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腹痛
正常腹痛
新媽媽分娩後,發生以小腹疼痛為主的病症,稱為產後腹痛,又稱兒枕痛。
產後1周小腹呈陣發性疼痛,1周以後自然消失,屬於子宮收縮複位生理現象,不是一種病症,故不用擔心。
血虛腹痛
分娩時流血過多或因身體虛弱,子宮失於氣血產生腹痛。主要症狀:小腹疼痛,綿綿不斷;惡露量少,色淡紅、清稀;或兼頭暈、眼花、耳鳴、身倦無力;或大便秘結幹燥,麵色萎黃。
調養不慎引起的腹痛
新媽媽在月子期生活起居不慎,過食生冷食物,腹部感冒風寒,用冷水清洗,精神不暢;或者產後站立、蹲下、坐、臥時間過長、過久不換體位,上述情況都可能引起淤血停留,導致下腹疼痛墜脹、腰酸、尾骶部疼痛。主要症狀:小腹疼痛,惡露量少,澀滯不暢,色暗紫常夾血塊。
產後痔瘡
產後痔瘡的概念
孕媽媽在懷孕晚期比較容易產生痔瘡的問題,尤其是在分娩的時候,會陰部的傷口有時會裂到肛門,進而導致肛門部位的靜脈曲張,產生壓迫血管,造成該部位血液回流不良,而形成痔瘡。
產後痔瘡的解決方法
勤喝水、早活動
由於孕媽媽產後失血,進而腸道津液水分不足,以致造成便秘,而勤喝水,早活動,可以增加孕媽媽的腸道津液水分,以起到增強腸道蠕動,預防便秘的作用。
多食粗纖維食物
少食辛辣、精細食物,多食粗纖維食物。一些新媽媽產後怕受寒,不論吃什麼都加胡椒,這樣很容易發生痔瘡。過多吃雞蛋等精細食物也可引起大便幹結且量少,使其在腸道中停留時間較長,不但能引起痔瘡,且對人體健康亦不利。
勤換內褲、勤洗浴
這樣做不但能夠保持新媽媽肛門的清潔,避免惡露刺激,還能促進該部位的血液循環,消除水腫,起到預防外痔的作用。
早排便、早用開塞露
產後應盡快恢複產前的排便習慣。一般3日內—定要排—次大便,以防便秘;新媽媽不論大便是否幹燥,第一次排便一定要用開塞露潤滑糞便,以免撕傷肛管皮膚而發生肛裂。如果新媽媽發生肛裂,應多食用含豐富纖維素和維生素的水果、蔬菜,防治便秘。
產後尿瀦留
產後尿瀦留的概念
尿瀦留是新媽媽在產褥期常見的不適病症,會給新媽媽帶來生理和心理上的諸多困擾。
一般來說,新媽媽在自然分娩後4~6小時內就可以自己排尿了,但如果在分娩6~8小時後甚至在月子中,仍然不能正常地將尿液排出,並且膀胱還有漲的感覺,那麼,就可能已經患上尿瀦留了。
產後尿瀦留包括完全性和部分性兩種,前者是指自己完全不能排尿,後者是指僅能排出部分尿液。產後尿瀦留不僅可能影響子宮收縮,導致陰道出血量增多,也是造成產後泌尿係統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產後尿瀦留的原因
1.新媽媽不習慣在床上排尿或者由於在分娩的過程中外陰受到創傷,懼怕疼痛而不敢用力排尿,導致尿瀦留。麵對此種情況,應首先幫助孕媽媽排除種種顧慮,循序善誘,鼓勵她下床排尿。
2.由於產程較長(尤其是第二產程)而孕媽媽又未能及時排尿,膀胱和尿道又都受胎先露壓迫,且時間過久,導致孕媽媽的膀胱、尿道黏膜充血水腫,張力變低而發生產後尿瀦留的現象。
3.腹壁由於妊娠時持久擴張,產後發生鬆弛,腹壓下降,無力排尿。如果孕媽媽在孕期多運動,加強腹肌鍛煉,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此種原因的患病幾率。
4.產後會陰側切或會陰撕裂造成外陰創傷疼痛,使支配膀胱的神經功能紊亂,反射性地引起膀胱括約肌痙攣而發生產後尿瀦留。
5.產前或產程中應用大劑量的解痙鎮靜藥,如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應用硫酸鎂、莨菪類等藥物,降低膀胱張力而引起尿瀦留。
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隻要適量用藥,便完全可以讓新媽媽避免患尿瀦留。
緩解產後尿瀦留的方法
1.多坐少睡,不要總躺在床上。因為長時間躺在床上容易使新媽媽降低排尿的敏感度,這就有可能阻礙尿液的排出。
自然分娩的新媽媽,可於產後6~8小時坐起來;剖宮產的新媽媽術後24小時即可以坐起。
2.聽流水聲。利用條件反射解除排尿抑製,使病人產生尿意。
3.熱水治療法。在盆內放上熱水,水溫控製在50℃左右,然後新媽媽直接坐在熱水裏浸泡,每次5~10分鍾,也可以用開水來熏下身,讓水汽充分熏到會陰部,注意要保持身體不接觸水,以免燙傷。
這兩種方法都可以促進膀胱肌肉的收縮,有利於排尿。
4.開塞露納肛法。利用排便促使排尿的神經反射原理,采用開塞露納肛,促使逼尿肌收縮,內括約肌鬆弛而導致排尿,效果快速。
在排尿前可采用按摩法刺激排尿,即將手置於下腹部膀胱處,左右輕輕按摩10~20次;排尿後還可再用手掌自膀胱底部向下推移按壓,以減少膀胱餘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