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父母必讀
新生兒臥室必備條件
寶寶從醫院回到家中後,完全可以生活在父母原來居住的房間裏。
對於房間室溫不一定要求十分嚴格,感覺熱了少蓋點,冷了把被子暖暖就可以了。
有的書中寫到,對於寶寶來說室溫最好能夠保持在20℃,濕度最好保持在50%。
這些事情也不需要過分地刻意執行。剛出生的寶寶對噪聲很敏感。為防止被傳染上疾病,如有兩個條件相同的房間,寶寶的臥室最好不要讓外人進入。
有老鼠的地方,要消滅老鼠,同時屋內不要放能被老鼠食用的東西,也應避免讓貓進到寶寶的房間。
家中寶寶有哥哥姐姐的,應確認其是否已經接種完了百日咳疫苗。如未接種完,應盡早接種。1~2個月的寶寶如患了百日咳,可危及生命。寶寶百日咳通常都是因家中稍大一些的寶寶傳染而產生的。
房間麵積較小的家庭也應安裝上寶寶床,尤其住在公共住宅區,隻有一室一廚的家庭更是必要。這是因為寶寶所需的安全區隻存在於寶寶床的範圍內。
嬰兒床的選擇
現在的嬰兒床,邊框可上下移動,這種床還可起到防止大一些的寶寶墜床的作用。房間小,寶寶會在房間中到處爬,很危險。所以嬰兒床起到了一種保護屏障作用。為了保證安全,嬰兒床的圍欄要有一定的高度。
在床上鋪3~4層被子,寶寶站在上麵,圍欄的上緣必須高出寶寶的肩膀。另外欄杆的間隔以能通過成人手拳為宜,太寬的話,寶寶探頭時會夾住頭部比較危險。
新生兒指標的測評
在我國,絕大部分的醫院都會在寶寶出生後,給寶寶身體的各項指標進行評分。一般的家長都會對這個分數比較在意,因為它標誌著自己寶寶的發育水平。一般醫生會在寶寶出生後的1分鍾及5分鍾進行兩次測評,以了解寶寶的身體發育情況以及有無窒息或窒息的程度等情況。必要時10分鍾或1小時左右重複評估一次,以求最準確的測算出每個新生兒的身體發育狀況。
具體測評方法可參考:這5項分別用0、1、2分來表示,5項總分最高為10分。
這種評分是對胎兒在母體內生活,至娩出後到外環境中生活的生存能力和適應程度進行判斷,也為寶寶今後神經係統的發育提供了一定的預測性。家長其實不用過分的關注這個分數,尤其是分數在8分以上的寶寶,不是隻有滿分的寶寶才是健康的。一般根據1分鍾內評分可將新生兒分為無窒息的正常新生兒和有窒息的非正常新生兒,如果1分鍾內這5項身體狀況評分為8分或8分以上則屬於正常新生兒,無需任何治療,占新生兒總數的90%左右;如果1分鍾內評分為4~7分的新生兒則需要由醫生采取一些診治或救治的措施;0~3分則為重度窒息或新生兒處於危險的生存狀態,需要立即組織搶救。第一分鍾的評分可以全麵地判斷新生兒出生時的身體情況,第五分鍾的評分可以反映搶救後的效果以及幫助判斷預後。
新生兒的氣質
盡管新生兒時期還談不上有穩定的性格,但自新生兒降生以後,這些個別差異也就是與生俱來的氣質差異。可以把寶寶歸納為三種主要的氣質類型:
容易護理的寶寶
此類寶寶的行為有規律性,容易感到舒適,有安全感,容易適應,一般會對新的刺激產生積極的反應。
慢慢活躍起來的寶寶
很少表現出強烈的情緒,無論是積極的情緒還是消極的情緒。他們總是緩慢地適應新環境,開始時會有一些“害羞”和冷淡,但一旦活躍起來,就會適應得很好。
不易護理的寶寶
他們無論吃、睡或是從事活動都會表現得不規律,屬於情緒型的,對新事物往往有強烈的反應,對於外界的安全感較差。
新生兒的特點
呼吸特點
新生兒以腹式呼吸為主,每分鍾40~45次。
睡眠特點
在新生兒期寶寶除哺乳時間外,幾乎全處於睡眠狀態,寶寶每天約需睡眠20小時以上。睡眠的數量和質量某種程度上決定這一時期寶寶的發育良好與否。因此,做好新生兒睡眠護理工作也很重要。由於新生兒期的睡眠時間同正常的睡眠時間很不一樣,所以下麵便對新生兒的睡眠時間進行了講解。早期新生兒睡眠時間相對長一些,每天可達20小時以上;晚期新生兒睡眠時間有所減少,每天在16~18小時。隨著日齡增加,睡眠時間會逐漸減少。
小貼士
新生兒睡眠時的喂養
新生兒期是人生中睡眠最多的時期,平均每天睡眠16~17個小時,睡眠周期為45分鍾左右,因此在新生兒睡眠時不要進行過多的喂養,夜間睡眠時也要盡量減少喂養的次數。
早期新生兒睡眠時間大多不分晝夜,而晚期新生兒如果媽媽有意在後半夜推遲喂奶,一次睡眠時間可延長到五六個小時。但新生兒糖源儲備少,延長喂奶間隔,容易導致低血糖,所以新生兒期,喂奶間隔最好不要超過4小時。
睡姿特點
剛出生的寶寶自己無能力控製和調整睡眠的姿勢,他們的睡眠姿勢是由別人來決定的。寶寶初生時保持著胎內的姿勢,四肢仍屈曲,為使在產道咽進的羊水和黏液流出,出生後24小時內,可采取頭低右側臥位,在頸下墊塊小手巾,並定時改換另一側臥位,否則由於新生兒的頭顱骨骨縫沒有完全閉合,長期睡向一邊,頭顱可能變形。如果寶寶吃完奶經常吐奶,剛喂完奶後,要取右側臥位,以減少漾奶。一般每4小時左右,給寶寶調換一次臥姿。
剛出生不久的寶寶頸部肌肉長得不結實,自己還不能抬頭,所以,此期最好不采用趴著睡的姿勢,以免床鋪捂堵或漾奶而導致新生兒窒息。
排泄特點
新生兒一般在出生後的12小時便開始排胎便,新生兒的胎便呈深、黑綠色或黑色黏稠糊狀,這是因為胎兒在孕媽媽的子宮內吞入一定的羊水中的胎毛、胎脂、腸道分泌物而形成的大便,因此父母無須擔心。
3~4天後寶寶的胎便可以排盡,在吃奶之後,寶寶的大便逐漸呈黃色。吃配方奶的寶寶每天會排1~2次大便,而吃母乳的寶寶的大便次數則會稍微多一些,在每天4~5次。若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尚未見排胎便,則應立即請醫生檢查,看是否存在肛門等器官畸形。
平常在新生兒大便後應洗陰部,並擦幹。
新生兒第一天的尿量為10~30毫升。在出生後的36小時之內排尿都屬正常。
隨著哺乳攝入水分,新生兒的尿量逐漸增加,每天可達10次以上,日總量可達100~300毫升,滿月前後可達250~450毫升。
新生兒排尿的次數多,這是正常現象,不要因為新生兒經常排尿,就減少喂水量。尤其是夏季,如果喂水少,室溫又高,新生兒會出現脫水熱的現象。
尿布濕了應該及時地更換,會陰部要勤洗。並且要注意,每天早上,寶寶醒來,便給端大便。每次寶寶睡醒來,給端尿,在月子裏便給寶寶養成端大小便的習慣。這樣,以後就更容易護理。
體態特點
新生兒神經係統發育尚不完善,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是泛化的,缺乏定位性。
新媽媽會發現,當寶寶的身體某個部位受到刺激時,全身都會發出動作。清醒狀態下,寶寶總是雙拳緊握,四肢屈曲,顯出十分警覺的樣子;受到聲響刺激,四肢會突然由屈變直,出現抖動。
此時新媽媽會認為新生兒是受了驚嚇,其實這是新生兒對刺激的泛化反應,不必緊張。
新生兒頸、肩、胸、背部肌肉尚不發達,不能支撐脊柱和頭部,所以新手父母不能豎著抱寶寶,必須用手把寶寶的頭、背、臀部幾點固定好,否則會造成脊柱損傷。這也是減少新生兒溢乳的有效方法。
體溫特點
新生兒不能妥善地調節體溫,因為他們的體溫中樞尚未成熟,皮下脂肪薄,體表麵積相對較大而易於散熱,體溫會很容易隨外界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所以新生兒一定要定期測體溫。
每隔2~6小時測一次,做好記錄(每日正常體溫應波動在36℃~37℃),出生後常有一過渡性體溫下降,經8~12小時後便會漸趨正常。新生兒一出生便立即要采取保暖措施,可防止體溫下降,尤以冬寒時更為重要。
新生兒室內的溫度應該保持在24℃~26℃,新生兒保溫可采用熱水袋或用裝熱水的密封瓶,將其放在兩被之間,以寶寶手足暖和為適宜,在換尿布時,注意先將尿布用暖水袋加溫。無上述條件者,可將寶寶直接貼近成人身體保溫。
血液循環特點
新生兒出生後隨著胎盤循環的停止,改變了胎兒右心壓力高於左心的特點和血液流行。
卵圓孔和動脈導管從功能上的關閉逐漸發展到解剖學上的完全閉合,需要2~3個月的時間。
新生兒出生後的最初幾天,偶爾可以聽到心髒雜音。新生兒心率較快,每分鍾可達120~140次,且易受攝食、啼哭等因素的影響。
新生兒的血流分布多集中於軀幹和內髒,故肝、脾常可觸及,四肢容易發冷和出現青紫。
小貼士
新手父母須知
新生兒的心率波動較大,並且在新生兒出生後的1~2天,可以聽到心髒雜音,但這並不一定就是先天性心髒病,也可能與肺動脈導管有關。冬季節新生兒四肢溫度較低,手足容易青紫,這主要是由於血液分布不均引起的,以後可逐漸消失,故父母不必擔心。
出生一周的寶寶
出生1周後體重增加
在新生兒出生1~2周後,隨著哺乳量的增加,體重便漸漸恢複。此後,體重會不斷增加,據說出生後1個月左右時,平均每天約增長30克以上。不過盡管這樣,也不必每天量體重,每隔3天測1次體重即可。
如果是健康的新生兒,待健康檢查時再測體重。
臍帶自然脫落
新生兒肚臍上的臍帶,一般在出生1周後便會自行逐漸幹枯,變成黑褐色,最後即會自然脫落。有的新生兒臍帶脫落緩慢,請注意不要硬去自行把它摘掉。
臍帶初掉時創麵發紅,且皮膚稍濕潤,與受傷時相同,往外滲水。一旦被細菌感染,便會很容易使細菌侵入血液中,因而消毒以後,要用清潔藥布敷在上麵,並讓臍部經常保持幹燥。另外,要注意將尿布遠離臍部,因為新生兒撒尿會汙染臍部,使臍部無法保持幹燥。
如果新生兒臍部的傷痕長時間不愈合,且出現起疙瘩、並滲血水的情況時,應該及早的去醫院請醫生進行治療。
新生兒的呼吸方式
隨著胎兒娩出後的第一聲啼哭,觀察新生兒的呼吸,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新生兒一般采用腹式呼吸,吸氣時,胸部和腹部一起上提,吐氣時,腹部往回癟,這是新生兒呼吸的特點。如果新生兒呼吸時,胸部往上鼓,腹部往裏癟,鼻孔也往兩側鼓,呼吸困難並伴有輕微的呻吟時,要注意觀察。
新生兒脈搏是在脖子的側麵和腳跟處測量。脈搏數為成年人的2倍左右,1分鍾跳動120~140次,但是在新生兒哭鬧時,脈搏可達到每分鍾160次以上。
身體發育和內分泌
在出生時皮膚發紅的新生兒過一、兩周之後,就出現像洗海水澡時被曬過的那樣,脫掉一層薄薄的皮,這是十分正常的,無需擔心,也不用去管它。
從第四天到第七天,新生兒的乳頭常常發腫。不論男孩、女孩都是如此,甚至流出乳汁。這種現象在3周內便也會自動消失。
有的新生兒在乳頭和腋下之間長有米粒大小的副乳,不必管它。
有的女寶寶會從陰道裏流出類似牛奶那樣或者夾雜有血液的液體,這是受母體激素的影響而產生的,會自然痊愈。
有些新生兒在生後3~5天內會出現所謂一過性發熱,持續2~3個小時(體溫在38℃),一般認為是水分不足,可喂點涼白開水。牙床上也會出現白珍珠似的小白點,不要誤以為是長牙齒,這種小白點有的要持續3~4個月,但能自然消失,並且對於新生兒的健康也沒有什麼害處。
新生兒的大便
由母乳哺育的新生兒的大便的特征是散發甜酸氣味,而人工喂養的新生兒的大便則是腐臭氣味。有的新生兒1天要排便10~15次,也有的新生兒1天隻大便1次。大便的性質因新生兒而異,同是吃母乳的,有的大便黏糊糊的呈金黃色,有的則呈綠色並混有白色疙瘩或夾雜有黏液。
喂配方奶的新生兒有排白色大便的,也有排黃色的。隻要新生兒能正常生長,就不要拘泥於排泄物的形狀和顏色。
新生兒的睡姿
一般情況下,新生兒采用傳統的仰臥方法作為睡姿較為安全,特別是對於那些頸部不能挺直的新生兒,更不要采用俯臥的睡姿。
新生兒的感覺
聽覺
36.7℃~37.5℃是新生兒的正常體溫。新生兒的聽覺是很敏感的。如果你用一個小塑料盒裝一些黃豆,在新生兒睡醒狀態下,距他耳邊約10厘米處輕輕搖動,新生兒的頭會轉向小盒的方向,有的新生兒還能用眼睛尋找聲源,直到看見盒子為止。
如果用溫柔的呼喚作為刺激,在新生兒的耳邊輕輕地說一些話,那麼,新生兒也會轉向說話的一側,如換到另一側呼喚,同樣地也會產生相同的結果。
新生兒喜歡聽媽媽的聲音,這聲音會使寶寶感到親切,不喜歡聽過響的聲音和噪聲。
如果在耳邊聽到過響的聲音或噪聲,新生兒的頭會轉到相反的方向,甚至有時也會用哭聲來抗議。
為了使新生兒發展聽力,你在喂奶或護理時,隻要寶寶是醒著的狀態,就要隨時隨地和他說話,用親切的語聲和新生兒交談,還可以給新生兒播放優美的音樂,搖動柔和響聲的玩具,給予聽覺刺激。
視覺
新生兒剛剛出生後對於光線就很敏感,出生後1周時的視力為0.01~0.02,2~4周時,即能兩眼凝視光源,並且能夠追隨物體的中線。
新媽媽用手指在新生兒眼前10厘米的地方晃動,新生兒眼睛有時會隨著轉動。
但新生兒此時卻不能把頭與眼的動作結合在一起,當頭被動轉向另一側時,眼不能隨頭同時轉動,常常進行此動作時要慢一些。
新生兒對顏色也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對紅色和白色能夠區分,並隨之移動雙眼等。
因此,建議家長在新生兒期可給寶寶看一些顏色鮮豔的玩具,以刺激視覺的發育。
但要注意的是,玩具要多變換位置,以免引起寶寶斜視。
觸覺
這段時間的寶寶的觸覺已經很敏感,尤其是口、眼、前額、手掌和腳底,所以當輕觸寶寶口唇或口周皮膚時寶寶馬上就會出現吸奶動作並將臉轉向被觸的一側尋找觸碰物,這是新生兒的一種反射現象。
當你試圖想用手扳開寶寶的眼皮時,他就會把眼閉得緊緊的;但軀幹、大腿等部位的觸覺則比較遲鈍。
新生兒雖然已經有痛覺,但痛覺比較遲鈍,尤其在軀幹、腋下等部位的感覺更不敏感,因此,即使不小心把寶寶弄疼,他的反應也往往不明顯。新生兒對於溫度的感覺也是比較敏感的,能區分出物品溫度的高低,且對冷的感覺比對熱的感覺更敏感。
如新生兒能對溫度過高或過低的配方奶產生哭鬧等不舒服的反應,對剛換上的冷衣服以及尿濕的衣褲和尿布也會出現哭、鬧等不適的反應。可見新生兒皮膚對多種不適都能感覺出來,一旦出現哭、鬧、哼哼唧唧等不適反應,父母就應該檢查一下寶寶的各個部位包括衣服和尿布以便及時消除不良因素。雖然新生兒對溫度比較敏感並能對不適溫度作出諸如哭鬧等反應,但還無法自我抗拒外來的侵害,因此,如果給新生兒用諸如暖水瓶、電熱毯等取暖設備時一定要小心,最好用媽媽身體給寶寶取暖。
味覺和嗅覺
剛剛出生7天的寶寶有良好的味覺,從出生後就能精細地辨別食物的滋味。
給出生後隻有1天的寶寶喝不同濃度的糖水,發現他們對比較甜的糖水吸吮力強,吸吮快,所以喝得多,而比較淡的糖水喝得少;對鹹的、酸的或苦的液體有不愉快的表情。新生兒還能認識和區別不同的氣味。當開始聞到一種氣味時,有心率加快、活動量改變的反應,並能轉過頭,朝向氣味發出的方向,這種行為是寶寶對這種氣味有興趣的表現。
出生兩周的寶寶
新生兒的體重變化
出生第一周時,新生兒的體重大多數會出現暫時下降的情況,這是因為寶寶這時吃奶少,加上胎便和尿液的排出以及皮膚出汗和呼吸使一部分身體水分損失,在出生後2~4天會出現暫時性體重下降的現象,醫學上稱為“生理性體重下降”,一般下降不超過300克。
隨著寶寶吃奶量的不斷增加,寶寶的體重也會從第四天或者第五天開始逐漸回升,過1周即可恢複到出生時的體重。
新生兒的先天反射
所有健康的寶寶都具有一些本能的反射活動,可以幫助寶寶度過離開媽媽子宮的最初幾周。在寶寶生理和智力水平逐漸發育成熟、能夠進行更自覺的、有意識的活動後,這種先天反射就會消失。
保護眼睛和維持呼吸是兩種最容易引出的反射活動:如果你觸摸他的眼瞼,他就會閉上眼睛,如果你用大拇指和食指輕輕夾住他的鼻子,他就會用雙手做出掙紮的狀態。
兒科醫生也會測試新生兒的反射反應,它可以總體反映出寶寶的機體是否健全,神經係統是否正常。正常新生兒的代表性反射運動有下幾種:
覓食、吮吸和吞咽反射
當你用乳頭或奶嘴輕觸新生兒的臉頰時,他就會自動把頭轉向被觸的一側,並張嘴尋找。這種動作就是覓食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