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傅家世代以務農為生,在山地上種番薯、蘿卜,也種少量水稻。也有不少人家以下海捕魚為業。有極少數族人到香港謀生,在那裏生根落腳。改革開放以後,當地土地被征用,傅家多數人到工廠、公司上班。上山傅家人數雖少,但不乏人才,“其”字輩族人譜定曾任大榭公社黨委副書記。還有現任黨支部書記、該地村支書都是傅家族人。也有族人經營海運等企業,率先走上富裕之路。1999年9月底,因大榭開發需要,上山傅家拆遷,世代聚族而居的傅家人從此分散,搬遷到榭南金海岸花園、海文花園、豪都花園、海城花園、海濱花園等處居住,其中居住在海濱花園的最多,世代山居的傅家人住進了環境優美、服務良好的社區。雖然村莊拆遷,居民居住分散,
但傅家人情深義厚,至今依舊保持相互聯係,每逢各家有大事,都會聚在一起幫忙,誠心誠意,親如一家。
為了祭祀祖先、凝聚人心、教育後代、傳承傅家優良傳統,上山傅家人在冷嶴重立祠堂,讓後代子孫不忘祖先,不忘宗族。
2012年5月8日,筆者(“豐”字輩)與“其”字輩族人振態、振國、興嶽驅車來到五鄉碶尋根,幸遇“爾”字輩族人樹森公,後又找到正在編寫《鄞東五鄉碶傅家》的“爾”字輩族人瑞庭公,向其了解祖先曆史,摘錄輩分排行,尋根之旅圓滿成功。
定海北鄉傅家
據《定海縣誌》“姓氏淵源”篇中記載:鄞縣傅氏在舟山定海的分布地點是小沙鎮新華村,石礁鄉東方村,煙墩鄉煙墩村,洋嶴鄉小洋嶴村,長白鄉大灣村、大滿村、白馬漁業村、峙中漁業村。該支明時由五鄉碶定居小沙,至“必”字輩已傳十七代。
又據《定海北鄉傅氏支譜》記載,明萬曆年間(1573—1620)始遷祖楀自鄞縣五鄉碶遷居定海縣邑北小沙,本支派排行自五世起為:延文學仁緒,奕誌才高賢,繼世必有昌,慶引於萬年。定海小沙鎮建有傅家宗祠,祠堂建在小沙老街最熱鬧的地方,現在叫新光老街27號的對麵。當時臨街朝東有莊嚴的石牌樓,過牌樓幾十步,有朝南的五開間祠堂,建築氣派,在這個海島小集鎮上顯得十分榮光,當地人稱為小沙大祠堂。新中國成立後,曾作為供銷社用房,供銷社搬遷後,年久失修倒塌,當地大隊在祠堂原址上修建了三間平房、一間小屋作大隊用房。而今,房屋圮廢,遺址猶存。傅姓在小沙鎮是一個大姓,當地有“小沙傅半嶴”之說,新華、花廳、五伯嶴、東嶴弄等村都以傅姓為主,新光村也有部分傅姓,總共不下五六百戶,可謂洋洋大族,人丁興旺。
楀五世孫延宮,家有兄弟五人,楀的父輩有兄弟六人,當時傅氏在小沙已經顯得人多地少了,於是作為長兄的延宮太公就“自小沙嶴村遷居本邑大滿村(今屬長白鄉)”,另辟天地。延宮太公來到大滿村後,開發了這裏的海邊小平原,在水田栽種水稻,在山地種番薯、蘿卜,在村外大片的海塗收獲各種小海鮮。太公率領子孫在這裏耕樵漁讀,自給自足,遂成後岸傅家一村。現在住在村裏姓傅的仍有一百多戶,門牌上寫著後岸傅家。山村雖小,卻不乏人才,從這裏走出去的有區政協委員、區農林局局長、區計生辦主任等各級幹部。後岸傅家在定海也有一定的聲望。
長白鄉的傅家人都說他們來自寧波五鄉碶,話語間無不透露著對故土的眷戀。老一輩人說,從前,定海的傅家人,到了五鄉碶,隻要說我是定海來的,是傅家某字輩,傅家人立刻就會拉住你的袖子請你到他家裏去吃飯。傅家人忠厚樸實,熱情好客,老一輩傅家人直到現在還保留著這一淳樸的傳統。
如今,後岸村北麵的海灣建造了一條攔海大壩,昔日的海灣成了一個大型的海產養殖場。養殖場的經營者就是小沙傅氏第十四代後人傅學軍。
最值得慶幸的是後岸傅家至今珍藏著清朝光緒二十年(1894)傅韶琴主修的抄本——《定海北鄉傅氏支譜》。內容有譜序、排行、世係圖、年表等寶貴的曆史資料,十分難得。世係修錄自始遷祖楀至第十四世“賢”字輩。如今,第十三世“高”字輩的長者仍健在,後輩已經繁衍到“必”字一輩了。
鄞西錫山青龍港傅家
青龍港在鄞西黃古林蜃蛟弄,今三星村地界,鄞江到橫街公路梅錫村站一帶,從錫山發源的溪流和從鄞江橋過來的河流在此彙合,形成三江口。三江口東邊有一個河漕叫麥芽漕,河漕邊有一個傅姓居住的小村,稱為青龍港傅家。據該村傅氏珍藏的手抄家譜記載,他們是五鄉碶回江橋天官第內中和堂念二房的後裔,屬傅家貞東房。至今,他們還完整地保存了貞東房的支譜。貞東房第十六世德彪太公於清朝乾隆年間來青龍港定居,以農耕為生,後發族形成一個小村。
青龍港傅家是一個隻有十幾戶人家的自然村,北距橫街、南離鄞江都有十多裏路,東邊六裏外是蜃蛟,西邊一裏路有錫山,即綿亙八百裏的四明山山麓,這是一個偏僻的地方。抗日戰爭時期,這裏是抗日根據地和敵占區交界的地方,當年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三五支隊經常在這裏活動。傅家人雖是莊戶人家,但他們深明大義,愛國愛鄉,愛憎分明。又受到三五支隊的影響,他們同情革命,暗地裏支持抗日活動。據青龍港傅家後人豐雷先生回憶,聽其母親講,有一次,三四個身穿農民衣服、背著草篰籃的三五支隊同誌被偽軍追擊,來不及撤退到山裏去,情急之中逃進了傅家。傅家當家人——豐雷先生的奶奶一看是自己人,知道情況危急,立即安排同誌們隱蔽,三五支隊同誌從草篰籃裏拿出手槍躲進祖堂供神主牌的小閣樓裏。不一會兒,一群偽軍也闖進了傅家。阿娘連忙搭凳倒茶,假裝客氣地招呼他們:“老總辛苦了,歇一會兒吧。”這些偽軍一看大娘這樣鎮定,就坐下喝起茶來。阿娘又請他們吃飯,偽軍又累又餓,真是求之不得。阿娘殺雞辦飯,又拿出家釀的老酒給他們喝,直到偽軍酒醉飯飽揚長而去,“三五”同誌安全脫險。1942年,在“三五”同誌的影響下,27歲的青年阿位(“豐”字輩)走上四明山,參加了革命隊伍。不久,他的哥哥阿明在弟弟的影響下也投身於抗日救國的鬥爭。阿位在部隊英勇作戰,不幸於1943年在慈溪蜻蜓崗(今餘姚市大嵐鎮境內)作戰時光榮犧牲,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園裏有他的英名。阿明在部隊擔任過分隊長,新中國成立後,任象南鄉黨委書記、鄞江區武裝部部長,後又調到檢察院工作,直到離休。
20世紀60年代,為發展農業生產,方便集中,這個村陸續拆遷。分別搬遷到姚家、上陳、蘆家橋、嶽官漕、潘家墊、邊家等處,還有不少人出門去北京、上海、寧波等地謀生。該村豐山先生,字信根,是五鄉碶傅氏第二十二世後人,1996年,他根據五鄉碶《傅氏支譜·貞東房》,編撰了《鄞西錫山青龍港傅家家族情況》,完整地記錄了該分支的世係脈絡,還繪製了1958年之前青龍港傅家的牆門房屋和地形圖,為傅家家族的傳承留下了珍貴的曆史資料。分開後的青龍港傅家雖然散居各村,但每逢家族大事都會聚集在一起,相親相愛,十分和諧。傅氏後人已不再像老一輩人那樣以務農為生,他們有的在村裏辦起企業,有的從事教育事業,還有一位後人回到了祖先出生的地方——五鄉碶,在一所中學教書。有的學生畢業後到寧波發展,從事建築、房地產等行業,有的成為鎮、鄉、區幹部。還有一位從北京醫科大學畢業後一直在北醫大人民醫院工作,是國內從事血液病研究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