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望診(三)(3 / 3)

11.何謂望色十法?其表現、主病、臨床意義是什麼?

12.形盛氣虛、形瘦陰虛、大骨枯槁、大肉陷下各有何表現?其形成原因是什麼?

二、望局部情況

(一)望頭

望頭大小屬先天腎精虧損智不全

囟門高突實熱證囟陷津虧是虛寒

顱囟遲閉腎氣弱頭搖肝風或老年

【注】《素問·脈要精微論篇》說:“頭者,精明之府”。《靈樞·海論》說:“腦為髓之海”。頭為精氣神明所居之處,手足三陽經脈皆上會於頭,腎藏精,精生髓,髓聚而為腦,望頭可以了解腦、腎的病變與氣血的盛衰,對診斷小兒疾病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小兒頭形過大或過小,伴有智力發育不全者,皆為畸形。多由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虧損所致。頭形過大可見於腦積水,頭均勻增大呈圓形,前囟擴大,眼珠下垂,為腦內津液環流障礙所致,亦可見於呆小病等。

小兒囟門高突:又稱為“囟填”,多屬實熱證。可見於溫病火邪上攻,或為風熱,或為濕熱等腦髓病變。但小兒哭鬧時囟門暫時突起者,仍屬正常。囟門凹陷:又稱為“囟陷”,多屬虛證。可見於吐瀉傷津及氣血不足,或脾胃虛寒,或先天不足等病變所致的發育不良,髓海不充。但小兒在6個月以內囟門微陷屬正常。囟門遲閉:又稱為“解顱”,見於腎氣不足證。多由發育不良,營養不足,久病虛損等病變所造成。正常小兒後囟在出生後2~4個月即閉合,前囟在1~1.5歲時閉合。若延遲閉合者,為囟門遲閉,可見頸項四肢痿軟、立遲、行遲、出牙遲等臨床表現,可見於小兒佝僂病。

病人頭搖不能自主,又稱為“頭搖”。無論成人,或小兒,多為肝風內動之證候,或氣血虛弱,頭失所養而致。

(二)望發

發為腎華血之榮色黑潤澤精血充

幹枯憔悴大病後脫發腎虧血虛風

【注】《素問·五髒生成篇》說:“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素問·上古天真論篇》說:“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發為血之餘,腎之華,發的生長需要腎氣的推動和精血的營養。所以,望發的情況可以了解腎氣的盛衰和精血的盈虧。如發黑濃密潤澤是腎氣盛而精血充足的表現。發黃稀疏、幹枯易落是精血不足,或大病之後,多見於虛損疾病,嚴重者頭發全部脫落。突然大片脫發者,為血虛受風,又稱為“斑禿”;青壯年脫發,頭發稀易落者,多屬腎虛或血熱。青少年發白,伴有腰膝酸軟等症狀者,屬腎虛;如無病理症狀者,是由於稟賦不同,不屬病態。小兒發結如穗,多由脾胃虛損,後天營養不良所致,多見於疳積病。若症見麵黃肌瘦、腹部膨脹、大便秘結等,由於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母乳不足,人工喂養不當,損傷脾胃所致。

(三)望目

望目紅腫實熱知瞼爛目黃脾熱濕

窠腫水病傷津陷瞳縮中毒散精虛

脾虛小兒睡睛露肝風天吊目斜視

【注】《靈樞·大惑論》說:“目者,心使也”。“五髒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靈樞·脈度》說:“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說明目與五髒六腑有著密切關係,所以,望目不僅在望神中具有重要意義,且可測知五髒的變化。

《靈樞·大惑論》說:“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後世據此發展成為中醫特有的五輪學說,用以診察不同髒腑之病變。即兩目內眥血絡屬心,稱之為“血輪”;白珠屬肺,稱之為“氣輪”;黑珠屬肝,稱之為“風輪”瞳仁屬腎,稱之為“水輪”;眼胞屬脾,稱之為“肉輪”。根據目的部位、顏色和形態之不同,可以診察不同的疾病。

目赤腫痛:多屬實熱病因。若白睛紅為肺火,眥赤為心火,全目紅腫為肝經風熱證。

白睛發黃:多由濕熱熏蒸、膽汁外溢所致,為黃疸病。若黃疸較輕,或皮膚色黑不易發現時,望白睛可早期發現。但必須與某些病人結膜脂肪沉著相鑒別,而後者眼裂處最明顯,且黃色斑塊稍隆起;黃疸病之黃色均勻無隆起,在眼球周圍明顯,靠近黑睛處色淺。如病人瞼緣濕爛。為脾有濕熱。

目眥淡白:屬血虛,是血少不能上榮所致,常見於氣血兩虛證。

目胞浮腫:是水腫病。《靈樞·水脹》說:“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因目胞組織疏鬆,且又屬脾,故浮腫可先於眼瞼部,觀察眼瞼可發現水腫病。但須與正常的“腫眼胞”人相區別,健康人低枕睡眠後的一時性浮腫,不屬病態。

眼窩凹陷:多為傷津或氣血不足,是氣血津液虧虛不能濡養眼胞所致,多見於吐瀉後的脫水證。若目睛深陷於窠內,是五髒六腑精氣已衰,病屬難治。

瞳仁縮小:多見於中毒(川烏、草烏及有機磷農藥中毒等),亦可由肝膽火熾所致。

瞳仁散大:主腎精耗竭,是病危之象。因瞳仁屬腎,若腎精不能注於目而約束瞳仁,故瞳仁散大,為危證病人瀕死前的一個征象,瞳仁完全散大則是臨床死亡標誌之一,故在搶救垂危病人時注意觀察瞳仁是非常重要的。但亦可見於肝膽風火上擾的綠風內障及某些中毒症。

兩目上視或斜視:為肝風內動。因肝經注於目,肝風內動則目係急,故可見兩目上視或斜視。但須與癔病患者眼球顫動或亂轉動相鑒別。又如新生兒眼球運動不協調,出現一時性的斜視或不對稱,不屬病態。

小兒睡時露睛:為脾虛或氣血不足。多由脾虛清陽之氣不升,瞼胞失養,啟閉失司所致。常見於小兒脾胃虛弱證,或小兒慢驚風病。故《望診遵經》說:“昏睡露睛者,陰陽俱不足也”。

(四)望耳

耳為腎竅屬少陽瘦小正虛厚身強

幹枯焦黑腎精耗流膿聤耳及耳瘡

小兒麻疹有先兆耳背紅絡耳根涼

【注】《靈樞·脈度》說:“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知五音矣”。《靈樞·口問》說:“耳者宗筋之所居也”。腎開竅於耳,手足少陽經分布於耳,其他如胃經、小腸經、膀胱經等亦分布於耳或耳周圍,故耳與全身聯係密切,耳廓上有全身髒器及肢體的反應點,而與腎、膽關係尤為密切,所以望耳可以診察腎、膽與全身病變。若耳輪厚大紅潤,多是腎氣充足,身體強壯。若耳輪幹枯而焦黑,屬腎精虧耗、精不上榮之重證。《靈樞·衛氣失常》說:“耳焦枯受塵垢,病在骨”。《證治準繩》說:“耳薄而黑或白者,腎敗也”。《望診遵經》說:“下消則耳輪焦黑”。可見於腎水虧極的病人,或消渴病人。若耳內流膿汁,為聤耳或耳瘡,多由肝膽濕熱循經上泛或感受外邪所致,多見於化膿性中耳炎或外耳道膿腫等。若小兒耳背有紅絡,耳根發涼,為麻疹之先兆。因手少陽三焦經分布於耳,三焦主腠理,外通肌表,疹毒通過腠理將透發於肌表,所以耳背可見紅絡。至於耳根發涼,如《小兒藥證直訣》說:“痘疹始出之時,五髒證見,惟腎無候,但見平證耳。尻涼耳涼是也,尻與耳俱屬於腎,其居北方,主冷也”。即耳屬腎,麻疹開始時腎不受邪,所以耳不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