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新生兒的健康養護(1 / 3)

生病征兆及表情特點

哭鬧

哭是寶寶尋求幫助的唯一方式。新生兒哭時一般不流淚,因此難以知道他需要什麼。正常新生兒的哭,常是因為饑餓、口渴或尿布濕、環境溫度過低或過高引起的。哭還是寶寶的語言,正常新生兒每天總會哭幾陣的。假如他很安靜,不哭不鬧,反要引起注意,要判斷一下他的大腦發育是否正常。

呼吸

新生兒正常呼吸時不費勁,每分鍾40次左右。若呼吸少,有些快慢不勻,幅度時深時淺,隻要不伴有皮膚青紫或心跳減慢等現象,則屬正常。呼吸異常是指呼吸窘迫和呼吸暫停。

呼吸窘迫:呼吸很費勁,吸氣時胸廓的軟組織及上腹部凹陷,呼氣時發出哼哼的呻吟聲;呼吸時兩側鼻翼動。呼吸速率明顯增快(每分鍾60次以上)或減慢(每分鍾30次以下),常伴有皮膚青紫。

呼吸暫停:指病兒的呼吸停頓15秒以上,並且伴有麵色青灰、心跳減慢,早產兒發生率較高。

以上兩種情況都要引起注意,及時救治。

病現性黃疸症狀

新生兒在生後2~3天後大多出現黃疸,這是生理現象。但是,不少疾病能引起或加重黃疸。因此,當黃疸出現時,要區分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的。如果黃疸具備下列情況之一時,可能並非生理性:

1.新生兒在生後24小時內黃疸即相當明顯。

2.黃疸遍及全身,呈橙黃色,並在短期內明顯加深。

3.黃疸減退後又加深或生後2~3周仍很明顯。

4.大便顏色淡或呈白色,而尿色深黃。

5.全身狀況不正常:發熱,食欲不佳,精神不好,兩眼發呆。出現這些情況要及時治療。

嘔吐和漾奶

嘔吐是指乳汁自胃經口吐出,吐出時有較大的衝力,常伴有腹部肌肉的強烈收縮。

漾奶是指乳汁自食管或胃經口溢出,一般用力不大,並不伴有腹部肌肉的強烈收縮。

不論嘔吐或漾奶,都可能是喂

養方法不當,或食物攝入量過多引起的,也有可能是胃腸道功能紊亂或先天性腸閉鎖、食管閉鎖等疾病造成。

一般情況,隻要寶寶食欲好,日漸發胖,這就不要緊,但要注意喂養方法,喂奶後取右側臥位,防止吐出物吸入呼吸道。

如果出現嘔吐或漾奶的情況並伴有下列表現時,則應引起重視,請醫生檢查:

1.食欲減退,精神萎靡。

2.發熱或前囟飽滿。

3.體重減輕或有脫水表現。

4.嘔吐物帶血或呈黃綠色。

5.常吐泡沫狀液體或流涎。

6.腹脹或者可見到胃、腸的蠕動波形。

7.便秘或生後未排出胎糞者。

呻吟

如果新生兒因呼吸或心髒疾患,導致肺功能明顯紊亂,或因肺部有疾患,呼氣時有哼哼呻吟聲,這表示病情較嚴重。持續呻吟要比間斷呻吟病情更重,應毫不遲疑地送醫院診治。

腹瀉

母乳喂養的新生兒,每天大便可多達4~6次,外觀呈厚糊狀,有時稍帶綠色,多為金黃色稀便,是正常的。如果大便稀薄,水分多,為綠色稀便則為腹瀉;腹瀉嚴重者水分甚多而糞質很少。腹瀉的原因很多,病毒或細菌感染、喂奶量或乳中含糖量過多、受涼等均可引起。也有少數因對牛奶過敏或腸道缺少消化、吸收乳糖的酶所致。

食量過少時,新生兒大便的次數也可增多,稱為“饑餓性腹瀉”,這時大便較鬆、色綠,次數雖多但量少,應與其他腹瀉相區別。腹瀉應予以治療。

皮膚蒼白

皮膚和黏膜蒼白也是一種病態,原因有:

1.表淺血管收縮。見於環境溫度過低或寶寶有疾病的時候。

2.貧血因失血或溶血引起。出現這種情況也應加以治療。

身體發熱

發熱也是新生兒在細菌或病毒感染時的重要表現之一。常常是在吮奶時,媽媽感覺到寶寶口腔發燙,才知道寶寶生了病。可是寶寶感染後不一定都發熱,特別是出生體重輕或病情重的寶寶,甚至體溫低於平常。另外,如果環境溫度過高,也可使體溫上升,因此,不能單純看體溫判斷寶寶是否生了病。

體溫超過38℃必須看醫生,超過37.5℃則可多飲水、敞開包被,觀察體溫變化是否由於疾病所致。

新生兒驚厥

新生兒驚厥具有典型的抽搐症狀,有時隻表現為:

1.兩眼凝視、震顫或不間斷地一直眨眼。

2.口部反複地做咀嚼、吸吮一類的動作。

3.呼吸不規則、暫停並伴有皮膚青紫。

4.麵部肌肉抽動。

5.少數新生兒表現為:全身或一側肢體肌肉,一陣陣地抽顫或肌肉持續緊張。

驚厥是一種神經係統症狀,但不一定都是腦子裏有病,它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如發高熱、水電解質紊亂、先天性心髒病引起腦缺氧、核黃疸、敗血症等。一旦發生,要及時就醫,查清原因,及時處理,切勿延誤。

新生兒在睡眠時,出現手指、足趾小抽動,醒後又一切正常,這不要誤認為驚厥。

皮膚青紫

皮膚呈青紫色即為病變。新生兒剛出生時,由於生活環境驟然改變,心肺功能需要調整,皮膚有些青紫,但在出生20分鍾以後應逐漸消失,如不消失,則可能是病態。

引起新生兒皮膚青紫的原因很多:單純青紫多為青紫型先天性心髒病,有些患有先天性心髒病的患兒皮膚呈灰色。

陣陣發青則由於中樞神經係統疾病或嚴重感染所致。另外,環境溫度低時,寶寶會發生唇部及四肢末端青紫,經保暖可隨之消失。有的寶寶在宮內受壓,局部淤血,出生後麵部會有紫色斑,稱“損傷性出血”,生後可逐漸消失,不用擔心。

接種疫苗

卡介苗的接種方法

新生兒卡介苗的接種方法是:

生後1~2天,便要接種卡介苗。接種卡介苗後接種處的皮膚要注意保持清潔,應該每天換襯衣,以防局部混合感染。

接種卡介苗一般無不良的全身反應,種後3~4周,局部可能發生較硬的紅腫,裏麵逐漸出現膿液,紅腫上可能有個小白點,以後結痂,且逐漸幹枯。

1~2個月後大部分便愈合,但會留下瘢痕,反應較重的可能發生破潰流膿,腋下淋巴結腫大,局部紅腫。破潰時用消毒紗布敷蓋,若寶寶發熱,接種處周圍紅腫厲害,應該立即前往醫院就醫。

如果接種後無反應,則說明接種未成功,需做結核菌素試驗。若結核菌素試驗呈陰性,應重新接種卡介苗。接種卡介苗是為了預防結核病。

乙肝疫苗的接種方法

乙肝疫苗接種的方法:

即出生後24小時內第一次接種,30~40天後(滿1個月時)接種第二次,5~8個月後(一般在6個月時)接種第三次。乙肝疫苗是提純的乙肝表麵抗原,屬於滅活疫苗。

接種第一針乙肝疫苗後,隻有30%的人能夠產生乙肝表麵抗體,而且抗體效果很不穩定;接種第二針後,能有90%的人產生抗體;到接種第三針後,抗體的陽性率方可達96%以上,並且抗體效果會維持在較高的水平。

所以,父母必須記住要給寶寶接種3次乙肝疫苗,尤其是第三次接種與前一次間隔時間較長,千萬不要忘記,以保證疫苗的有效性。

接種乙肝疫苗後寶寶一般沒什麼明顯反應,有的寶寶會有輕微發熱,這屬正常反應。

新生兒常見病防治

新生兒溶血病

新生兒溶血性疾病主要指,因為母嬰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病。

症狀表現

新生兒的溶血性疾病,主要包括同族免疫性溶血、紅細胞先天性的缺陷(紅細胞膜、紅細胞酶和血紅蛋白異常)以及紅細胞免疫所引起的溶血症狀。

新生兒溶血病是指母嬰血型不合(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所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

病情輕重取決於溶血的程度,溶血的輕重則是取決於進入胎兒體內抗體的多少。

因此,本病的臨床表現差異很大。輕者進展緩慢,全身影響狀況小,重者病情進展很快,還會出現嗜睡、厭食,甚至發生膽紅素腦病或死亡的現象。

產生原因

新生兒同族免疫性溶血,是由於母體存在與胎兒血型不兼容的血型抗體(IgG)引起。

因為胎兒紅細胞進入母體循環,當母體缺乏胎兒紅細胞所具有的抗原時,母體就會產生相應的血型抗體,此抗體通過胎盤進入胎兒循環,則會引起胎兒紅細胞凝集、破壞。

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多發生於O型血孕媽媽所生的A型或B型血的寶寶。

因為O型血孕媽媽中的抗A、抗B抗體IgG,可通過胎盤屏障進入胎兒血循環。

理論上如果說孕媽媽是A型血,胎兒B型或AB型血,或者孕媽媽是B型血,胎兒A型或AB型血,這樣也有可能發病。

並發症

可出現黃疸貧血高膽紅素、血症膽紅素腦病等並發症。

應對方法

1.提早分娩。孕期越長,孕媽媽產生的抗體便越多,對胎兒造成的影響也就越大故應提早分娩。但應盡量在胎肺成熟時分娩。

2.宮內換血。以此糾正胎兒貧血,但操作時應謹防感染和損傷胎兒及胎盤。

3.臍帶處理。胎兒娩出時,應盡量減少臍血流入胎兒,避免更多致敏的紅細胞和抗體損害新生兒。剪斷臍帶時,臍帶殘端宜留5~6厘米,滴上1:5000的呋喃西林溶液,並用無菌紗布包紮,保持濕潤,以備換血。

家庭護理

1.遇Rh陰性未免疫的孕媽媽的第一胎娩出Rh陽性新生兒,應該在72小時內一次肌注300微克抗D免疫球蛋白,以便能夠中和進入母體中的D抗原,在孕媽媽發生羊膜腔穿刺或流產後也需要對其進行注射。

2.避免不必要的輸血可減少本病發生率。

3.輕型病例隻需補充葡萄糖即可,無需作特殊處理,寶寶即能夠很快地痊愈,重型病例在出生後及時治療也能很快好轉,成長後與正常兒無差別。

黃疸

症狀表現

新生兒黃疸主要是指,新生兒期由於膽紅素代謝情況異常,而引起的血中膽紅素升高,進而導致新生兒出現皮膚、鞏膜以及黏膜黃染的現象的產生。

如果用肉眼對其進行觀察的話,成熟兒的比例占50%左右、未成熟兒中80%左右的比例,均會患有此黃疸症狀。

如測定血中膽紅素濃度,則不論是未成熟兒還是成熟兒,在其出生後數天內均可發現膽紅素濃度超過34微摩爾/升。

產生原因

新生兒黃疸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大類。其中病理性黃疸以間接膽紅素升高為主,病情嚴重者可因脂溶性遊離膽紅素增加而透過血腦屏障,引起嚴重腦細胞損害即膽紅素腦病。

生理性黃疸主要是由於新生兒體內產生膽紅素過多,而肝轉化、排泄膽紅素能力差,致使膽紅素堆積於血中發生黃疸。

並發症

本病的轉移情況與黃疸性質的強弱、治療以及對其的護理有關,可能會出現陽黃、陰黃、急黃等性質不同,輕重也有差別。急黃若熱毒熾盛內陷心包或大量出血可出現肝腎陽氣衰竭之症;陽黃久治不愈則可轉為積聚鼓脹。

應對方法

最近有一種最新的機器,稱為“新生兒黃疸計”,可用來檢查黃疸的程度。

如果測量的值過高,便要進行抽血檢查,以測量血液中膽紅素的含量。如果含量超過標準,就要采用照光治療。

1.新生兒黃疸計所作的檢查。是使用像手電筒一樣的燈,接觸寶寶的額頭,寶寶不會有任何的疼痛。醫院會對所有新生兒進行黃疸檢查,但也有些醫院,隻對疑似有黃疸症狀的嬰幼兒作檢測。

2.進行照光治療。需要將寶寶身上的衣服全部脫下,並為他戴上具有保護作用的眼罩,再用一定波長的光照射寶寶的全身,以便分解沉澱在皮膚下的膽紅素,使其溶解後排出體外,進而達到讓黃疸消退的作用。一般照射的時間為6~8小時,但有些需要12小時,甚至更長。當要喂奶時,則會暫停照光治療。剛出生的寶寶,在醫院接受照光治療時,媽媽可能會感到不安,但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要太擔心。

家庭護理

了解黃疸程度

1.觀察皮膚。根據患兒皮膚黃染的部位和範圍,估計血清膽紅素,判斷其發展速度。

2.光照療法護理。

3.耐心喂養患兒。黃疸期間常表現為吸吮無力,護理人員應按需調整喂養方式,如少量多次、間歇喂養等,保證奶量攝入。

嚴密觀察

1.觀察生命體征。像體溫、脈搏、呼吸及有無出血現象,尤其在藍光照射時,應加強監測次數、注意保暖、確保體溫穩定,及時發現呼吸變化並積極處理。

2.神經係統方麵。主要觀察患兒哭聲、吸吮力和肌張力,從而判斷有無核黃疸情況發生。

3.觀察大小便情況。大小便次數、排量及性質,如存在胎糞延遲排出的狀況,應予灌腸處理,促進大便及膽紅素排出。

4.處理感染灶。觀察皮膚有無破損及感染灶,臍部是否有分泌物,如有異常及時處理。

5.補液。合理地安排補液計劃,及時地糾正酸中毒。並且根據不同補液內容調節相應的速度,切忌快速輸入高滲性藥物,以避免血腦屏障暫時開放,使已經與白蛋白聯結的膽紅素也可以進入到腦組織。

健康教育知識

1.家長要了解病情,並且取得嬰幼兒的配合。

2.對於新生兒溶血症,作好產前谘詢及預防性服藥。

3.發生膽紅素腦病者,應該十分注意後遺症的出現,給予新生兒康複治療和護理。

4.假如為母乳性黃疸,可繼續母乳喂養,如吃母乳後仍出現黃疸,可改為以隔次母乳喂養,逐步地過渡到正常的母乳喂養。若黃疸狀態仍然嚴重,患兒身體情況很差時,可以考慮暫時停止母乳喂養,黃疸消退後再恢複母乳喂養。

5.若為紅細胞酶缺陷者,需忌食蠶豆及其同類製品,患兒衣物保管時勿放樟腦丸,並注意藥物的選用,以免誘發溶血。

具體還要看醫院醫生的診斷,家長應該重視這種黃疸的危害,盡早治療,以免影響寶寶的正常發育和對身體帶來的傷害。一般來說,生理性黃疸黃疸比較輕,血液中膽紅素濃度較低,不會影響新生兒智力。病理性黃疸並不是全部對新生兒智力有影響。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病理性黃疸,當血液中膽紅素濃度超過340微摩爾/升時,血液中間接膽紅素可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組織,影響腦細胞的能量代謝,腦細胞因能量不足有變性壞死,其中以大腦基底節、下丘腦及第四腦室底部黃染明顯,此病變稱為核黃疸或膽紅素腦病。因此,在新生兒出現黃疸時,我們可以喂葡萄糖水幫助退黃。黃疸較重時,應及時將患兒送往醫院治療,防止核黃疸的發生,避免影響小兒的智力發育。

新生兒窒息

症狀表現

新生兒窒息是指新生兒因缺氧,發生宮內窘迫及娩出過程中引起呼吸、循環障礙。在生後1分鍾內,遲遲不出現自主呼吸,但心跳仍存在。窒息是新生兒最常見的病症,也是新生兒死亡及傷殘的主要原因。

新生兒窒息的症狀,可分為輕度窒息及重度窒息兩種:

1.輕度窒息表現為呼吸淺表而不規則或無呼吸,哭聲輕或經刺激時才有哭聲,皮膚青紫、患兒無力,但肌肉張力尚能保持,刺激反應較差,心率正常或稍慢,每分鍾80~1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