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第一天
最需要的就是安靜
當寶寶順利降生後,新媽媽最想要的就是安靜休息。如果周圍人來人往,新媽媽會感覺非常不舒服。90%的家庭願意在產房裏享受片刻的私人空間,請醫生和護士可以離開一會兒,由家人安安靜靜地陪著新媽媽。當然,對於剛剛做了5分鍾父母的人沉浸在自己的喜悅中,無暇顧及來自外界的對寶寶和媽媽的讚美。其實這個時候夫妻之間彼此的默契和欣慰的感覺,沒有過這樣經曆的人是不能體會的。
產後第一次排尿
醫生會鼓勵新媽媽在產後4小時開始排尿。自然分娩的新媽媽,在分娩後4小時即可排尿。
少數新媽媽排尿困難,發生尿瀦
留,其原因可能與膀胱長期受壓及會陰部疼痛反射有關,所以要盡量鼓勵新媽媽在產後起床排尿。
正常情況下,新媽媽在分娩後2~4小時會排尿。如果4小時後仍沒有排尿,就必須請醫護人員協助解決,因為尿液滯留會增加泌尿道感染的機會,且脹滿的膀胱也可能使子宮移位,影響子宮收縮,甚至造成產後出血。產後排尿不順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因為膀胱、尿道因分娩而受傷、水腫,新媽媽無法感覺膀胱滿了。另一個原因則是會陰傷口疼痛及腹內壓減少,造成產後排尿困難或解不幹淨的感覺。
產後第一次排便
產後最初幾天,新媽媽幾乎都會有便秘的困擾。這是因為腸道和腹部肌肉鬆弛的緣故。所以,自然分娩的新媽媽從分娩當天就可多多地補充水分,多吃青菜以及水果來加以改善。
產後第一次下床
自然分娩後可下床活動
為安全起見,新媽媽第一次下床,應有家屬或護理人員陪伴協助,下床前先在床頭坐5分鍾,確定沒有不舒服再起身。下床排便前,要先吃點東西才能恢複體力,以免昏倒在廁所。上廁所的時間如果較長,當站起來時,動作要盡量緩慢,不要突然站起來。萬一新媽媽有頭暈現象,要讓她立刻坐下來,可以讓她把頭向前放低,在原地休息一會兒。
給新媽媽喝點熱水,觀察她的臉色,等到血色恢複以後,再讓其移動到床上。廁所內應該放置緊急呼喚燈或鈴聲,如果有緊急情況要立刻通知醫護人員。
自然分娩後可坐起吃飯
很多新媽媽在產後第一天基本上是躺著度過的,這樣可不好。
其實,自然分娩後新媽媽可以在產後6~8小時坐起來;剖宮產的新媽媽在術後24小時可以坐起。要多坐少睡,不能總躺在床上。
躺在床上不僅不利於體力的恢複,還容易降低排尿的敏感度,這就有可能阻礙尿液的排出,引起尿瀦留,並可能導致血栓形成。
因此,如果分娩順利,產後可根據體力恢複情況下床,適當活動。產後24小時可以隨意活動,但要避免長時間站立、久蹲或做重活,以防子宮脫垂。
營造良好安靜的環境
從產房轉至病房後,房間要注意衛生,室內溫度要適宜(一般控製在18℃~20℃),空氣新鮮,通風良好。即使在冬季也要保持一定時間開窗通風,使空氣流動,但要注意避免直接吹風。
居室內要清潔舒適,在房間內不要吸煙。由於剛分娩後的新媽媽需要靜養以恢複體力,親友最好不要在此時來探望。有慢性病或感冒的親友更是最好不要來探視新媽媽及寶寶,以免引起交叉感染。
爭取時間多休息
分娩消耗了大量的體能,很多新媽媽在分娩後身體一點知覺都沒有了,感覺非常辛苦,非常累,自然分娩的新媽媽生完寶寶後尤其會覺得筋疲力盡,除了自己的寶寶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如果是這樣的話,不要勉強自己去做其他事情,盡可能地休息,打個盹兒是不錯的選擇。分娩之後剛剛看到自己期待已久的寶寶,不少新媽媽都會心花怒放,感到非常滿足,緊接著由於分娩的疲倦,會不知不覺地睡意襲來。這時,你可閉目養神或打個盹兒,不要睡著了,因為要給寶寶喂第一次奶,醫護人員還要做產後處理,自然分娩的新媽媽還要吃點東西。分娩後有好多事情都要等著你去處理,所以要抓緊時間好好休息一下,以便有更多的精力去照顧寶寶。對於剖宮產的新媽媽,雖然在分娩過程中受的痛苦比自然分娩的新媽媽少很多,但是在身體恢複方麵絕對沒有自然分娩的新媽媽恢複得快,所以,在分娩之後,剖宮產的新媽媽會感到身體不適,更需要休息。
產後飲食
無論是自然分娩或剖宮產的新媽媽,產後越早開始調養身體,越能幫助恢複體力。
保證營養物質的攝入
即使是平時身體素質很健康的新媽媽在分娩後也會消耗大量精力和體力,所以應及時調理飲食。加強營養的原則是選擇富有營養、易消化的食物。要吃些稀的食物,以後便可吃普通的飯菜,但要有豐富的營養。
自然分娩後需休息一下,新媽媽第一餐,可進食適量、比較熱、易消化的半流質食物。如:紅糖水、藕粉、蒸蛋羹、蛋花湯、臥雞蛋等。第二餐,可以用正常膳食。有些新媽媽在分娩的一天內感到疲勞無力或腸胃功能較差,可用比較清淡、稀軟、易消化的食物,如糕點、麵片、掛麵、餛飩、粥、蒸雞蛋、煮雞蛋或臥雞蛋及煮爛的肉菜,然後再用正常膳食。
做剖宮手術的新媽媽,手術後約24小時胃腸功能恢複,應再用術後流食1天,忌用牛奶、豆漿、大量蔗糖等脹氣食品,情況好轉後改用半流食1~2天,再轉為普通膳食。個別新媽媽術後有排氣較慢或身體不適,又無食欲者,可再用1天或2天半流食,再給普通食物。
我國北方有產後喝紅糖水,喝小米粥,吃芝麻鹽煮雞蛋的習俗,這是很合理的,因為母體在分娩過程中失血很多,需要補充造血的重要物質:蛋白質與鐵。雞蛋含有很高的蛋白質,而紅糖則含鐵量很高,但每日食雞蛋量不可多於6個,以免增加腎髒的負擔。
小米中胡蘿卜素、鐵、鋅、核黃素含量比一般的穀物要高,是產褥期的好食物。但小米粥不可太稀。我國的習慣往往隻重視產後第一個月(坐月子)乳母的營養,並隻強調動物性食物的攝入。例如:雞、肉、魚、蛋,而忽視蔬菜與水果的攝入,容易造成維生素C與膳食纖維的不足。另外,以西醫的觀點來說,坐月子並不需要禁止喝水,但是在營養的補充上要多注意造血元素的補充,例如鐵、葉酸、維生素C等。
產後飲食禁忌
事實上,新媽媽除在產後保證營養均衡,多喝湯、果汁、牛奶等營養品之外,隻需比平時多吃少許如豬腳花生湯、魚湯、排骨湯等高蛋白食品即可,不必大吃大喝其他高熱量、高蛋白食品。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新媽媽在喂母乳期間,為了自身及寶寶的健康,應避免攝取某些會影響乳汁分泌的食物或個人的一些特殊嗜好,以免破壞良好的哺喂效果。
1.會抑製乳汁分泌的食物。如韭菜、麥芽水、人參等。
2.刺激性的東西。如辛辣的調味料、辣椒及酒等。
3.油炸食物以及脂肪高的食物。不僅不易消化,而且熱量偏高,應酌量攝取。
有時新生兒會有一些過敏的情況發生,產後新媽媽不妨多觀察寶寶皮膚上是否出現紅疹,並評估自己的飲食,以作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參考。因此,建議產後新媽媽喂母乳,並避免吃到任何可能會造成寶寶過敏的食物。
飲酒
一般而言,少量地飲酒可促進乳汁分泌。但切記大量飲酒,酒精會進入乳汁,進而引起寶寶酒精中毒。
咖啡
能夠使人體的中樞神經興奮。1杯150毫升的咖啡,即含有100毫升的咖啡因,正常人1天最好不要飲用超過3杯。
雖無證據表明它對新生兒有害,但對哺乳的新媽媽來說,應有所節製地飲用或停飲。
香煙
如果新媽媽在喂奶期間仍吸煙的話,尼古丁會很快出現在乳汁當中被寶寶吸收。
研究顯示,尼古丁對寶寶的呼吸道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因此,哺乳期的新媽媽最好能戒煙,並避免吸入二手煙。
藥物
對哺乳期的新媽媽來說,雖然大部分的藥物在一般劑量之下,都不會讓寶寶受到影響,但是仍然建議哺乳期的新媽媽在自行服藥前,要主動告訴醫生自己正在哺乳的情況,以便醫生開出適合服用的藥物,並選擇持續時間較短的藥物,使通過乳汁的藥量最少。
另外,新媽媽如果在喂了寶寶母乳後服藥,應在乳汁內藥的濃度達到最低時再喂寶寶,這樣寶寶才會更加安全。
輕微活動有助產後恢複
健康的新媽媽,在產後6~8小時即可坐起用餐,24小時可下床活動,有感染或難產的新媽媽,可推遲2~3天以後再下床活動。下床後開始做產後保健操。
手指屈伸運動
從大拇指開始,依次握起,然後再從小拇指依次展開。兩手展開,握起,握起時要用力,反複進行。
深呼吸
新媽媽用鼻子緩緩地深吸一口氣,動作要輕緩,再從口中慢慢地吐出來。
轉肩運動
臂屈,手指觸肩,肘部向外側翻轉。返回後,再用同樣方法向相反方向轉動。
頸部運動
仰臥,兩手放於腦後,肩著地,隻是頸部向前彎曲,複原。頸部向右轉(肩著地),猶如向旁邊看,然後向左轉。
背、腕伸展運動
兩手在前方握住,然後向前水平方向伸展。
手仍向前伸展,背部用力後拽。兩肘緊貼耳朵,兩手掌壓緊。堅持5秒,放鬆。
兩手在前相握,並將手掌向外,同樣向前伸展,握拳。堅持5秒後,放鬆。
腳部運動
腳掌相對,腳尖向內側彎曲,再向外翻。
兩腳並攏,腳尖前伸。緊繃大腿肌肉,向後彎腳踝。呼吸2次後,撤回用在腳上的力。
兩腳並攏,右腳尖前伸,左腳踝後彎,左右交替。
注意個人衛生
產後新媽媽的衣著應清潔舒適,冷暖適宜,不能與氣溫相差太遠。夏季注意涼爽,冬季注意保暖。過分“捂”的不良習俗是不科學的。不分寒冬臘月,還是炎熱的酷暑,捂得嚴嚴的,穿得厚厚的,隻露出手和臉,這樣使汗液不能蒸發,影響體內散熱。尤其在炎熱的夏天,還容易造成產後中暑。
產後第一天不宜洗澡
產後新媽媽一定要注意個人衛生,應該像平時一樣刷牙、洗臉、洗腳、梳頭,飯前便後洗手,喂奶前洗手。但是產後第一天,新媽媽身體比較虛弱,不宜洗澡,可用溫水擦浴。
會陰部的清洗
按醫生建議每日進行清洗,衛生巾要及時更換。產後24小時內若感到會陰部,或肛門有下墜不適感、疼痛感,應請醫生診治,以防感染和血腫發生。若會陰切開的傷口部位出現疼痛時,可以用雙膝並攏的辦法,減輕疼痛。
產後擦洗會陰每天至少2次,大便後加洗1次。用棉球蘸無菌清水或生理鹽水,有條件時用1/2000苯紮溴銨溶液或聚維酮碘溶液擦拭外陰,先擦陰阜及兩側陰唇,最後擦肛門,不可由肛門開始向前擦,擦洗後換上消毒的會陰墊。
會陰傷口的清潔
如果在分娩時會陰部有了傷口要注意護理。在產後的最初幾天裏,惡露量較多,應選用消毒過的衛生墊,並經常更換。大小便後要用清水清洗外陰,以保持傷口的清潔幹燥,以防感染。
當出現傷口愈合不佳的情況時,要堅持坐盆每天1~2次,持續2~3周,這對傷口肌肉的複原極有好處,效果很好。坐盆藥水的配製應根據醫生的處方和醫囑。
睡覺的體位對傷口也有影響,躺臥時,應臥向傷口的對側,如會陰傷口在左側,應向右側臥,以防惡露流入傷口,增加感染機會。
定時測量體溫
產後發熱是大事,不要以為隻是小小的頭痛腦熱就可以等閑視之。新媽媽在產後一定要養成定時量體溫的好習慣,如果發現體溫超過38℃就一定要當心。新媽媽在剛生過寶寶的24小時內,由於過度疲勞,可能會發熱到38℃,但這以後,體溫便應該恢複正常。
如有發熱,必須查清原因,適當處置。個別新媽媽乳脹時也可能會伴隨著發熱,但隨乳汁排出,體溫將會下降。如果乳汁排出後仍不退熱,就可能是別的原因,需要引起重視。發熱最常見的原因是產褥感染,也就是俗稱的“產褥熱”。
引起產褥熱的原因很多,有產道感染、泌尿係感染、乳房感染等。新媽媽在產後體力要比平時差很多,又伴有流血,子宮口鬆弛,陰道本來有的細菌或外來的細菌容易在此時滋生,並漫延到生殖道或側切傷口。
這時惡露有味,腹部有壓痛感,如果治療不及時,可能轉為慢性盆腔炎。危害大的細菌,還可能引起危險的腹膜炎或敗血症。
因此,新媽媽要注意觀察自己的體溫,多喝水,並且注意要均衡地攝入營養,如果發熱連續不退就得趕緊找大夫了。
防止產後出血
分娩後正常出血量是多少
首先要注意預防產後出血,胎兒娩出後,在24小時內陰道出血量達到或超過500毫升,稱為產後出血。其原因與子宮收縮乏力,胎盤滯留或殘留、產道損傷等有關。一旦陰道有較多出血,應請教醫生,查明原因,及時處理。
為什麼會發生分娩後出血
產後出血是非常嚴重的,還會並發很多疾病。
如果處理及時就不會危及生命。子宮擴張過大可能由於多胞胎、胎兒個體大、羊水過多、新媽媽身體虛弱(如貧血,受驚,或者過度疲勞),從而導致子宮壁鬆弛或者由於長期筋疲力盡的分娩未能緊縮,分娩創口過大都有可能發生流血。
發現出血後如何處理
要根據出血的原因來選擇止血方法。在這裏我們向你介紹以下的幾種止血方法:按摩子宮或用藥物都有助於子宮收縮。
藥物(比如催產素)可以促進子宮收縮,檢查並處理傷口,徹底清除殘留胎盤。如果還是不能迅速止血,就要采取別的措施:必要時應該采取靜脈輸血。
如果血液不能凝固,必須使用凝血劑,同時使用抗生素來防止感染。遇到罕見的情況,用紗布綁住子宮6~24個小時,或者壓住子宮的動脈來止血。
哺乳期禁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