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五鄉碶傅氏的分支(1 / 3)

邱隘金價橋傅家

在邱隘鎮西南1.

9公裏處、甬台溫鐵路旁邊,有個漁金村,該村由金價橋、後陶家漕、前陶家漕、漁郎橋四個自然村組成,村名由原漁郎岸和金價橋兩村的首字“漁”與“金”兩字合取。金價橋是個曆史悠久的村莊,民國時曾稱金價鄉。村裏有古跡石池廟,分祀鮑蓋,右祀夏文、左祀龍神,始建於宋朝。舊時廟中石池內有癩頭黿大如白籃,因而名聞遐邇。村西江上有建於大明天啟元年、距今390多年的金價橋。村民主姓陳和傅,目前,居住在這裏的傅姓有30多戶,100多人。傅氏在“長樓屋”聚族而居,因一埭樓房有兩弄十八間而出名,是一處典型的家族式民居群。

《傅氏支譜·亨房》記載:“自五鄉碶遷居橫涇金價橋,上進公為遷居金價橋始祖。”始遷祖秉進公屬五鄉碶傅氏亨房,為五鄉碶傅氏第十五代後裔。出生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卒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金價橋傅氏始遷祖被後人尊稱為上進公,至今仍供奉著秉進太公的神位。

金價橋傅氏後人和睦團結,尊祖敬宗,傅氏原來有一間“傅家堂”前,供奉祖先牌位,並作為族人舉行紅白大事場所,2000年左右因年久失修,瀕臨倒塌,傅豐年先生起頭捐資,族人紛紛響應。2001年4月完工,門楣鐫刻有“傅家堂”橫匾。2010年,因修建福清路需要,金價橋部分建築物被列入拆遷規劃,“傅家堂”正在此列,族人為此焦急,所幸村裏妥善安排,另擇地基再造。新的“傅家堂”門前空曠,莊嚴肅穆,從此,祖宗之靈得以安息,傅氏族人得以安心。

金價橋傅氏後人在此居住已近三百年,他們熱愛自己的祖先,不忘自己是五鄉碶傅氏的後代,從祖先“秉”字輩開始,一直堅持以族譜輩分取名,現在已經繁衍到“世”字輩。從前,族人每年正月裏到五鄉碶傅氏祠堂拜祖先,每人可分到吉餅兩個。八月十六,村裏都有人結伴同行,到五鄉碶趕廟會,看畫船比賽,為參賽的傅氏畫船喝彩助威。民國三十七年(1948),五鄉碶傅氏晉主,金價橋傅氏應邀前往。族裏男性老少坐滿了租用的一艘航船,到五鄉碶慶賀祠堂落成和新譜圓譜,在新建的祠堂裏祭拜祖先,與各地趕來祭祖的族人共進午餐,觀看社戲,濟濟一堂,好不榮光。就是那次祭祖,他們領到了《傅氏支譜·亨房》。六十多年來,曆經多次社會變革,金價橋傅氏後人頂風冒險保存著《傅氏支譜·亨房》,為五鄉碶傅氏一族留下了極其珍貴的曆史資料,功不可沒。

傅氏在金價橋一向以務農為主,也有人出門到上海等地謀生,大都事業有成,人丁興旺。改革開放以來,金價橋一帶成了城東的熱土,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昔日的農民都已轉為城市居民,年輕的經商開店,進公司上班,年老的開始享受“失土農民養老保險”,曬曬太陽,搓搓麻將,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附:金價橋的傳說

明朝時,金價橋陳姓又叫蘆蓬頭陳家,當時比較富裕。為向北的交通方便,由陳家家族出資,於鄰村後殷交界河流北側建橋。當時後殷村官房不同意陳家把橋址定在北側,主張選在河流南側,就此雙方發生爭議,卻又無法謀和。陳家家族為爭得本族造橋權,解外人幹涉之氣,共濟出資到縣衙告狀,終於獲勝,但訴訟過程花費了大量金錢。為讓後人記住該橋的來之不易,乃取名金價橋。

鎮海駱駝橋傅家

清道光年間,傅氏有一個“宜”字輩的青年肩挑兌糖擔,來到鎮海縣駱駝橋,在鎮南麵看到一處地方風水很好,就在此落腳。後來,由於經營得法,有了一些積蓄,買田砌屋,逐漸發族,形成村落,就叫駱駝橋傅家。

傅家後人勤儉樸實,仁厚敦信,富於進取精神。自七七事變後,中國軍民奮起抗戰,駱駝橋傅家有四房永年者,年僅十七,毅然從戎殺敵,轉戰蘇豫一帶,最終為國捐軀。傅家從1910年後的20年裏,向外開拓,在上海、盛澤等地從事絲綢、捕魚、藥房、銀樓、鋼筆生產等業。抗戰勝利後,“其”“祿”兩代族人再次向外開拓,再創家業,經營石油、橡膠、電器、建築、醫療器械、煙酒等業,足跡遍及美國、台灣、北京、上海、四川、安徽、沈陽、蘭州、石家莊、南京、盛澤等地。

因後代子孫繁衍,又分為前堂、後堂。有幾十戶人家,近百人。“其”字輩尚健在,後代已經到了“必”字輩,可謂五世同堂。如今“安居樂業,邁步小康,更有佳者,途入富裕,超‘其’趕‘祿’,自強不息”。

傅家人雖然離祖地較遠,但沒有忘記祖先,“其”字輩先人曾“遣人去祖地五鄉碶祭祖,抄回傅氏排行詩一首,並囑咐後代要按排行取名,不要再亂了”,從而使輩分得以傳承。“其”字輩起,“人丁興旺,家境日臻小康,建樓房五間,如今還在使用”。

據祿炳老人回憶,小時候,祖母經常對孩子們說:我們的祖居在鄞東五鄉碶,你們要好好讀書,將來考了功名,可以到五鄉碶祖地認族。以此激勵後輩,不忘祖先,發奮上進。

難能可貴的是,1992年傅家後堂自發修譜,以先人保存的老家譜為基礎,由族人芝義彙集執筆,編成《鎮海駱駝橋傅氏家譜》一卷,分送各地族人永久保存,使駱駝橋傅氏曆史代代相傳。

更令人驚喜的是,傅家還保存著兩幅清代的祖先遺像,雖因年代久遠,有些破損,但色彩鮮豔,祖先儀容端莊,神采奕奕。舊時新年祭祖時供奉在堂前,讓族人祭拜。而今我輩後人得見祖先尊容,實乃傅氏之幸也。

駱駝橋傅家西邊緊靠329國道,東邊有一條河流,東通鎮海,西往慈溪、餘姚,南達寧波市區,交通便捷,田地肥沃,水源充足,祖先真是選了一個好地方。駱駝橋傅家“大躍進”時被縣裏定為“標兵連”,參觀訪問者絡繹不絕。雖然生產十分艱苦,但經濟基礎厚實,困難時期居然沒有吃“低標準”,真是托了祖先的洪福。目前,駱駝橋這個黃金地段已列入拆遷規劃,傅家族人即將告別故居,搬入駱興家園,新樓還是在原鎮海駱駝橋傅家附近。

大榭上山傅家

清朝年間,五鄉碶傅家有“德”字輩兄弟二人為避禍離開家鄉,來到偏僻荒涼的大榭島。他們就是大榭上山傅家的太公。兩位太公在苦竹灣(今孚竹村老嚴家屋山群間)落腳,搭起茅草棚棲身,開荒地、下海塗,過著漁樵農耕的生活。

但好景不長,因當時社會混亂,大榭地方時有海盜出沒,沿海百姓屢遭搶劫,太公家也多次被搶,生命財產沒有保障。兩位太公就把家搬到離海灘較高的廿四格嶺右邊上山,重新建房,稱為上山傅家。太公白手起家,艱辛開創,傅家由此發族。二百多年來,家業興旺,人口繁衍。從“德”字輩太公算起,至今已繁衍到“世”字輩,整整九代,從當時2個人發展到目前34戶,97人。