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傅家有很多人出門謀生,經過多年拚搏,在上海等地興辦實業,漸漸有了經濟實力。當他們事業有成時,就想到如何為家鄉造福,接濟貧困,救助危難。傅氏曾在五鄉碶設立多個慈善機構,興辦了多項慈善事業。
思源會
1918年成立於上海。《思源會記》首句寫道:昔庾開府位居顯宦,時懷鄉關之思,嚐語人曰:“飲其水當思其源。”思源會是五鄉碶傅氏族人中在京滬津杭經商人士關心鄉土、弘揚慈善的聯誼組織。發起人有鬆年、元卿、洪水等義士。相約每年聯袂返鄉兩次,作春秋蒸嚐,享祭先靈。並訂立章程,籌募經費,確定以興學濟貧、養老恤孤、施醫舍材、引援賢能、獎掖後進為本會之主要任務。成立以來為傅氏乃至全鎮公益事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仁慈會
該會對孤寡人家給予照顧體恤,符合條件的傅氏孤寡人家可到仁慈會領黃糙米,以每天一升計,一年三石六鬥,以度時日。抗戰之前有一年,寧波遭災,農業歉收,糧食嚴重不足,政府配給戶口米,每七天憑戶口供應一次平價大米。傅家仁慈會從外地調來大米,在莊王廟﹙即莊穆廟﹚涼亭施粥,幫助貧窮人家度過災年(當時五鄉碶施粥的地方還有山橋附近的城隍廟)。
佛化惠兒院
佛化惠兒院創建於抗日戰爭前。傅氏族人毅雲出家後,法名為“安心頭陀”,他看到許多孩童流離失所,成為無家可歸的孤兒,遂萌發愛心,欲建收養孤兒之所。他為此五渡南洋,四處募捐,籌了一部分資金和物資,創建了“佛化惠兒院”,可供孤兒免費讀書,還供應午餐。民眾都稱其“惠兒院”。當時受其惠助的孤兒,至今有不少人仍健在。院內懸掛抗日愛國將領楊虎城先生贈送的匾額一幅,惠兒院還有鼓樂隊,婚喪大事可吹奏。後該院經費主要由思源會提供。後因社會動蕩,交通阻隔,上海經濟蕭條,資金來源斷絕,安心頭陀又不幸去世,惠兒院陷入絕境。
鄞縣聯中四分部
1941年4月,鄞縣城區淪陷,千百名青少年失學。1942年2月,縣政府開辦鄞縣臨時聯合中學,總校設在寧海縣龍宮村。為方便淪陷區青年就近入學,聯中在縣境內開設分部:一分部在東錢湖陶公山;二分部在黃古林;三分部在桂林,即黃古林俞家;四分部即在五鄉碶惠兒院舊址,對外以鄞東補習學校為掩護,分部主任由清河小學校長傅渭川兼任。分部教務主任葉謙諒,於1942年清明節後任鄞縣教育科科長,樓隆基任教務主任,王寧濤為訓育主任。前幢為教室和辦公室,中幢為寢室和膳廳,後幢平房為廚房。開辦時設“秋一”“春二”“秋二”三班,學生近百人。當時辦學經費除一分部由縣財政撥款,其餘各分部都以自籌為原則。主要經費由傅家在上海的實業家捐助。許多不願做亡國奴的青年都到這裏讀書。一年後,因日偽擾亂,安全缺乏保障,同時因經費、師資缺乏等原因,鄞東補習學校並入東錢湖陶公山一分部。
鄞東中學
抗戰勝利後,百廢待興。1946年8月,在鄞縣憲政協會鄞東區分會會議上,有人提出“本區人口稠密,學子眾多,求學困難,擬創建鄞東中學一所”。此議得到與會人士的一致讚同(1946年8月13日《時事公報》有載)。但是,當時政府也拿不出錢來辦這件事。五鄉碶回江橋傅氏在上海的實業家傅廷緒先生得知此事,遂萌創辦中學以造福桑梓之意。經過較長時間的籌劃,1947年秋,鄞東中學建立並招生,校址在五鄉碶大橋頭樟漕惠兒院。傅廷緒先生出任校董,沈明才先生任校長。
鄞東中學全盛時期有學生300人左右,在當時是頗具規模的農村中學。這是繼正始中學、堇南中學之後鄞縣第三所農村中學。傅其芳先生曾在此任簿記和體育教師,畫家湯雪帆任美術教師,教師有李國華、於自新等。學校曾聘本鎮西醫荊武蒙先生為校醫,荊先生在五鄉碶東碶橋下開有診所。
清河學校
清河學校創立於民國初年,其時朝野誌士發憤圖強,力謀維新,更以普及教育為當務之急。傅氏族人鬆年、洪水、爾經、德予、元卿、芳庭、瑞棠、全貴、夢弼等諸位有識之士,審時度勢,順應時代潮流,斥資首創傅氏義校於傅家祠堂內,“從茲全鄉童蒙均沾熏沐之益,而貧寒子弟亦得翕然向化”。
義校起初隻有一到四年級,聘綏湘先生為學校主管。據《時事公報》記載,至1912年7月20日,全縣已設立義務學校16所,傅氏義校即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