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新生兒的健康養護(3 / 3)

也可肌肉注射胰高血糖素每日0.02~0.1毫克/千克,每4小時一次,以動用自身糖原。

家庭護理

及時哺乳是預防新生兒發生低血糖的重要一關。對足月兒來說,一般在出生後半小時即可哺乳,如無奶需多吸吮,及時糾正並使其維持正常血糖水平。對半乳糖血症寶寶,應停止給乳類食品,給不含乳糖飲食。

對亮氨酸敏感的寶寶,應限製蛋白質攝入量,對先天性果糖不耐受症的寶寶,應限製蔗糖攝入。對有糖原代謝病的寶寶,可堅持喂奶,以保證營養與能量。

新生兒顱內出血

症狀表現

新生兒顱內出血,指發生於新生兒期的顱內任何部位的出血。

1.腦出血包括原發性小腦出血,腦室內或蛛網膜下腔出血擴散至小腦,靜脈出血性梗死,及產傷引起小腦撕裂4種類型。

多見於胎齡小於32周、體重低於1500克的早產兒,或者是有產傷史的足月兒。

嚴重者除一般神經係統症狀外主要表現為腦幹症狀,如頻繁呼吸暫停、心動過緩等,可在短時間內死亡,預後較差,尤其是早產。

2.顱內壓增高、呼吸不規則、中樞神經係統的興奮和抑製症狀為主要特征。本病是新生兒圍產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按出血部位,可分為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實質出血、腦室內出血、混合型出血等。

3.新生兒顱內出血的表現隨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的多少不同而表現不一。一般來說在出生後2天內,小兒開始會出現煩躁不安、不吃奶、尖聲哭叫、嘔吐、抽筋、呼吸不規則、陣發性青紫、囟門飽滿、雙眼睜大,注視某一個方向。

如果出血不止,小兒出現嗜睡、或昏迷、麵色灰白、呼吸變慢或呼吸暫時停止、心率減慢,全身肌肉鬆軟,可有肢體癱瘓。

產生原因

1.產傷型。在分娩的過程中,胎兒頭部受到擠壓是產傷性顱內出血的重要原因,如胎頭過大、產道過小、產道阻力過大、急產、胎位異常、高位鉗產等,導致顱內血管撕裂、出血。多見於第一胎足月、體重較大的嬰幼兒。

2.缺氧型。窒息、缺氧缺血性腦病常導致缺氧性顱內出血,多見於早產兒。

缺氧時出現代謝性酸中毒,導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溢,多為滲血或點狀出血,出血量不大而出血範圍較廣且分散。

3.其他情況。新生兒的出血性疾病(如維生素K依賴的凝血、血小板減少等)及顱內先天性血管畸形可引起顱內出血。

快速擴容、補液滲透壓過高、機械通氣時吸氣峰壓或呼氣末正壓過高等醫源性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顱內出血的發生。

並發症

經常出現陣發性呼吸節律不整,及呼吸暫停、伴發紺。晚期還會出現驚厥及昏迷,麵色蒼白、前囟膨隆、雙眼凝視、瞳孔不等或散大固定光反射消失,極度嚴重者可死於產程中或出生後僅有微弱心跳,雖經積極複蘇最後仍無效。存活者常有神經係統後遺症。

應對方法

1.加強護理。保持安靜,減少移動,頭中位或右側臥位,頭肩略墊高30°。保持患兒體溫在35.5℃~36.5℃之間。出生時就有症狀者,宜推遲喂奶和供氧,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控製輸入液量,每日50~60毫升/千克。

2.控製出血。可進行肌肉注射,每天1次,連續3天。輸新鮮血漿或全血,每日10~20毫升/千克。維生素C、酚磺乙胺或6-氨基己酸。

家庭護理

1.嚴密觀察病情。注意體征的改變,如意識形態、眼症狀、囟門張力、呼吸、肌張力和瞳孔變化。定期測量頭圍,及時記錄陽性體征並與醫生取得聯係。

2.合理用氧。根據缺氧程度給予用氧,注意用氧的方式和濃度。病情好轉及時停用。

3.合理喂養。根據病情選擇鼻飼或吮奶喂養,保證熱量供給。

4.維持體溫穩定。體溫過高時應予以物理降溫,體溫過低時用遠紅外輻射床、暖箱或熱水袋保暖。避免操作後新生兒包被鬆開。

5.準時用藥確保療效。到用藥時間一定要按時用藥,不能耽誤。

新生兒顱內出血是新生兒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存活的小兒神經係統的後遺症也很常見,有智力低下、腦性癱瘓或癲癇等。

醫務人員建議對顱內出血的寶寶應注意保持室內安靜,避免驚動寶寶,醫療護理工作要輕柔、迅速,注意保暖、給氧。用止血藥控製出血,出血嚴重時可輸新鮮血或血漿。控製驚厥,降低顱內壓。呼吸衰竭時可用呼吸興奮劑或人工輔助呼吸,必要時請外科協助治療。

臍肉芽腫

症狀表現

臍肉芽腫是指在新生兒斷臍後臍孔創麵受異物刺激(如爽身粉、血痂)或感染,在局部形成小的肉芽組織增生。

1.臍肉芽組織表麵濕潤。有少許黏液或黏液膿性滲出物。

2.臍部稍腫脹,中央有一直徑0.2~0.5厘米肉芽組織增生,呈鮮紅色球形,表麵沒有黏膜被覆,經常有膿和血性分泌物,弄髒衣褲,很長時間都不能痊愈。並可刺激周圍皮膚,出現濕疹樣改變,甚至引起糜爛。

產生原因

臍帶脫落後,臍部遺留慢性感染創麵,是臍帶脫落後出現的一種組織增生,或因異物刺激(如用滑石粉等)而在臍內形成息肉樣小肉芽腫,也可能是由於腸管與肚臍相連、黏膜鼓起導致的。

並發症

臍肉芽腫,也可能引起流膿、出血等症狀。

應對方法

新生兒臍肉芽腫非常容易引起感染,從而引發炎症,此時需要立即送往醫院就醫處理臍部疾病。用酒精一日數次清潔新生兒患肉芽組織表麵,預後良好。

頑固的肉芽組織增生患兒,患處呈灰紅色,表麵有膿血性分泌物,可用硝酸銀燒灼或搔刮局部。但是肉芽長得比較大的話,就需要將肉芽整個先切掉。用線將肉芽根部係緊,由於血液流通被切斷了,數日後肉芽就會自行脫落。之後,再用硝酸銀溶液對患部進行消毒、處理,數日後就可以痊愈了。

家庭護理

1.護理臍帶時。父母可以把尿紙褲的前片放在寶寶肚臍下方的位置。也就是說,紙尿褲不要蓋到臍部,以免在寶寶排尿後,尿液濕到臍部創麵,刺激或弄濕臍帶的殘餘部分。當父母更換好寶寶的尿布後,用幹淨的藥棉來蘸酒精擦淨臍帶即可。寶寶的臍帶一定要自然脫落,父母不要心急用手指去拉、去挖,這樣反倒容易造成感染。

2.寶寶的臍帶脫落後。臍窩內常常會有少量滲出液,此時可以用75%酒精棉簽卷清臍窩,然後再在患處蓋上消毒紗布。在完成以上步驟之後,父母就要留心觀察了,看包紮的紗布外麵有無滲血,如果出現滲血,則需要重新結紮止血。若無滲血,隻要每天繼續用75%的酒精棉簽,繼續輕拭寶寶的臍帶根部就可以了。

感冒

症狀表現

感冒是寶寶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一個寶寶在一年之內往往反複感冒數次之多,尤其是嬰幼兒和學齡前兒童更加容易感冒。

1.寶寶感冒的輕重程度相差很大,輕者,大多數出現清水鼻涕、鼻塞、噴嚏或者伴有眼淚、輕微咳嗽、咽部不適。

一般3~4天便可以自愈。有時也伴有發熱、咽痛、扁桃體發炎以及淋巴結腫大。發熱可以持續2~3天或者1周。寶寶感冒時還會常常伴有嘔吐、腹瀉等情況。

2.重者,體溫高達39℃~40℃或更高,伴有畏寒、頭痛、全身無力、食欲減退,睡眠不安等全身症狀。

產生原因

寶寶處於生長發育的過程中,新陳代謝特別旺盛,加上寶寶喜歡運動,如果穿的過多就容易出汗,出汗時毛孔打開,若遇到冷風,就很容易感冒。

並發症

中耳炎、鼻竇炎、喉炎、氣管炎、支氣管肺炎。

應對方法

可以給寶寶服用抗生素,抗生素可以通過殺滅或抑製細菌成長而起到抗感染作用。治療感冒合並細菌性感染,一般需要用足量抗生素7~10天,而且每天要服藥2~4次。

家庭護理

1.讓寶寶充分休息。寶寶的年齡越小,越需要休息,待症狀消失後才能夠恢複自由活動。

2.按時服藥。就大多數感冒而言,多數是由於病毒所致,抗菌藥無效,特別是早期病毒感染,抗生素非但無效,濫用抗生素還會引起機體菌群失調,有利病菌繁殖,加重病情。

3.寶寶感冒發熱期,應該根據寶寶的食欲及消化能力不同,分別給予流食或者麵條、稀粥等食物。喂奶的寶寶應該暫時減少次數,以免發生吐瀉等消化不良症狀。

4.居室安靜,空氣新鮮,禁煙,溫度宜恒定不要太高或者太低、太濕,有喉炎症狀時更加應該注意,這樣才能使患兒早日康複。如果發熱持續不退,或者發生並發症,應及時去醫院診治,以免發生意外。

肺炎

症狀表現

肺炎是兒童時期的一種常見病,是目前引起5歲以下小兒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與一般肺炎不同,嬰幼兒肺炎有三大特點為:病情不典型、並發症多、死亡率高。

1.不同年齡、不同病原體所致的肺炎多有發熱,但是程度可從38℃左右的低熱到39℃甚至40℃的高熱。

2.較為頻繁,早期常為刺激性幹咳,以後程度可略為減輕;進入恢複期後常伴有痰液。

3.多出現在發熱咳嗽之後,患兒常常有精神不振、食欲減退、煩躁不安、輕度腹瀉或嘔吐等全身症狀。

4.患兒常常出現口周、鼻唇溝發紫症狀,而且呼吸加快,每分鍾可達到60~80次,可有憋氣,兩側鼻翼一張一張的現象,就說明有肺炎的可能,就要趕緊去醫院治療了。

產生原因

其病因隻要是寶寶喜歡吃過甜、過鹹、油炸等食物,導致食積滯而生內熱,痰熱盛,風寒是氣肺不宣,生肺炎。

小貼士

通過呼吸判斷肺炎的程度

防治肺炎,父母要特別留心觀察寶寶的呼吸情況。一是呼吸次數,二是看胸部的凹陷程度。

觀察新生兒的呼吸要在其安靜的狀態下進行。健康的新生兒安靜時的呼吸次數因年齡不同而有所差異,以每分鍾為例,2個月的寶寶的呼吸次數應少於60次;2~12個月的寶寶應該少於50次;1~4歲的寶寶應少於40次。

胸部凹陷主要是指寶寶吸氣時胸壁內陷的程度。如果寶寶咳嗽,並伴有呼吸增快,則為輕度肺炎;如果呼吸增快並且伴有胸部凹陷,則為重度肺炎;如果在上述基礎上還伴有不能喝水和紫紺,則為極重度肺炎。

並發症

膿胸、膿氣胸、肺大泡。

應對方法

小兒肺炎是臨床常見病,四季均已發生,以冬春兩季為多。如果治療不徹底,容易反複發作影響寶寶的正常發育。小兒肺炎的臨床表現為發熱、咳嗽、呼吸困難,也有不發熱而咳嗽重者。

1.口服用藥,一日3次。

2.痰黏稠不易咳出的患兒,可以吸痰或者用超聲霧化吸入,每次吸入10~15分,每日2~3次。

3.抗感染藥物的應用根據年齡、病情輕重,以往用藥情況,參考藥物敏感試驗、選擇適當的抗感染藥物。

4.對重者的治療,應以靜注或者靜滴為主。

家庭護理

1.勤開窗戶,以保證室內空氣流通。視為以18℃~20℃為宜,並且保持適當濕度約60%,以防呼吸道分泌物變幹而不易咳出。

2.應該保證寶寶的充分休息。患兒的需要一個安靜的休息環境,盡量減少探視。

媽媽不僅要有愛心,並且還要十分的細心,最好能夠將測體溫、換尿布、喂藥等一係列的操作集中起來一次做完,以免影響寶寶的休息。因為寶寶的哭鬧、活動會使缺氧的症狀更加嚴重,增加心髒及肺部的負擔,使寶寶康複的時間延長。

3.強化皮膚的護理。在寶寶發熱出時,會出比平時多的汗水,因此要及時為寶寶更換衣服,並用熱毛巾將寶寶的汗水擦幹。

與此同時,還應該經常讓寶寶變換體位,這樣可以減少寶寶肺部淤血,促進炎症吸收。除此之外,還可以輕輕地拍打寶寶的背部,以便於痰液順利排出。

4.不足水分。在飲食方麵,要求食用易於消化富含豐富水分、高熱量、高維生素的食物。高熱患兒應該多喂流質飲食,如牛奶、米湯、豆漿、蛋花湯、牛肉湯、果汁等;退熱後可以加半流質飲食,如煮爛的麵條、米粥、蛋羹等。

新生兒體檢

關於體檢

身體檢查的對象

體檢對於新生兒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兒童體檢的對象主要是7歲以下的寶寶。

身體檢查的次數

寶寶的年齡越小,體檢次數便應該越多。而且在體檢後還要對寶寶進行發育評價,發現缺點時應該及時地進行矯治,發現疾病時應該及時地進行治療。一般情況下,可以按照以下時間進行:

新生兒應該在出生後2、7、11、28天進行體檢,共4次。

在3、6、9個月和滿1周歲時各檢查1次,共體檢4次。1~3歲的兒童每半年檢查1次。3~7歲的兒童每年檢查1次。

身體檢查的內容

兒童身體檢查的內容主要包括問診、身體發育測量以及全身各係統的檢查。

問診

向新生兒的父母詢問出生年月日,計算實足年齡。

各年齡段問診重點

新生兒問診的重點是孕媽媽妊娠期間健康狀況、分娩情況,寶寶出生後一般健康狀況。有無窒息、黃疸輕重、嘔吐及驚厥史。

嬰幼兒期間的問診重點是喂養情況、輔食添加情況、斷奶時間、有無佝僂病早期症狀、寶寶會坐、爬、站、走的月齡;寶寶視力、聽力、語言發育情況;是否患過某急性傳染病及預防接種完成情況。

學齡前期間,對於寶寶的診斷重點主要集中於小兒神經係統的發育情況、飲食習慣、家庭情況以及寶寶在托幼機構的教養情況。

新生兒身體發育測量

體重測量

用標準人體秤測量,寶寶是穿褲頭、背心,冬季可穿衣測量,但是要除掉衣服重量。

身長測量

讓寶寶靠牆站立,用皮尺測量腳跟(脫鞋)至頭頂的距離,三歲以下的寶寶平臥測量,以厘米為單位。

頭圍測量

用皮尺圍繞過兩眉弓、枕骨凸繞頭一周即頭圍,以厘米為單位。

胸圍測量

皮尺過量乳頭及兩肩胛骨下緣繞胸一周即為胸圍,以厘米為單位。

體檢前的準備工作

確定好體檢醫院

一般寶寶所進行的第一次體檢的醫療機構可以是分娩所在醫院或者是所在地區的婦幼保健中心,在以後的每次體檢時,去所在的社區醫院就可以了。所以新媽媽在出院時要向醫生谘詢好42天後體檢的具體地方,以免日後手忙腳亂。

電話預約

父母在給寶寶辦理體檢事宜之前,應該先查詢好所確定的醫院的具體上班時間。因為有一些保健中心並不是每天都上班的。所以在此之前,可以電話詢問一下,他們一般在什麼時間給寶寶進行體檢。然後按照他們的時間前往,同時也要盡量避免高峰時段去醫院。

帶齊證件

需要帶的有:戶口簿、寶寶出生證明、父母的身份證、寶寶的病曆本等。有的還要求帶疫苗接種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