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五鄉碶傅氏的分支(3 / 3)

青龍港傅家的村莊雖已不複存在,但是青龍港傅家的光榮傳統永遠激勵著後人,青龍港傅家的曆史還在續寫,傅家人的後代越來越多,傅家人的生活越來越精彩。

東吳小白傅家

東吳小白傅家,位於鄞東後塘河的東端。後塘河起於江東大河頭,即原大河路,現為中山東路延伸段,止於東吳鎮。流經七裏墊、福明橋、盛墊橋、五鄉碶、寶幢、沙堰河頭、小白河頭、東吳並與三溪浦溪流相接。從小白河頭到小白嶺上、小白塔下,當年分布了許多以各自姓氏為主的自然村落,傅家與東北麵的陳家、俆家,西南麵的吳家、詹家、林家現都屬於東吳鎮小白村。全村總人口1963人,其中傅家有30戶約100人。小白村地處寧波市鄞州區東郊太白山下,天寶公路和寶瞻公路傍村而過。

小白傅氏家族至少有二三百年的曆史,是五鄉碶傅氏分支,與五鄉碶隻有水道兩站之隔,是離五鄉碶傅氏家族最近的傅家分支。“文革”時期,小白傅家的家譜、太祖太公畫像、進士及第報單等珍貴曆史文物均被焚毀。“宜”字輩以上的太祖太公輩分排序現已無從考證。究竟哪一位是始遷祖,何時何故卜居小白,至此子孫繁衍,瓜瓞連綿,進而形成一定規模的傅家,這也無從考證了。根據村裏老一輩人(現小白傅家隻有四位“豐”字輩的前輩,都已八九十歲)回憶,小白傅家屬於五鄉碶傅家貞東二十房。至今筆者仍然記得小時候正月裏,隨父母坐船到五鄉碶傅家祠堂拜列祖列宗,還吃過祠堂分的吉餅。老一輩人還回憶道,清光緒年間,中進士的傅邦翰就出自小白傅家,當時鄞縣發出的進士及第報單直送到小白傅家,該報單被焚毀前一直收藏在傅家堂前內。又據光緒年間編寫的鄞縣縣誌中有“傅邦翰也同出五鄉碶傅家”的說法,佐證了小白傅家源於五鄉碶傅家。且小白傅家人老少都說自己是五鄉碶的傅家分支,曆代口傳至今。對於世代以躬耕為業的農民來說,口頭傳說不乏是一種有效的信息傳承手段。而且世代都是完全按照“思茂德自毓,宜爾豐其祿”來譜定世序的。如上所說,除“宜”字輩以上的祖先無法考證外,“宜”字輩、“豐”字輩的墳碑上的名字都刻有其輩分名字,其中先祖宜榮的墳墓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曆史,仍然保持當初原樣,墳碑上刻有“宜榮傅公之墓”的字樣。

小白傅家人深知傅氏宗族曆史悠久,為繼承和發揚先祖的優良美德,激勵後輩,於2009年重修了祖堂,2012年又在堂前內修建了供奉祖宗牌位的祖宗台,計劃於該年冬至舉行祖宗牌位入座儀式。修飾後的祖堂門前書有一副對聯:

承版築家風聖光普照賢能代傳;

揚獻簡三德九族昌盛英才輩出。

數百年來,小白村經曆著滄海桑田的變化,小白傅家人的生活也與時俱進,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各戶蓋起了新房。更讓人欣慰的是祖先留下的老屋、“宜”字輩的宅第、“爾”字輩的住房以及祖宗堂都依然完整地保留著,這是曆代子孫以孝心在維護、恪守。現在小輩們看到了這些真真切切的實物,就像看到了祖輩們的生活,就很自然地緬懷起自己的先輩,就會時刻銘記祖輩們的恩德。

曆年來,小白傅家的許多人從山窩裏走向全國各地,走向世界,出了不少人才,為國家的繁榮富強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

餘姚臨山衛傅家

據《傅氏支譜·貞東房》記載,五鄉碶傅氏二十世孫爾瑞,於鹹豐年間,娶餘姚張家山張氏,“寓餘姚臨山衛城內”。

臨山鎮位於杭州灣南岸、餘姚西北,是浙東著名的“三衛”之一。臨山曆史悠久、文化燦爛、風光秀麗、地形多樣、土壤肥沃、自然資源豐富。

爾瑞公在臨山生根落腳,安居樂業。張氏生五子:豐鎬,字聖遷,號菽平;豐桂,字悅庚;豐懋,字德予,號榠葊;豐槐,字裕齋,號良材;豐泉,字挹清,號秀水。臨山衛傅家五房由此定位。

百年之後,當筆者尋訪到浙東古代三大衛城之一的餘姚臨山衛古城時,傅家五房竟風飄雲散,無處尋覓。正當筆者一籌莫展地坐在城內蒼山頂上的時候,從山下上來一個手持菜刀的男子,他是到山上來割菜的。他主動向我打招呼說:“一個人坐在這裏啊?”我當然不會放過一個可以詢問的機會。雙方一交談,原來他乃傅氏五房後人寶莊的表舅老符,我們都說傅家祖宗顯靈了。由此,我見到了五房在餘姚的唯一後人傅雲芳——寶莊的姐姐。她是五房裏大房的二女兒。當她看到我帶去的傅氏家譜裏有她一家從臨山祖先到她的兄弟姐妹這一代為止的完整記載時,簡直驚呆了。她說,父親早年出門到上海謀生,父親去世後,她家從上海搬回臨山,那時她還很小。長大後考入衛校,在學校參軍到山東,在山東結婚,複員後和丈夫一起回餘姚,在中醫院工作到退休。所以對家庭的曆史了解得很少。傅家五房裏的人都離開了故鄉,星散四方。她的大哥去無錫經商就落戶在那裏,姐姐在上海工作,二哥與小弟在新疆烏魯木齊機場退休後落戶在新疆。她在餘姚中醫院退休後,就住在餘姚市區。在臨山衛城內,隻有她一家五房姓傅,傅家老房子有兩處,一處在東門外橋東,那是一個半島形的地塊,三麵環河,隻有一條路可進出,在七八十年前是一個比較冷僻的地方。抗日戰爭時期,傅家房子遭戰火燒毀。新中國成立後這裏建起臨山棉花收購站,後又改建棉紡廠,現在建有一家棉業公司。另一處在臨山衛西門落轎弄東邊,西大街32號,已經沒有傅家人居住了。落轎弄起名有緣由,傳說古時候有位皇帝來臨山衛視察抗倭,坐轎到海邊去,要從這條弄經過,無奈這弄太窄,轎子無法抬進去,皇帝隻得下轎通過。後來這條弄就被叫做落轎弄。

讓傅家五房後人欣慰的是臨山的父老鄉親借助千年古鎮的人文底蘊和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正逐步過上了小康生活。目前臨山鎮的綜合實力名列全國千強鎮第276位,浙江省百強鎮第64位。

願臨山傅氏五房的宗親們,在祖國各地開拓發展,永不停步,人丁興旺,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