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新生兒的日常護理常識(1 / 3)

新生兒護理要點

向醫生了解情況

在寶寶出生後3~7天就可以出院回家了。產科的醫生對孕媽媽在產時和產後的情況是十分清楚的,媽媽在出院前,應該向醫生詳細了解寶寶在出生前後的情況,以及回家後應該注意的問題。

出生時的情況

要及時向醫生了解寶寶出生時有無缺氧、窒息、產傷;寶寶出生時的身長、體重和頭圍大小,身體有無畸形等。

出生後的情況

寶寶出生後醫生檢查的情況怎樣?有沒有發現什麼畸形或發育不良?是不是早產兒或低體重兒?出現了黃疸沒有?應該進行的新生兒遺傳代謝病篩查、聽力篩查、新生兒神經行為測定做了沒有?結果怎樣?有沒有問題?乙肝疫苗和卡介苗預防注射打了沒有?寶寶是不是“高危兒”?出院後什麼時候到醫院來檢查?等等這些問題都要問個清楚。

新生兒的皮膚清潔

正常新生兒的皮膚柔嫩,表麵的角質層薄,皮層下毛細血管豐富,因此皮膚呈玫瑰紅色。

初生時,新生兒皮膚表麵覆蓋一層灰白色的胎脂,是由皮脂腺分泌的皮脂等組成的,具有保護皮膚、防止感染等作用。

出生後數小時,胎脂開始逐漸被皮膚吸收,一般不要人為地用水洗去或用紗布等東西將它擦去,如果頭頂部胎脂較厚可擦一點植物油待其幹燥脫落即可。有的新生兒初生時臉好像有些腫,進入這段時間,臉部水腫一般已消失。胎毛通常在生後一周開始脫落,給新生兒洗澡時可看到水中漂著許多細絨毛。

在生後的10~15天中,全身皮膚會呈現幹燥、魚鱗狀紋路,以後會脫皮,臍帶一般已經脫落。

有的新生兒起初頭上長有黑發,但不久就陸續脫落,這是正常的,新的頭發一般會遲些長出來,這與胎毛是完全不同。

新生兒皮膚很嬌嫩,局部防禦機能差,故很容易受損傷,且受傷處也容易成為細菌入侵的門戶,輕則引起局部感染發炎,重則可能擴散至全身,如引起敗血症。

因此,這段時期的新生兒皮膚的清潔衛生很重要,頭、頸、腋窩、會陰部及其他皮膚皺褶處應勤洗並保持幹燥,以免發生糜爛。

每次換尿布後,特別是在大便後,應以寶寶護膚柔濕巾清潔臀部,再用護臀霜塗抹,以防止發生尿布疹(即紅臀)。

臍帶脫落後的寶寶,夏天要每天至少洗1次澡,最好每天洗2次;冬天可每2~3天洗1次澡。

抱新生兒方法

腕抱是指將寶寶的頭放在媽媽左臂彎裏,以肘部護著寶寶的頭部,左腕和左手護著背和腰部,右小臂護著寶寶的腿部,右手護著寶寶的屁股和腰部。

1.在媽媽還沒完全習慣抱寶寶的時候,可以用毛毯將寶寶包裹起來再抱起,這樣就使人更放心。在包裹的時候,寶寶的手腳會不停地亂伸,注意不要太著急。

2.媽媽用前腕抱著寶寶的後背,注意順著寶寶彎曲的體型,以免其受到損傷。

3.可讓寶寶坐在媽媽的腰間。頸部結實的寶寶已經能夠支撐住自己的身體。

4.用媽媽的手和肘部穩穩地托住寶寶尚不結實的頸部。

如何給新生兒洗臉

麵對又小又軟的新生兒,父母應該如何清潔他們的小臉蛋呢?其實,隻要方法得當,你的寶寶就能展露出一張幹淨、漂亮、討人愛的小臉蛋。

環境因素

一般來說,父母可以利用每天給新生兒沐浴的時間來為寶寶的小臉蛋做清潔。

給寶寶清潔臉蛋時,一定要注意一下室內的溫度,最好能保持在25℃~29℃,水溫則盡量維持在37℃~40℃,並避免涼風直接吹到寶寶的臉上,以免感冒著涼。

避免交叉感染

父母在利用四角方巾幫寶寶做臉部清潔時,要注意避免重複使用同一個方巾邊角,以免交叉感染。

父母可以依照自己的習慣,以順時針或逆時針的方向,利用方巾的四個角,依序幫寶寶清潔右眼、左眼、右耳和左耳。

常見的感染性疾病

若寶寶的眼睛分泌物比較多,如果出現眼球紅、眼屎多的情形,那麼就有可能是受到了感染。

寶寶最常見的是中耳炎。一般情況下,還會伴有其他症狀,如感冒、發熱等,所以父母可以利用這些並發症狀來判別寶寶是否感染了中耳炎。另外,父母若發現寶寶一直用手去觸摸耳朵,可能是因為寶寶的耳朵出現痛或癢的情況,應當帶寶寶去醫院進行進步檢查。

寶寶鼻腔出現感染的情形比較少見,最主要的是新生兒上呼吸道感染,這時往往會出現流鼻涕、鼻塞等症狀。

至於口腔的常見感染,則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的鵝口瘡。一般來說,奶垢和鵝口瘡不太容易分辨,所以建議新媽媽可以在寶寶喝完奶後,觀察一下寶寶的口腔。

如果口腔內出現了小白點,可以試著用紗布輕輕擦拭一下,若隻是奶垢,一擦就會擦掉;若是鵝口瘡,會很難擦掉,用力擦還可能會出現流血的情況。

新生兒的五官清潔

寶寶的小眼睛

選擇一個寶寶專用的方巾,浸濕方巾的一角後將其卷在手指上,由內眼角到外眼角,輕輕地幫寶寶擦拭眼睛。

為了避免交叉感染,父母必須記清楚分別是用四角方巾的哪一個角,來清潔寶寶的右眼和左眼,千萬不要搞混。

寶寶的小耳朵

將四角方巾浸濕後擰幹,將方巾的其中一個角卷在手指上,再輕輕擦拭寶寶的外耳部位。

父母在清潔寶寶的耳朵時,為了避免導致交叉感染,必須避開使用幫寶寶清潔眼睛時用過的方巾兩角,分別利用另外兩角,幫寶寶擦拭右耳和左耳。

寶寶的小口腔

將紗布蘸濕,裹在手指上,輕輕幫寶寶擦拭舌頭和牙齦。

當寶寶喝完奶後,可以讓他再喝一點開水以起到清潔口腔的作用。如果寶寶不願意喝開水,則可以利用紗布幫助寶寶清潔口腔。需要特別提醒父母的是,清潔時父母的手不要太深的放入寶寶的口中,以免引起寶寶的不適。

寶寶的小鼻子

隻需要用方巾擦拭寶寶的鼻腔外側就可以了。如果寶寶的外鼻孔道出現鼻屎,則可以使用細棉花棒在寶寶的鼻孔外側稍微輕輕地轉一下,若擔心寶寶感到疼痛,可以在棉棒上蘸一點水。

在寶寶外鼻孔內的分泌物,大都會隨著每次寶寶所打的噴嚏而排出寶寶的體外。

一般來說,父母在清潔寶寶的鼻子時會感到比較困難,因為寶寶的鼻孔相對於成年人小很多。

所以,通常寶寶的鼻孔不用特別去處理,隻要在需要時,對寶寶的鼻孔外側進行清潔就可以了。

小貼士

不要對新生兒進行強光照射

出生前,新生兒在子宮中經過了9個月漫長的“暗”室生活,因此出生後,新生兒不能很好地適應光的刺激。新生兒是以睡覺的方式來逐漸適應光亮的環境的,如果用強光照射對新生兒照射,會給新生兒的身體造成一定的不適。

安撫哭鬧的寶寶

寶寶出生就會大聲啼哭,以後會一陣陣地哭。哭鬧,實際上是寶寶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涼了、熱了、餓了、寂寞了等等,寶寶都會哭,找到原因,使寶寶舒適了,寶寶就會停止哭泣。哭泣是寶寶的“語言”,所以了解寶寶的哭聲,並給予積極的撫慰和幫助,這對於寶寶的健康成長很有意義。

饑餓時

寶寶饑餓時,哭聲很洪亮,哭時頭來回活動,嘴不停地尋找,並做著吸吮的動作。

隻要一喂奶,哭聲馬上就停止。而且吃飽後會安靜入睡,或滿足地四處張望。

寒冷時

寶寶冷的時候,哭聲就會減弱,並且麵色蒼白、手腳冰涼、身體緊縮,這時應該把寶寶抱在溫暖的懷中或加蓋被子,寶寶覺得暖和了,就不會再哭了。

太熱時

如果寶寶哭得滿臉通紅、滿頭是汗,身上濕濕的,可能因為太熱了,隻要減少鋪蓋或衣服,寶寶就會停止啼哭。

尿床時

有時寶寶睡得好好的,突然大哭起來,好像很委屈,趕快打開被子,若尿布濕了,換塊幹的,寶寶就安靜了。尿布沒濕,那是怎麼回事?也可能是寶寶做夢了,或者是寶寶對一種睡姿感到不舒服,想換換姿勢可又無能為力,隻好哭了。

那就拍拍寶寶告訴他“媽媽在這兒,別怕”,或者給他換種睡姿,他又能接著睡著。

臍部護理

臍部是容易藏汙納垢之處,要仔細清洗。隱藏的髒物可以用油浸洗。幹燥的臍部同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一樣,清洗次數多少都沒有問題。

不同的是,此處的髒物隱藏得很深,不易清洗。每次在洗澡的時候可以用香皂清洗。如果在洗澡的時候髒物並不能徹底清洗幹淨,下次再洗澡之前,可以先用橄欖油或者寶寶潤滑油滴到臍部浸泡片刻再洗澡,這樣,髒物就會清洗得一幹二淨。

眼睛護理

分娩過程中,胎兒通過產道時,眼睛易被細菌汙染,所以出生後要注意眼部護理,一般用0.25%的氯黴素眼藥水滴眼可起到預防作用,每日2~3次。如有分泌物可用幹淨小毛巾或棉簽蘸溫開水,從眼角由內向外輕輕擦拭。

口腔護理

新生兒口腔黏膜薄嫩,不宜擦拭。如果發現口腔黏膜有白色豆腐渣樣分泌物附著,則可能患了鵝口瘡,可用棉簽往口腔黏膜塗紫藥水或製黴菌素液,每日塗3~4次,看不到白色豆腐渣樣分泌物後,再繼續塗4~5天,才能根治。

睡眠護理

在新生兒期,寶寶除哺乳時間外,幾乎全處於睡眠狀態,新生兒每天約需睡眠20小時以上。睡眠的數量和質量某種程度上決定這一時期他的發育良好與否。因此,做好寶寶睡眠護理工作也很重要。

創設好睡眠環境

室內的溫度最好能夠維持在16℃~23℃,空氣相對濕度在50%~60%。臥室要安靜、清潔、通風,但不能有穿堂風。夏季要開窗戶,開窗不會使寶寶受涼,相反還能使室內空氣新鮮。但不能開空調或電風扇。

如果小寶寶睡涼席,要注意安全,可在涼席上麵鋪一層布、薄被、毛巾被等,不要讓涼席紮著寶寶。如果是冬天,則一定要注意保暖,如果家裏沒有暖氣,一定要采購一些保暖設施,如暖水袋、電熱器等。相比較而言,春秋兩季新生寶寶的睡眠護理要容易一些。

新生兒睡眠不穩的處理

正常情況下新生兒每天有18~20小時是在睡眠中,可有些新生兒睡眠卻總遇到問題,如人們通常所說的“夜哭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