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月子裏的健康護理(1 / 3)

產後腰痛

產後腰痛的原因

產後新媽媽的內分泌係統尚未得到完整的調整,骨盆韌帶以及腹部的肌肉又因為分娩的原因,因而使其都處於鬆弛的狀態,再加上新媽媽在產後還需要照顧剛剛出生的寶寶,所以需要經常做彎腰的動作,或者因為惡露排出不暢而引起血瘀盆腔,因此新媽媽在產後便很容易發生腰背痛的情況。

緩解產後腰痛的方法

1.按摩和熱敷。按摩熱敷痛處或者洗熱水澡,有利於促進新媽媽的血液循環。

2.注意保暖。主要腰、腹、背等部位的保暖,以避免受涼倒是疼痛加重。

3.避免久站。不要久站,若實在無法避免,可以讓一條腿的膝蓋略彎,並且兩側交替。

4.正確坐姿。抱寶寶時,不要讓寶寶叉開雙腿坐在新媽媽的腿上,這樣新媽媽的腰部就不會因為過度後伸而引起疼痛。

5.控製體重。控製體重也十分重要,因為體重加重腰部的負擔也會隨著加重;不要過早穿高跟鞋,這樣會增加脊柱壓力而引起疼痛。

6.學習正確的姿勢。學習正確的彎腰和挺直姿勢,即兩腿分開與肩同寬兩膝彎曲,挺直腰。當舉起寶寶時,盡量用手臂和腿的力量,避免用腰背的力量。

除了需要做到以上的幾點之外,在條件能夠允許的情況下,新媽媽還可以在保健醫生的指導下,做一些有助於加強背肌和腹肌的運動,以增加腰部的穩定性,類似於以上的運動,應該從產後兩周後開始進行。

產褥熱

產褥熱的概念

主要指當孕媽媽分娩後,在產褥期內以發熱為主症,或突然高熱寒戰,並伴有其他症狀者,稱為“產後發熱”。是由於產褥期間生殖道創麵受致病菌感染,從而引起局部或全身炎其病因有內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兩種。

產褥熱的發病原因

中醫認為產後發熱的病因為分娩時的產傷和出血,邪毒乘虛侵入胞中,正邪交爭,營衛失調,致令發熱;或產後失血傷氣,百脈空虛,腠理不密,衛外不固,感受時邪而致發熱。

或者產後惡露不盡,淤血停滯,久而作熱;或由於產時或產後失血過多,陰血暴虛,陽無所附,以至於陽浮於外而發熱;或產後脾運未複,飲食失節,運化失司,食滯化熱;或產後乳絡不暢,以致乳汁不下,蘊阻乳絡,久而發熱。

產褥熱的臨床表現

產褥期內,以發熱為主,惡露或多或少,小腹疼痛,納穀不馨,苔薄或薄膩,脈細數或滑數。

產褥熱的治療方法

藥物法

可應用清熱解毒,涼血化淤的中藥,如連翹、金銀花、赤芍、丹皮、紅藤、蒲公英。再隨證選用中藥,如果是感染發熱的類型,便可以選用葛根、紫花地丁、赤芍、桃仁、生地、丹皮;血淤發熱型選用當歸、川芎、生蒲黃、益母草;外感發熱型選用荊芥、防風、蘇葉、桂枝、竹葉、蘆根。中成藥方麵,可以選用保和丸、益母草衝劑、感冒退熱衝劑、柴胡注射液,枳實導滯丸。

具有清熱解毒、化淤作用的單味中藥有紫草、野蕎麥、紫花地丁、敗醬草。

外治法

乳房結塊疼痛,用吸乳器吸出乳汁,勿使乳汁鬱結,再用乳罩或寬布托起乳房。

乳房結塊疼痛,初期新媽媽可以外敷金黃膏或玉器膏,也可以用新鮮的蒲公英60克,或芙蓉花葉60克,或忍冬藤60克,任取其中的一種搗汁調敷患處。每天1次,乳絡通暢後則身熱可退。

食療法

綠豆芽400克(去根,洗淨),入沸水燙熟撈出,用涼開水衝淋,瀝幹裝盤;加酒5克,麻油10克,以及鹽、白糖、味精,調勻澆在綠豆芽上,當菜食,可經常食用。用於產後高熱寒戰、胃納不佳和低熱自汗、口渴心煩者。

粳米50克煮粥至半熟,加入新鮮蓮藕50克,糖少許,晨起作早餐服食。可以用於產後發熱不退、口幹心煩、惡露不盡者。

粳米50克,煮粥至半熟,加桃仁30克(壓碎),煮熟。每天早晚服食。用於產後發熱,淤血內阻,或有乳癰及便秘者。

山楂30克(炒熟),蘿卜籽15克,橘皮1個,麥芽30克(炒熟),共煮汁飲服,飯後服1小碗。每天3次。用於產後發熱,飲食不節,噯腐吞酸,腹脹者。

粳米50克,煮粥至半熟,加西瓜翠衣(西瓜皮削盡瓜瓤及表皮)30克,煮熟服食。每天服用1~2次。用於新媽媽產後身熱多汗,口渴心煩,體倦少氣者。

按摩法

在新媽媽的乳房上塗少許的用於潤滑皮膚的油劑,用拇指或五指由乳房四周輕輕地向乳頭方向按摩,每次進行60~80遍,不可用力擠壓或旋轉按壓,值得注意的是,要沿著乳絡方向施以正壓,在按摩的同時,可以用手輕輕地提起乳頭數次,以達到擴張乳頭乳絡的效果,這樣能夠把淤滯在新媽媽乳房中的乳汁逐步排出,如果在能夠在按摩之前先對患處進行熱敷,效果更好。

梳背按摩:首先在患側乳房塗少量的潤滑油,然後再用烤熱的木梳背輕輕地按摩新媽媽的患處,繼而再向乳頭方向做單方向的推行,用力均勻地壓於腫塊部位,使乳絡的痹阻疏通,這樣淤積於新媽媽乳房的乳汁便能夠得以排出,進而使新媽媽身熱的狀況逐步消退。以上方法適用於蒸乳發熱型。

針灸法

取合穀、大椎、曲池、風池,用瀉法,有退熱祛風作用。

取中脘、足三裏、內關、曲池,用瀉法。有消導積滯,退熱的作用。

大椎拔火罐,有退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