙染及尿液浸漬,或接產時對臍帶消毒不嚴,均可使臍帶被細菌感染而發炎。

並發症

一般來說,有的新生兒臍炎會繼發膿毒敗血症或破傷風。

應對方法

1.初期。用青黴素80~160萬單位、0.25%~0.5%普魯卡因10~20毫升,在臍孔周圍封閉;用5%碘酊塗擦臍部。

2.臍孔形成瘺管時。用消毒藥液洗淨其膿汁,塗注碘仿醚或碘酊。有膿腫時,須切開排膿。

3.臍帶發生壞疽時。必須切除臍帶殘段,除去壞死組織,並用消毒藥液對患處進行清洗後,再塗以碘仿醚或5%碘酊。

4.應對其使用抗生素。防止全身性感染。

家庭護理

1.進行此項操作時請注意保暖,室溫在23℃~24℃,最好選擇在29℃~31℃的輻射床上進行,避免臍部暴露在外的時間過長,一般在5~10分鍾,操作前洗手,避免冷手直接刺激患兒皮膚。

2.改變不良衛生習慣,加強人們的衛生保健意識,臍部有汙染應及時清洗消毒,保持臍部幹燥、清潔。

3.勤換尿布,避免尿液汙染臍部,每次為寶寶沐浴後用無菌幹棉簽把臍凹水吸幹。

4.重視臍部護理,一旦發現臍部有滲膿滲血,不能疏忽大意,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缺氧、缺血性腦病

症狀表現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是指由於圍生期窒息、缺氧所導致的腦缺氧缺血性損害,臨床出現一係列神經係統異常的表現。常見於嚴重窒息的足月新生兒,或者是圍生期腦損傷的最重要原因。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症狀大多在出生後3天內出現,症狀輕重不一,主要表現有以下幾方麵:

1.意識障礙。如過度興奮、反應遲鈍、嗜睡及昏迷等。

2.肌張力改變。在最早期肌張力可增加,後期及嚴重者肌張力減弱或鬆軟。

3.原始反射異常。會出現擁抱反射活躍、減弱或消失,吸吮反射減弱或消失。

4.驚厥。中度以上通常有驚厥現象出現,常在出生後12~24小時出現,最遲72~96小時出現。可以是明顯的肢體抽動或隻是麵部肌肉抽搐、吸吮動作異常、眼球凝視或出現呼吸暫停。

5.顱內壓增高。通常在出生後4~12小時逐漸明顯,嚴重病例在出生後即可有顱內壓增高的表現,如前囟隆起、張力增加。

6.腦幹功能障礙。重症者出現瞳孔改變、眼球震顫和呼吸節律不整、呼吸暫停等。

產生原因

主要是圍生期窒息、缺氧所致。宮內窘迫和分娩過程中或出生時的窒息是主要的病因。

腦部病變依窒息時間和缺氧缺血程度而定。

並發症

嚴重者可導致新生兒早期死亡,幸存者多留有神經係統損傷的後遺症,如智力低下、腦癱、癲癇、共濟失調等。

應對方法

本病的預防重於治療。主要在於預防圍產期窒息的發生,要不斷提高技術,及時處理宮內窘迫,盡快結束分娩。出生後窒息的寶寶要及時進行複蘇,以減少缺氧缺血引起的腦損傷的發生。

1.一般治療。保持寶寶安靜、吸氧、保暖、保持呼吸道通暢。糾正酸中毒。如果是患有凝血功能障礙的寶寶,可給予維生素K15毫克/天,或輸鮮血或血漿。及時糾正低血糖、低血鈣等。

2.重症監護。進行心肺、血壓、顱內壓及腦電監護,嚴密觀察體溫、呼吸、神誌、瞳孔大小、前囟情況及有無早期驚厥的情況。維持血氣和pH在正常範圍。當出現心功能不全和休克時要及時處理。

家庭護理

1.保持呼吸道通暢。呼吸道通暢是氣體交換的保障。因此,對於出生後的新生兒,應該首先觀察呼吸道是否通暢。

2.導管吸出。如果呼吸道有分泌物,用適宜的導管將其吸出,我們采用旋轉式快速低壓吸引,以減少對呼吸道黏膜的刺激。

新生兒低血糖症

症狀表現

新生兒低血糖症,主要是指凡血糖低於2.2毫摩爾/升(40毫克/分升)的新生兒,不論是足月兒還是出生時的低體重兒。此種病症的發病率,在足月兒中占0.1%~0.3%,在早產兒約占4.3%。

新生兒發生低血糖時有的出現症狀,有的無症狀。低血糖的臨床表現為精神萎靡、嗜睡、多汗、麵色蒼白、無力、哭聲弱、喂養困難或有饑餓感、心動過速等,繼而出現煩躁、震顫、眼球異常轉動、陣發性青紫、驚厥、昏迷、呼吸不規則或暫停等。臨床表現可能與腦的葡萄糖供應不足有關,低血糖時間越長,對腦部的影響越大。

產生原因

早產兒和小於胎齡兒肝糖原儲備不足,是引起低血糖的主要原因,也與糖原異生功能低下、胰高血糖素反應遲鈍有關。新生兒患病時易發生缺氧、酸中毒、低體溫和低血壓,使兒茶酚胺分泌增加,並出現無氧代謝,加速糖的消耗,使血糖降低。

並發症

持續低血糖可並發智力低下、腦癱、震顫、驚厥,昏迷等神經係統後遺症。

應對方法

1.對易發生低血糖的新生兒進行定時監測血糖,及早補充糖水或靜脈補液,保證足夠熱量的供給,並且注意保暖。

2.血糖低於2.5毫摩爾/升者,即使無症狀,也應開始治療。

3.對有此種症狀的寶寶均應該靜脈滴注葡萄糖液,首先用10%~15%葡萄糖5~10毫升/千克,然後用10%葡萄糖,每日60~80毫升/千克,或以每分鍾5毫升/千克的速度滴注葡萄糖液,維持血糖水平在2.2毫摩爾/升以上。

以後改用5%葡萄糖液,並逐漸減量。

4.患有重症低血糖症的新生兒需快速輸入葡萄糖,每分鍾15~20毫克/千克,如無效可試用腎上腺皮脂激素,靜脈滴注氫化可的鬆每日5毫克/千克,或口服潑尼鬆每日1毫克/千克,到症狀消失24~48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