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望診(三)(2 / 3)

強,指身體強壯。表現為骨骼粗大,胸廓寬厚,肌肉充實,皮膚潤澤等,為內髒堅實,氣血旺盛的表現;其抗病力強,雖患病但預後較好。弱,指身體衰弱。表現為骨骼細小,胸廓狹窄,肌肉瘦削,皮膚枯槁,為內髒脆弱,氣血不足的表現;其抗病能力低下,患病預後較差。

胖,指形體肥胖,並非健壯。形盛氣虛表現為形體肥胖,膚白無華,精神萎靡,氣短乏力。為陽氣不足,多濕多痰。此因過食肥甘厚味而又很少運動所致。過食厚味滋膩之品則形體肥胖,聚濕生痰,症見多痰,眩暈,胸悶,肢麻等症;運動少則氣血運行不暢,髒脆不堅,陽氣虛弱,故見神疲乏力,氣短等,即所謂“肥人多痰”。瘦,指消瘦,亦非正常。形瘦陰虛表現為形體瘦削,胸廓狹窄,麵色萎黃,皮膚幹枯。為陰血不足,內有虛火。其原因多由情誌鬱結,化火傷陰,或久病耗傷陰精所致。陰精虧耗則易化燥生熱,易患虛勞內傷等,症見潮熱盜汗,顴紅,五心煩熱等,即所謂“瘦人多火”。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表現為骨瘦如柴,眼窩深陷,臥床不起,動轉艱難,是久病、重病患者氣液幹枯、髒腑精氣衰竭的危重表現。

2.望頭背腰膝骨的異常表現

頭垂不抬目陷深精神將奪病昏沉

背曲肩隨胸府壞腰轉不能腎虛因

膝難屈伸筋將憊行則振掉骨病分

【注】五髒是身體強壯的根本,而頭背腰膝骨與髒腑關係十分密切。所以觀察頭背腰膝骨等處的異常表現及功能障礙,可以判斷內在髒腑病變的程度及預後。如《素問·脈要精微論篇》說:“五髒者,身之強也。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俯,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此言頭為精氣神明居之處,如頭垂不抬,目陷無光,是精神衰憊之象。腰為腎之居處,若腰痛不能轉動,是腎髒衰憊之象。膝為經筋彙聚之處,若膝屈伸不利,行則曲膝俯身,是筋將衰憊之象。骨為藏髓之處,如不能久立,行則振掉不穩,是髓不養骨,骨將衰憊之象。

(四)望姿態

1.望動靜姿態

動靜姿態分陽陰陽動身輕欲見人

實熱仰臥掀衣被坐仰喘粗肺脹因

陰靜麵裏身蜷臥身重近火虛寒深

坐俯少氣肺虛證臥則氣逆水淩心

【注】望動靜姿態與疾病有密切關係,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姿態。但總的原則是“陽主動,陰主靜”,喜動者多屬陽證,喜靜者多屬陰證。

身輕躁動,掀去衣被,麵常向外者,為陽、熱、實證。因邪熱內盛而正氣未衰,機體奮力抗邪,邪熱內擾則躁動不安,麵常喜向外;因正氣未衰則身輕易於轉側;傷者惡之,故熱盛則惡熱,欲掀去衣被。此如《證治準繩》所說:“凡病人身輕自能轉側者易治……大抵陽證身輕而手足和暖,開目而欲見人,為可治”。

身重靜臥,欲加衣被,麵常向裏者,屬陰、寒、虛證。因正氣虧虛,陰寒內盛,機體功能低下,所以靜臥懶言,精神萎靡不振,麵喜向裏,不欲見人,身重難轉側。陰寒內盛故畏寒喜加衣被。正如《證治準繩》所說:“若身體沉重,不能轉側者,則難治也。蓋陰證則身重,必足冷而蜷臥,惡人常好向壁臥,閉目不欲向明,懶見人也”。

坐而仰首,喘粗痰盛者,屬肺實證。實為邪氣實。肺為清肅之髒,惡外邪及痰濁侵犯。若外邪或痰濁犯肺,肺失宣降,肺氣壅遏,氣道不利,故見坐而仰首,喘粗痰多,可見於實證哮喘。正如《望診遵經》所說:“坐而仰首者肺實,實則胸盈仰息”。

坐而俯首,氣短懶言者,為肺虛證。肺主氣而司呼吸,肺虛影響宗氣形成則體弱而乏力,氣短不足以息,故見坐而俯首,氣短懶言,如見於久咳肺氣虛的病人。《望診遵經》說:“坐而俯者肺虛,虛則伏而短氣”。

咳逆倚息不得臥,每發於冬季者,為內有伏飲。伏飲為痰飲之邪內伏於胸膈、滯留不去的病證,即新感引動伏邪而發,症見咳嗽痰多,不能平臥。

心悸浮腫,臥則氣逆者,為心陽不足,水氣淩心,正常時,心火下降溫煦腎水則腎水不寒,腎水上奉製約心火則心火不亢,此為水火既濟的關係。若心陽虛衰,運血無力,不能下煦腎水,則寒水不化,泛溢肌膚而為浮腫;若水氣上犯心肺則心悸氣促;臥則水聚胸膈,故臥則喘促氣逆。

此外,病人因疼痛而出現特殊體態,如雙手抱頭,俯不欲仰,多為頭痛;如以手護乳前,惟恐別人觸碰,可見於乳癰;如以手護腹,身體前屈,多為腹痛;如坐時身體靠向一側,痛苦麵容,多為痔瘡等,亦有助於疾病的診斷。

2.望異常動作

異常動作察病情唇瞼指顫血不榮

痿證軟弱肢不用痹見關節痛難行

中風語謇身癱瘓四肢抽搐屬肝風

惡寒戰栗瘧發作傷寒戰汗正邪爭

【注】觀察病人的異常動作,亦有助於疾病的診斷。

唇、瞼、指(趾)不時顫動,是血虛筋脈失養,或為動風先兆。因血虛陰虧,肝血不足,血不養筋,故見唇、瞼、指(趾)不時顫動。

手足軟弱,行動不靈,見於痿證。痿證是筋脈弛緩,肢體痿軟無力而無痛,不能自主運動的一種病症,多由肺熱葉焦不能司布津液,或胃氣虛弱,陰血虧耗,陽明濕熱等,致筋脈失養所致。

關節疼痛,屈伸不利,見於痹證。痹證由風寒濕邪雜至,閉阻經絡所致。風邪偏盛則關節遊走竄痛,寒邪偏盛則冷痛較劇。濕邪偏盛則重痛不移。

半身不遂,語言謇澀,見於中風證。症見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舌強不語或語言不清等。多為素有痰火,複感風邪,外風引動內風所致。如《醫宗金鑒·雜病心法》所說:“風從外中傷肢體,痰火內發病心官,體傷不仁與不用,心病神昏不語言”。

四肢抽搐,角弓反張,多見於肝風內動、熱極生風、小兒驚風、溫病熱入營血等。故《素問·至真要大論篇》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惡寒戰栗,見於瘧疾發作,或為傷寒欲作戰汗之兆。瘧疾為邪伏於半表半裏之間,邪氣入內與陰氣相爭而惡寒戰栗,瘧邪出表與衛氣相爭則壯熱,而寒戰與壯熱交替發作,發有定時。若傷寒先見全身戰栗,繼則汗出,為戰汗,是邪從汗解之佳兆。

複習題

1.何謂神?神的含義是什麼?

2.望神的重點是什麼?為什麼?

3.何謂得神?其主要表現和臨床意義是什麼?

4.何謂失神?其主要表現和臨床意義是什麼?

5.何謂假神?其主要表現和臨床意義是什麼?

6.精神錯亂見於何證?其臨床表現如何?

7.何謂望色?試述望色的理論根據和意義?

8.何謂正常麵色?望色應注意什麼?為什麼?

9.何謂病色?何謂五色善惡順逆?

10.五色各主何病?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